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美术图像识读的策略

2023-09-27吕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策略

吕华

[摘 要] 众多美术教育家对如何识读图像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但缺乏深层、立体的直接指向义务教育阶段图像识读的过程及方法参照。本文从师生共融的角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图像识读;策略

一、现状问题

目前中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粗糙、浅薄、混乱、单一。首先,图像识读内容比较“粗糙”,即所选择的图像偏离教学目标,缺乏审美价值。其次,图像识读在层次上较为“浅薄”,只是简单泛泛地阅读,无法引起学生对图像信息的深入关注。再者,图像识读的顺序比较“混乱”,不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最后,图像识读的方式较为“单一”,仅限于问答形式或单向传授,导致图像仅仅成为一种简单的陈列物。

二、明确认知

(一)厘清“图像识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图像识读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审美感知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图像识读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性的观察和感知,以培养他们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图像识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并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等核心素养。

(二)确立图像选择的基本原则

究竟什么样的图像有识读的价值?我们设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清晰度高:选择像素高的清晰图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捕获图像中的信息。图像的清晰度对学生的理解和识读至关重要。

审美性强: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包括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审美元素。图像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元素,并且可以展示独特的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性强:选择有针对性的图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在教学中的作用。图像应能够解决特定问题或帮助学生达成特定的学习目标。

三、优化策略

(一)参与性策略

调动多感官展开图像识读,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中,“以问促看”和“以比促看”是常用的方法。

1.图像客观信息感知方式——看。“以问促看”是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像,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的视觉信息点,引发他们对图像的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逐步展开问题,从点到面、从感性到理性地引导学生了解图像的情绪特点、美术语言、文化信息和风格类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图像,并丰富自己的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9课《亮眼睛》一课为例:交流完眼睛的结构,进入创意表现环节,在欣赏马格利特的《错误的镜子》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看到这张画,你知道眼睛的主人在哪里吗?你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眼睛所看到的可能。创意不就是一种可能乃至生发出多种可能吗?“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也有丰富的“看”的经验,这里以问题引导学生从镜子出发,依据照镜子的经验推出“看”的视角。在这样简洁明了的问题中探寻画中形象的来源,也为后面的创意表达做了铺垫。

“以比促看”是通过两个视觉信息的对比来发现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同一作品不同区域或不同类别的图像信息,探索图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像中美术元素的应用规律,提高审美能力。

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风景如画》这课的教学,教师出示两幅风景画,请学生观察,说说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仔细识读两幅风景画,观察两幅画整体的内容和结构,再比较它们在线条、形状、色彩、虚实、明暗等创作细节和造型元素上的异同。学生识读后得出结论:第一幅画是实景描绘,看上去像是真实的风景;第二幅应用了抽象、夸张的手法。随后,教师再呈现一幅中国山水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装饰性风景画的主要区别。学生根据刚才获得的读图经验,从造型、透视、情感等方面归纳出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同一作品不同变化和同一主题不同表现形式的呈图方式,方便学生在对比中快速读图,了解图意,这样有助于攻克课堂教学难点,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2.图像信息的描述方式——说、演、数。探索多种描述图像信息的方式,拓展学生对图像的感知:在语言描述方面,从主观到客观、从片面到全面;在动觉描述方面,通过肢体动作和角色表演,表现图像中的关键信息或细节。

说:通过语言描述图像信息,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使用了什么元素,采用了什么工具和材料等。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图像信息,感受表现方法。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动物装饰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装饰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在图像识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现先人的创意,还能发现点、线、面表现的多样性,为他们的精细化表达赋能。

演:通过肢体动作和角色表演,体会图像的形象规律和风格特色,一般适用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皮影戏时,可以让学生穿上皮影人物的服装,模仿图像中的动作并交流分享。例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皮影戏》一课“探究皮影人物的形态特征”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递进的环节。 环节一:赏演,观看静态画像与动态影像,说说皮影人物的形象风格与形态特点。 环节二:仿演,请学生穿上喇叭口状的“裤管”与“袖口”,学学图像中皮影人物的动作,演一演,说说皮影人物的动作规律与表演要领。 环节三:创演,根据皮影人物的动作规律,自主创编三个皮影人物动作,并演一演,相互交流点评。

