APP下载

丁桂散脐部给药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2023-09-27张永太李佳璇姜晓炜冯年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肉桂酸丁香酚脐部

张永太,李佳璇,姜晓炜,冯年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脐,中医穴位称之“神阙”,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与五脏六腑相通。脐部给药属中医外治法,也可归于现代医学的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TS)范畴[1]。人体脐部皮肤表皮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弱,皮下无脂肪组织,药物易渗透弥散,有利于吸收;且皮下血管丰富,渗透力强吸收迅速,门静脉、脐静脉、腹壁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形成通道,利于敷脐药物经过该侧支循环进入血液而发挥作用[2]。脐部给药可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3]。以丁香与肉桂为代表的温里药常用于脐部给药,起到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如以丁香肉桂为主要药物的市售成方制剂丁桂儿脐贴,在治疗小儿腹痛腹泻中疗效卓著,受众极广。脐部给药方式虽有悠久应用历史,且临床疗效确凿,但目前对其现代机制的研究报道少见。

丁桂散由丁香、肉桂组成。方中的丁香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肉桂具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4-5]。丁桂散对多种炎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缩短豚鼠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溶菌酶的活性,促进动物创面的白细胞、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胶原纤维增生[5]。丁香中提取的丁香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丁香酚[6]。丁香酚有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作用[7-8]。肉桂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体内吸收后被代谢为肉桂酸,具有利胆、抗炎、抗真菌、抗突变、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7,9]。本文中,以丁香酚与肉桂酸为丁桂散中有效成分的代表作为检测指标,研究丁桂散脐部给药的体内药动学特征。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 药品与试剂

肉桂 (批号081107)、丁香 (批号080702)购于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肉桂酸(纯度>98%,批号MUST-10040201)、丁香酚(纯度:98%,批号MUST-10040201)购于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乙腈(色谱纯)购于默克股份两合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实验动物

SD大鼠, (200±20)g/只,雌雄各半,SPF级,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沪)2015003。动物于恒温环境(24±2)℃饲养,自由饮食,适应环境1周后使用。

1.3 仪器

LC-2010A H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CP225D型、BSA224S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Vortex genius 3 S25型圆周振荡器(德国IKA公司),MiniSpin个人型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 AG公司),SB-3200D型超声波清洗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GL-16G-A型管式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DC-12H型氮吹仪(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丁桂散的制备

将丁香与肉桂分别粉碎后过80目筛,再以各等份(w/w)混合均匀,即得。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 C18(5μm,250 mm×4.6 mm);柱温:30°C;流速:1.0 mL/mol。丁香酚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甲醇-水(60∶40)。肉桂酸检测波长:270 nm;流动相:甲醇-乙腈-水-乙酸(25∶26∶49∶0.3)。

2.3 对照品溶液与质控样品的配制

精密称取丁香酚与肉桂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以甲醇配制成1.04 mg/mL(丁香酚)和20.20μg/mL(肉桂酸)的对照品母液,由此来配制系列浓度的对照品供试液。

分别以空白血浆配制丁香酚对照品浓度分别为0.37、2.95、5.91、23.64、94.55μg/mL,和肉桂酸对照品浓度分别为0.20、0.40、0.59、0.78、0.96、1.84μg/mL的血浆样品,照2.4项下处理后检测,拟合血浆标准曲线。

质控样品的处理方法与血浆标准曲线样品处理方法相同,丁香酚质控样品中丁香酚对照品低、中、高浓度分别为:2.95、23.64、94.55μg/mL;肉桂酸质控样品中肉桂酸对照品低、中、高浓度分别为0.40、0.96、1.84μg/mL。

2.4 血样处理

取肝素抗凝血浆100μL于离心管中,精密加入1 mol/L的醋酸25μL,漩涡振荡30 s,分别加入氯仿0.4 mL和0.3mL萃取2次,每次漩涡振荡1 min,离心5 min(5 000 r/min),合并两次氯仿提取液,氮气吹干,残渣以50μL甲醇复溶,超声5 min,漩涡1 min,离心10 min,即得样品液。

2.5 体内药动学研究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H】GPT5-1)开展正常大鼠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的脐部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UC-脐部组、UC-旁开组、UC-灌胃组、正常-脐部组。其中UC组动物造模方式为:将大鼠禁食禁水24 h,腹腔注射3.5%水合氯醛(1 mL/100 g)麻醉,固定于鼠解剖台上,将一直径2.0 mm长约11 cm的橡胶输液管,由肛门轻缓插入深约8 cm,给予5%的2,4,6-三硝基苯磺酸(0.2 mL/100 g),再注射50%的乙醇溶液0.3-0.5 mL,缓缓注入到大鼠肠腔内,再注入少许空气,提起大鼠尾部,倒置1-2 min,使造模剂充分渗入[10]。为模拟中医寒症UC成因,于第2天置冰水浴中2 min,1次/d,共3次。记录大鼠每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毛发光泽度、大便性状以及活动情况。脐部与旁开给药组给药前用5%水合氯醛麻醉,以电动剃须刀去除给药部位鼠毛,分别于神阙穴(以脐部为中心)和旁开部位给予丁桂散细粉0.1 g(0.1 mL米醋调成糊状)[11-12],胶布固定,确保实验过程中胶布不脱落;灌胃组以1 mL温水稀释0.1 g丁桂散细粉,加入0.1 mL米醋,灌胃给药。给药后分别于0,10,30,60,120,180,240,360,480,720,1 440min从大鼠眼眶取血250μL,置于肝素化离心管中,离心5 min(离心力4 862×g,5 000 r/min)。所得血样按2.4项下方法处理。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丁香酚与肉桂酸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3.00 min和9.80 min,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色谱峰无明显干扰(图1),表明方法专属性良好。

