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旦平运用调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2023-11-14陈旦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化瘀陈老师肾气

夏 馨 陈旦平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1]。目前西医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需注重手术时机的重要性,及各年龄段长期健康管理的必要性[2]。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痛经缓解率及妊娠率[3],应用优势明显。陈旦平教授,从医30 余年,早年随父陈沛嘉襄诊,后拜于我国海派妇科界泰斗——蔡氏妇科第七代传人蔡小荪门下,侍师随诊10 余载,继承其学术思想,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调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陈旦平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血瘀是根本致病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散在中医典籍“痛经”“癥瘕”“月经不调”等病症中。主要表现为经行腹痛,《妇人规》中言:“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说明经行腹痛有虚实两端,或有虚实夹杂,其病因各有不同。现代中医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血瘀”为基本病理基础[4]。而历代医家对于血瘀形成的原因又各有不同,《景岳全书·癥瘕类》中所述:“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可见致瘀的因素有先天之本虚弱,肾气虚,气血无以化生,停滞不行,故而成瘀;七情损伤,肝郁气滞,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不行,脾胃失调,气血生成不足,则成血瘀;摄生不慎,感受风寒湿之邪,血得寒则凝;外伤手术,损伤胞官脉络等都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种种致瘀因素使得胞宫藏泻失常,经血不循常道,逆行于胞外,溢出凝结于胞脉之中,又经过反复周期性出血,瘀血积聚于下腹逐渐形成癥瘕积聚。

1.2 肾虚为本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之根,由于素体不足,先天失养或多产堕胎,或后天失养,或宫腔操作及手术等损伤肾气,导致冲任失司,精血匮乏,无法濡养胞宫胞脉;再加上本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如《妇人规》云:“妇人久癥宿痞,脾肾必亏”,瘀血久积,化精乏源,气血无法濡养脏腑,损伤肾气。久之肾精愈亏,气血脏腑功能失司,冲任不调,影响生育妊娠,而血瘀愈甚,经血无法循经而走,迫而妄行于脉外,则出现崩漏、月经过多等,日久耗血伤肾。肾虚和血瘀可以互为因果,血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久病致虚,久病入络成瘀,均会导致肾虚血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陈老师认为,肾虚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

2 治疗特色

2.1 调肾活血,分期论治 月经因肾气盛而天癸生,任脉通、太冲脉盛而以时下。因此,月经周期中有月经期肾气由满而溢、经后期肾气由虚至充、经间期肾之阴阳转化、经前期肾气由充转盈的四期周期性生理变化的节律。因此在女性月经周期各阶段需要随时调控肾气的盛虚[5]。根据肾气的盛衰,可将月经周期分为四期:行经期,子宫血海由满而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是新周期之始,呈现出重阳转阴的特征;经后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乃至重阴的状态;经间期,为重阴转阳,阴盛阳动的氤氲之时,正是种子时期;经前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之期,去旧生新,月经复来。如《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少腹病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根据不同时期的表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陈老师认为经期以化瘀止痛为主要大法,而非经期则以调肾养血为治疗原则,分期治疗,以肾虚贯穿疾病的始终,血瘀为外在表现。

