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腮腺分泌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3-09-27章明建杨文海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涎腺性癌腮腺

章明建 杨文海

涎腺分泌性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腮腺恶性肿瘤,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与乳腺分泌性癌有相似之处。该病术前定性困难,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涎腺肿瘤,如腺泡细胞癌。本文结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接诊腮腺分泌性癌1 例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其临床及影像病理特征进行剖析。

1 病例介绍

本文病例报道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件号:2022-KY073-01)。

患者男,10 岁,因“左侧面部肿物术后复发6 个月余”于2022 年2 月18 日入院。患儿6 个月前因发现左侧面部肿物,在当地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为腮腺腺瘤,术后3 个月发现左面部肿物再发,近1 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无疼痛和不适感。现患儿来我院口腔科门诊诊治,门诊以“左腮腺区肿物”收治。专科检查:左腮腺前极处见皮肤轻微隆起,可见一长度约1.5 cm 瘢痕,扪诊可及一直径约2.0 cm大小肿物,质地中等,呈结节状,界限清楚,活动度可,扪诊无疼痛不适感,未见口角歪斜、闭眼不全等症状,肉眼观察口内各涎腺导管分泌畅,张口无受限。颌颈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入院后检查血生化、血常规、凝血功能、胸部平片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腮腺平扫CT+增强检查提示左侧颈部皮下占位伴颈部多发小淋巴结,考虑恶性病变,腮腺副叶来源可能大(见图1)。各项检查完善后行全麻下左腮腺肿物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行补液、止痛及预防腮瘘等对症处理,病理回报为左腮腺分泌性癌(见图2)。患者术后未及时来院复查,电话随访至2022 年8 月1 日,患儿家属诉左侧腮腺术区无疼痛,未扪及肿块复发。

图1 腮腺平扫CT+增强检查

图2 左侧腮腺肿块切除术后病理HE 染色(×40,×100)

2 讨 论

涎腺分泌性癌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较为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约70%发生于腮腺,其次为小唾液腺和颌下腺,文献报道在肺[1]、甲状腺[2]、皮肤[3]和鼻窦鼻腔[4]等部位也可发生。患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儿童中发病罕见,文献报道极少。其中,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涎腺分泌性癌于2010 年由Skalova 等[5]首次报道,目前全球报道数百例,国内大多以数篇个案或小宗病例报道的形式出现。临床上常表现为偶发性无痛性肿物,病程短则1 个月,本例发现腮腺肿物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腮腺腺瘤,术后3 个月肿瘤复发,文献报道[6]单纯肿物切除术后复发风险较高,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组病例分析,本病例符合这一疾病特征。

涎腺分泌性癌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7]:(1)病变大体为孤立性的实性肿块,界清,切面呈灰白色,质韧;(2)镜下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实性,呈分叶状、微囊、管状、乳头-囊状或筛状排列;(3)肿瘤细胞有小到中等大,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4)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或液泡状胶质,胞核小而均一;(5)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强表达Mammaglobin、S-100 蛋白,且不表达DOG-1。本例患者在镜下看到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巢状、乳头状,浸润性生长,并有丰富的胞浆嗜酸。免疫组化示瘤细胞AE1/3、S-100 蛋白、GATA-3 均为阳性,Calponin、P63、DOG-1、SMA 均为阴性(见图3),符合上述特点。

图3 左侧腮腺肿块切除术后免疫组化结果(IHC,×100)

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王松杰等[8]认为,涎腺分泌性癌发病年龄较低,CT 表现为浅分叶状,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影或结节样影,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呈“快进缓出”式的强化特点。本文病灶呈现不规则型,未见分叶,CT 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增幅在86 Hu,静脉期较动脉期有所减退,但是CT值仍呈较高密度,符合文献报道的“快进缓出”的强化特征。本文病灶局部与周边结构分界不清,CT 增强扫描后病灶内部可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影,正对照文中提到的肿瘤细胞镜下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见多发微囊结构。在影像鉴别诊断方面,笔者认为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1)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成人和青少年,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腮腺区质硬肿块,并伴随面神经受累的临床症状。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且肿瘤实性成分较多,囊性成分较少,囊腔多呈蟹足样改变,经增强扫描后呈明显持续性强化[9]。(2)腺泡细胞癌: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多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少数呈囊性,有壁结节,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对周边组织侵犯较少。(3)多形性腺瘤:为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好发于青中年,钙化、囊性变少见,常边界清楚,边缘可不规则。增强扫描在早期轻度至中度强化,延迟扫描见持续性强化。(4)腺样囊性癌: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发现病灶时多较大,界限不清,嗜神经生长,易发生远处转移,CT 平扫为低密度筛孔样,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显著强化。(5)上皮-肌上皮癌:较少见的发生在涎腺的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持续强化。涎腺分泌性癌是一种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儿童发生此病更为少见,文献缺乏此类的相关报道。分析本例疾病并复习文献可知,儿童与成人的涎腺分泌性癌在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上有着共同之处,但不同发病年龄预后不同,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好[10]。

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复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术前仅凭影像学检查难以做到精确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

猜你喜欢

涎腺性癌腮腺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
SRSF2、HMGA2和Caspase-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及其前驱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94例老年人腺样囊性癌的统计学分析
涎腺干细胞在放射性口干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