图1 丁香酚与肉桂酸HPLC色谱图

分别以丁香酚和肉桂酸峰面积X对各自在血浆中的质量浓度Y进行线性回归,丁香酚与肉桂酸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9089X-5022.7(r=0.999 9)和Y=0.001X+94.62(r=0.999 8),表明丁香酚与肉桂酸分别在浓度为0.37μg/mL-94.55μg/mL和0.20μg/mL-0.96μ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图2)。丁香酚与肉桂酸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37 μg/mL和0.20μg/mL,其信噪比均高于10。

图2 丁香酚(A)与肉桂酸(B)的浓度为因变量、峰面积为自变量的回归曲线

丁香酚与肉桂酸低、中、高浓度的准确度均在80%-120%之内,精密度均不高于20% (表1)。将质控样品依照2.4项下操作后,在室温下分别放置0、8、12、24、48、72 h进样检测,计算丁香酚与肉桂酸样品的低、中、高浓度RSD分别为3.01、6.34、6.05,和7.13、7.55、7.90;将质控样品在-20℃存放,反复冻融3次,处理后测定浓度,得丁香酚与肉桂酸样品的低、中、高浓度提取回收率 (%)分别为78.12±7.99、73.14±3.20、73.04±6.51,和84.95±9.01、81.86±4.78、104.71±4.08。以上结果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相关规定。

表1 丁香酚与肉桂酸质控样品准确度(n=3)和精密度(日内n=6,日间n=3)

表2 神阙穴、旁开、灌胃给药后丁香酚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 (n=5)

3.2 体内药动学结果

各给药组血药浓度自达峰后均呈缓慢下降趋势,且有多峰现象,这可能由于散剂中药物成分的溶出速率不规律所致。取样终点的血药浓度均在峰浓度的1/3以上,表明给药24 h后,血中药物仍维持较高浓度,这可能由于散剂中药物溶出较慢,使吸收分布时间较长。灌胃给药组吸收较为迅速,且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UC模型组丁香酚血药浓度高于正常组(图3),但肉桂酸血药浓度在各经皮给药组中变化趋势相近(图4)。

图3 不同方式给予丁桂散后大鼠丁香酚血药浓度-时间曲线(n=5)

图4 不同方式给予丁桂散后大鼠肉桂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n=5)

以非房室模型对血药浓度数值进行分析,所得药动学参数如表3和表4所示。与各经皮给药组相比,口服组吸收最快,两种所测成分的Tmax最小。口服组两种成分的Cmax最大,但与UC-脐部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口服组肉桂酸AUC0→t在各组中最大,显著大于UC-脐部组(P<0.05),丁香酚AUC0→t与UC-脐部组无显著差异(P>0.05)。UC-脐部组两种成分的Tmax最大,但Cmax、AUC0→t与UC-旁开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UC-脐部组丁香酚的Cmax、AUC0→t均显著高于正常-脐部组(P<0.05),而该两组的肉桂酸的以上参数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神阙穴、旁开、灌胃给药后肉桂酸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 (n=5)

4 讨论

脐疗作为中医外治法为中医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神阙穴居脐中央,刺激此穴对五脏六腑具有调节作用。脐部给药为中医特色的给药方式,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凿,且脐部给药产品众多,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经络穴位的研究尚不深入,对与人体相对应的实验动物穴位的确定尚缺乏统一标准。本文的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丁香饮片中丁香酚与肉桂饮片中桂皮醛含量分别不得低于11.0%和1.5%,丁香油与肉桂油中丁香酚和桂皮醛含量均不得低于75.0%,而丁香酚与桂皮醛均为挥发油类成分,极易经皮渗透,因此选择该两种成分评价丁桂散经皮给药具有代表性[13]。丁桂散中挥发油透皮速率快,因此采血时间定为给药后10 min即开始取样。考虑到采血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过长的取样时间会对实验动物的生理状况产生较大影响,继而干扰实验结果,另外临床每次脐部敷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因此将采血终点设为24 h。

经皮给药与口服相比,表现出缓慢吸收的性能,但经皮给药组AUC0t与口服组相比差异并不大,提示挥发油易于经皮吸收,可以替代口服途径而提高患者依从性。而脐部给药与经皮给药组相比,在药物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上未体现出特异性的吸收行为,提示脐部给药特异性的散寒止痛作用可能另有实现途径。另可能由于大鼠脐部疤痕结构较小,与旁开穴位皮肤结构相近或一致,因此以大鼠为模型动物进行脐部给药经皮吸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大鼠UC模型较之正常鼠体质瘦弱,皮下脂肪较少,而丁香酚与肉桂酸均为强脂溶性成分,经UC模型鼠皮肤吸收量大于正常鼠,AUC0t值高于正常鼠,该结果与本文作者的前期研究报道一致[14]。

猜你喜欢

肉桂酸丁香酚脐部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肉桂酸对db/db小鼠肝脏PI3K/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丁香酚吸嗅对MCAO模型鼠神经行为学影响
丁香酚、小檗碱及苦参碱对荔枝霜疫霉的抑制作用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配体邻菲啰啉和肉桂酸构筑的铜配合物的合成、电化学性质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GC法测定蒙药其顺通拉嘎胶囊中丁香酚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肉豆蔻-8散中的丁香酚的含量
合成邻甲氧基肉桂酸的两步法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