2.1.1 经期活血化瘀,养血止痛 陈老师继承蔡氏妇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应“止痛为辅,审证求因”的原则,经期应注重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使经血调畅,通则不痛;以瘀血溶化内消为主要治疗大法,使瘀血得以化,消瘀止痛[6]。方用以四物汤、失笑散加减而成,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制香附、制没药、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血竭等组成。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调经止痛,白芍和营养肝,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四药合用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研究显示,四物汤能显著降低痛经模型小鼠子宫中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蛋白和mRNA 表达,调节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减轻痛经症状[7]。川芎能够抑制平滑肌痉挛,具有较好的收缩子宫效果[8];失笑散早在《太平惠明和剂局方》中记载,仅蒲黄和五灵脂二药组成,善治瘀血痛症,现代药理学认为失笑散可有效改善子宫微循环,镇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影响异位内膜迁徙、种植及血管新生[9]。延胡索具有利气活血、通经止痛功效,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解痉、镇痛、安定作用[10]。临床症状兼寒多者,加以艾叶、干姜、炮姜等温经散寒;腹胀多者,加以乌药、枳壳、玫瑰花等理气止痛;月经量多者,加以三七粉、花蕊石等通因通用,化瘀止血,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2.1.2 非经期温肾化瘀,调理冲任 经后血海空虚,阴血不足,精血蓄积,胞宫藏而不泄,宜温肾化瘀,调理冲任。陈老师治疗本病的关键是肾气的盛衰,在非经期要顺应肾阴阳消长变化温肾养血,肾气充盛则能推动自身免疫的调节,改善内分泌环境,控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抑制病灶增殖及黏附[11]。陈老师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育肾化瘀方,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灵活应用,效果满意。方中当归、熟地各15 g,生地9 g,仙茅、仙灵脾各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9 g,茯苓15 g,牡丹皮9 g,丹参15 g,香附9 g,生蒲黄、鬼箭羽各15 g 等补肾填精,活血通络。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地、熟地、女贞子滋阴养血,益肝肾,滋养肾中之水;仙茅、仙灵脾作为温补肾阳的常用药对,温阳气,补肾中之火;石楠叶补肝肾,取阳中求阴之功,肾中水火相济;茯苓补脾和中,入肾利水,推动体内气血运化;牡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鬼箭羽破血消癥,控制病灶发展;香附则能行血中之气,以防药物过于滋腻;此阶段治疗原则为扶正而不留邪,控制病灶发展。包块较大者,加以海藻、昆布、夏枯草,咸以软坚,消癥破积;瘀血日久化热,盆腔炎症加重者,加以马齿苋、红藤、败酱草清热化瘀,消炎止痛;脾虚痰湿者,加以白术、党参、黄芪,健脾运胃濡养气血;由于患者长时间受本病影响,经行腹痛反复不愈,心情郁闷,肝气不舒,气血不畅,故佐以理气之品,贯穿始终,疏肝解郁,气血畅达,常用木香、郁金、玫瑰花等,陈老师也常与患者交流谈心,宽其心胸,打消顾虑,增强患者信心,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化瘀药物使用及特色 本病病程缠绵,宿瘀内结,易反复发作,故陈老师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中擅用蒲黄一药,此药味甘,性平,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之功,药理学研究显示,蒲黄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根据浓度的高低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低浓度时可促凝血,高浓度则抗凝血,还有抗炎、镇痛、收缩子宫的作用[12]。血瘀经痛,活血为治,蒲黄一药,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气血顺行则冲任条达,瘀去痛缓。有止血不留瘀,生用化瘀止痛,炒用则功专止血[13]。对经行腹痛,伴经血紫暗有血块者,常与五灵脂配伍使用,《本草》言此药对能治“一切心腹诸痛”,陈老师善用生蒲黄,临床用量10~30 g 不等。蒲黄还有祛瘀止痛,敛涩化瘀之用,《药性论》云:“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佳,主痢血,止尿血,利水道”,尤对经量多且痛经块多者适用。如合并有子宫腺肌症,月经量多如冲,块下较大且多者,陈老师以通因通用为原则,重用蒲黄30~60 g 化瘀止崩,块下痛止,但需注意孕妇禁用。陈老师认为此病多与心相关,由于本病病程较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临床表现周期性疼痛,无法缓解,甚则不孕不育,往往患者会出现不良心理表现,害怕每月经行,感到恐惧、紧张、抑郁焦虑[14]。心主血脉,气血的畅通和充盛与心密切相关,故在经间期常选用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通络,促排卵。心主神明,心火过旺,思虑多度,则肾水容易耗竭,也易使相火妄动,故喜用西红花入心经、肝经,善活血化瘀止痛,加之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作用,用量0.3~0.5 g,效如桴鼓。

2.3 内外合治,增强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慢性盆腔痛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术后极易复发,是临床难治病之一。陈老师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可增强疗效,局部给药能更深入、更快速地到达病灶,减轻病症,降低复发率。前期试验发现,中药离子透药联合痛经膏穴位敷贴可以明显改善痛经症状,通过降低血清前列腺素F1α(PGF1α)、血栓素B2(TXB2)水平,改善子宫血液循环,舒张子宫平滑肌,临床疗效显著[15]。其中痛经膏药物组成:延胡索、川芎、乳香、细辛,以10∶10∶5∶2 比例研成粉末,加黄酒和饴糖混为膏状,均匀搓成直径3 cm 的圆形药饼,敷于腹部关元穴、神阙穴、气海穴等,每次4 h,3 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刺激相应穴位,快速缓解症状。