数:通过数数把图像中的同类信息用数字形式呈现出来,从数量上发现图像背后的内在规律或韵味。当学生对图像的内在规律产生疑惑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学习水墨画时,学生可能对简洁、概括的形象和写意的审美取向感到困惑,教师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水墨画的特点和文化神韵。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诱人的瓜果》一课時,教师针对范图设计了一个问题链。问题一:数数篮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当学生数完后,提出问题二:盘子里居然能画上这么多水果,看看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理解了“遮挡”的方法与作用。化“看”为“数”,可以让学生集中识读图像中的某一信息,通过对某一显性“量”的分析,揭开“量”背后隐藏着的“韵”与“法”。

(二)过程性策略

在美术课堂中,图像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的不同,识读活动可以分为导入读、欣赏读、认知读、解难读、促技读、评价读和拓展读等类型。这些类型之间可以灵活转换,呈现并列或交错关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和攻克难点。

导入读:作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触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思维。一般通过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图像或视频来实现。以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鸟的纹样》一课为例,以“变”导入。教师板书“变”字:“认识吗?”这与平时书写形式有差别,激起学生的辨识欲。“再看,是什么?”“‘鸟’是怎么变出来的?”……在老师的示范中,板画形象变化带给学生意外惊喜。“变”字的变化带来的是欣喜,是趣味,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思辨基础。接下来学生画,教师变,师生合作的板画给学生创意引领,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课学习探索的方向。

欣赏读:在欣赏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形象的魅力并激发探索的乐趣。欣赏读可以与认知读、解难读和促技读等识读类型结合使用。

认知读:了解图像中美术元素的应用规律。呈现的图像必须与新知识相关,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解难读:关注图像中关于新知识的形象元素,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重难点问题。在解锁《鸟的纹样》重难点时,以书中画像砖上的凤凰形象为例,解读纹样形式组合、点线变化的依据,联系鸟的身体组成部分及作用,逐步解析(識读)点线应用规律。

促技读:关注美术作品中的不同技法及其使用效果,激发学生尝试新技法的兴趣。可以局部放大图像展示细节,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法的应用。

评价读:运用已有经验和所学新知识对作品进行评述,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可通过讨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来实现。

拓展读:对新知识进行拓展,是一种创意延伸。通过拓展读,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创意。例如,在教学《鸟的纹样》时,可以制作灯具来展示鸟的纹样,激发学生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呈现方式的有效性、呈现时机的合理性和呈现结构的合理性。这样可以确保识读活动顺利进行,并让学生在识读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三)发展性策略

图像识读旨在探索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读图策略,从一图一读到自身生活环境的识读,从教师帮扶读到学生独立读图。图像信息日益多样,学生的读图能力亟待提升,我们尝试用下面两个策略来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

1.小识读—大识读。从小范围的课堂图像识读开始,逐步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不限于课本中的图像,还可以延伸到板书、范画、作业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人文现象和名胜古迹进行识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学生开阔了视野并积累了经验,能够更全面地识读图像并提升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大识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生活中去实境读图,直观感知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人文美,以丰富审美体验,这样学生在读图时就能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就能产生更多的共情。

2.导读—自读。教师在起始阶段手把手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识读,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进行图像识读。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单,引导学生初读、细读和深读,最终让学生独立识读图像。这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负责自己的学习,促进他们在图像识读中成长并建立自信心。例如,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耕牛、战马》一课中,对《五牛图》的识读,教师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从初读到细读,再到深读,放手让学生依据任务单自主识读、感受、体会。学生完成任务单就是自主识读的体现。

应用这些发展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同时,这些策略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并培养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敏感。教师在实施这些策略时,可以结合美术教学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阅读自然,观察生活,并将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应用于课堂上的图像识读和美术作品的欣赏。

参考文献

[1]李力加.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22.

[2]李力加.名师如何炼就名课(美术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娟.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图像识读策略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2-133.

[4]鲁粲.从“图像识读”到“文化理解”——观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美术现场课《新石器彩陶纹饰》一课有感[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11):27-28.

猜你喜欢

中小学美术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创意美术
我说你做讲策略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