3 病案举例

沈某,女,18 岁,室女。初诊时间2020 年2 月22日,主诉:经行腹痛4 年。孕产史:0-0-0-0,病史:平素月经规则,12 岁月经初潮,30~35 天一行,6~7 天净,量中,色红,血块多,月经第1~3 天痛剧,且痛势逐年加重,痛剧难忍,需服止痛药1~2 粒不等,得温不减,甚伴抽搐、反酸呕吐,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020 年1 月6 日)B 超示:子宫前位,大小为44 mm×45 mm×39 mm,内膜5 mm,前壁见1个实性低回声,大小为19 mm×15 mm,左侧卵巢囊性包块,内见点状细密样回声28 mm×35 mm。血清糖类抗原125:46.8 IU/mL(正常值:0~25 IU/mL)。末次月经2020 年2 月22 日,量中夹血块,痛甚,纳欠佳,少腹胀如鼓。既往无手术史。患者体态偏胖,四肢不温,毛发旺盛,舌暗有齿印,苔薄,脉弦细。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痛经。证属脾肾不足,瘀滞胞宫。治以理气活血化瘀于经前;育肾健脾,活血通络于经后。拟方:柴胡10 g,延胡索15 g,赤芍6 g,白芍18 g,炙甘草、制没药、血竭各6 g,细辛3 g,乌药6 g,生蒲黄18 g,五灵脂9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分服。同时经前3 天使用痛经膏外敷,神阙、关元、子宫穴,夜敷昼去。2020 年3 月13 日二诊:末次月经3月8 日,6 天净,量中,血块减少,色暗,经期第1~3 天腹痛,较前疼痛稍减,呕吐依然。追问病情:疼痛时若进食,则痛甚吐甚,疼痛部位遍及中上、下腹。曾检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经期无胃痛发生。舌暗而胖,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弦。辨证属气滞血瘀,横逆犯胃,治以理气活血,通滞和中。拟方:延胡索、白芍各15 g,炙甘草6 g,煨木香9 g,制没药6 g,细辛3 g,乌药6 g,姜半夏9 g,枳棋子15 g,川连、淡吴萸各3 g,青皮、陈皮各6 g,生蒲黄(包)、五灵脂各9 g。14剂,每日1 剂,水煎分服。2020 年3 月27 日三诊:患者服上药后,胃部不适完全缓解,仍有乏力,寐易醒、醒后难入睡,腰酸冰冷,带下质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红而胖,苔薄,脉细弦。辨证属肾虚血瘀,治以补肾健脾,化瘀通络。拟方:炙黄芪15 g,桂枝6 g,白芍12 g,桃仁6 g,茯苓15 g,炒白术9 g,淮山药15 g,熟地9 g,仙灵脾、鬼箭羽各15 g,生蒲黄18 g,川芎、女贞子、石楠叶各15 g,柴胡9 g,陈皮6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分服。2020 年4 月9 日四诊:患者时届经前,小腹胀痛,腰骶酸胀明显,乳房胀痛时作,纳可,二便调。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脉细滑。辨证属气滞血瘀,脾肾不足,治以健脾理气,活血止痛。继续服用一诊方药加木香6 g,淡吴萸3 g,7 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2020 年4 月23 日五诊:末次月经4 月11 日,6 天净,量中,血块明显减少,腹痛减轻可忍,未见呕吐反酸,胃部不适等症状。如上法周期治疗3个月后,痛经明显减轻,随访半年未有复发。

按:此病例外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行腹部剧痛,痛甚则吐,手足不温,基本病机是脾肾不足,瘀血阻滞。初诊陈老师辨为本虚标实,用药以调经治本,理气化瘀止痛治标。患者届时将行经,故治以温经通脉,理气止痛。方药赤白芍、甘草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蒲黄、五灵脂作为古方失笑散,活血定痛之常用药对,乌药、细辛共用温经散寒,行气止痛,柴胡、延胡索理气调经,血竭、没药散瘀止痛,止痛之要药。二诊减痛效不佳,细问病史后,陈老师辨证目标由下及上,兼理中焦,酌加和中降逆之品,认为其有寒热错杂之象,血瘀日久化热,横逆犯胃故加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清瘀血之热,降逆止呕,温中焦之阳,制酸和胃。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木香温中行气止痛,遂得腹痛明显减轻,呕吐不再。三诊患者本虚症状出现,故仍以治本为主,补肾活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下瘀血消癥瘕,健脾益肾,通络化瘀,攻补兼施,稳固疗效。熟地、女贞子滋阴养血,益肝肾,滋养肾中之水,仙灵脾温补肾阳,补肾中之火,石楠叶化痰通络,通补兼施,入肾经,桂枝、茯苓、桃仁化瘀活血,缓消肿块,鬼箭羽散结消癥,柴胡、陈皮则能行血中之气,以防药物过于滋腻,黄芪、白术、山药健脾化湿止带。此阶段治疗原则为扶正而不留邪,控制病灶发展。如此巩固3 个月,效佳且未见复发。陈老师认为本病虚实错杂,在临诊中需仔细问诊,分清轻重缓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提倡用药灵活,喜用经方,最终获得良效。

猜你喜欢

化瘀陈老师肾气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小陈老师来上课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