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通感:小学音乐综合性学习的蹊径

2023-09-27庄悦

江西教育B 2023年9期
关键词:旋律学科融合

庄悦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多学科融合理念,挖掘人文底蘊,在多学科交融的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要找准融合点,促进音乐与各学科的艺术融合,让学生运用多元感官,领略不同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艺术通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是从“五感”开始的,音乐教师要把握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探索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让学生从多元化的学科知识中获得审美体验。音乐是崇高的艺术体验,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学科融合理念,善于抓住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围绕听觉、色彩、意象、嗅觉、情感以及想象力等展开审美联觉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审美感知,用“五感”打开音乐语境

“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能促进学生潜在的联通能力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发挥想象,进行艺术联想。艺术通感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拓宽艺术空间。

1.色彩和旋律间的相融之境

绘画者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欣赏一幅画就像欣赏一首美妙的音乐,如梵高的《星月夜》,用无声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有声且激昂的变奏曲,形成了波澜起伏的艺术之境;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激昂的旋律展现斗志昂扬的画面。此时,艺术通感的运用,使得平面艺术更立体形象,这样,审美意象才能有更完整的表现。色彩与旋律的相融之境,为音乐综合性学习打开了视窗。

2.文学和美感的相合之情

文学是最具想象力的艺术,文学的真善美不以色彩、旋律等视觉、听觉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美妙的画面,在人的心中生成美妙的旋律。《思乡曲》的欣赏,教师可以将其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月是故乡明》的阅读、理解相结合,让学生理解乡愁以及“大附点节奏”渲染的依恋情感,与“叹息音型”的思乡氛围,让学生依托文学的理解,积累相应的音乐经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

3.空间和美学间的适配之意

儿童艺术素养的发展是在多元的时空之间通过整体体验习得的,有人说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音乐是贯通古今的桥梁,音乐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阶梯。如教学《春天的小河》时,教师可以播放游玩溧阳市天目湖竹溪谷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在天目湖竹溪谷“春暖花开的山间小河”的真实情境中,欣赏天然景观、建筑艺术,不仅能获得视觉上的造型美,还能引起听觉上的审美享受。学生通过聆听作品,结合律动、游戏等,体会民歌背后所蕴含的音乐文化。

运用通感理念将抽象的音乐形象、音乐要素,通过听觉诉诸感觉、动觉、视觉等,打通多感官通道,帮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体感”音乐,形成音乐联觉,强化音乐体验,达到共情共鸣。

二、艺术联想,借“乐脉”融通学习主题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教师要基于多学科融合理念,找准融合点,促进音乐与戏剧、文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教学,开阔学生眼界,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比如,我们以艺术综合课程《毗陵忆》为学习线索,不断生成学习主题。

1.在音美融合中生成音乐主题

“新课标”将音乐、美术等课程融合为艺术课程,艺术课程更能体现以美育人的目标。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绘画中的线条、颜色,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感知音乐的旋律与情感,促进学生感知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

我们以“印象江南”为主线开发了音美融合课程《毗陵忆》课程,将音乐课《忆江南》和美术课《水墨画》进行融合教学,将音乐的旋律与水墨画的线条学习相融合,把音乐的强弱变化与美术色彩对比相融合,把音乐的表演与美术的作品展示相融合。在多元的艺术融合学习中,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创作出图案丰富的水墨画折扇、印花丝巾、油纸伞等具象作品,展示自己印象中的江南。就这样,音乐与美术活动相融合,以别样的方式,生成以“印象江南”为主线的艺术融合音乐主题。

2.在地域变迁中生成音乐主题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和歌唱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乐曲,感知一方水土的风情民俗。音乐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地理学视角,解析不同地方的音乐风格,让学生感受音乐百态。

《毗陵忆》课程的开发,是以常州青果巷为背景,从点到面让学生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常州青果巷的音乐、建筑、风土、人文,联想延伸到江南音乐、文化的风格。音乐学习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学生逐步掌握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能通过聆听不同音乐来分辨其地域,也能促进音乐素养的发展。

在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梨园英秀》教学中,教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文化。戏曲作品因地域不同,其音乐风格、演唱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唱脸谱》,感受京剧中的武术、杂技等民间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在学唱时,重点对“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功五法”进行讲解,让学生领略国粹京剧的魅力;在介绍不同地域的戏曲风格(如豫剧、越剧、昆曲、黄梅戏)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3.在作品串联中生成音乐主题

学习音乐,离不开对音乐文化的解读。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学习,延伸文学知识,找准音乐与文学的共通点,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悠远意境。我们可以按照民歌主题的发展脉络,通过作品串联,探寻民歌的文化变迁,帮助学生了解民歌诞生于生活。比如,以“印象江南”为主题,按照年级进阶设计音乐与文学融合的学习课程。

在低年级,以古诗为主线开发了音乐主题课程。从古诗词《春晓》《游子吟》《小儿垂钓》《悯农》《画》出发,在读—听—唱—演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感受古诗与音乐融合的魅力。

在中年级,以意境为主轴开发音乐综合性学习。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下人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聆听《江南好》,感受江南乡村的美景;让学生学唱《忆江南》,展开音乐想象,陶冶情操。教师对比引入白居易的古诗《忆江南》,借着对古诗的解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高年级,我们可以以文化为核心开展音乐拓展主题。在欣赏江南民歌《茉莉花》《紫竹调》《苏州评弹》等曲目时,让学生从歌曲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苏州民歌《五月五赛龙会》时,让学生明确,其描写了江南端午节赛龙舟的景象,曲调采用徽调式,以苏州方言演唱,富有地域文化的衬词,低吟浅唱,圆润而流畅、委婉而细腻。

三、意象互通,用“联觉”催生综合性学习

多学科融合理念下的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内容,而是立足音乐课程,积极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升级音乐课堂,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让学生获得联觉体验。联觉是一种感受与另一种感受相触互融的心理体验。教师可以将音乐学科与美术、舞蹈等其他学科相融合,创设多元、有趣、自主、和谐的审美空间。

1.以听觉为媒,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音乐课堂上,唱歌是重要的体验音乐美感的途径。学生通过歌唱,感知旋律,抒发对真、善、美的情感表达。小学阶段的歌曲大多轻快、温馨、动听、愉悦,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以听觉为媒,鼓励学生主动联想和想象,深刻体认歌曲中蕴藏的文化与意蕴。

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歌曲《抓妈荷》为沭阳民谣,歌曲以抓妈荷游戲为主题,表达了沭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希冀。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抓妈荷游戏规则,利用钢琴伴奏指引学生唱准节奏、音准。然后让学生边听边跟随旋律表演,将音乐所承载的真实具象呈现出来。

2.以视觉为媒,引导学生表象叠加

音乐是有声艺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学科融合理念,将音乐与视觉相结合,以可视、可听的方式展现音乐的多样化。有了画面的加持,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丰富,音乐课堂也更具艺术感染力。

同样,以《抓妈荷》歌唱教学为例,“妈荷”是什么?“妈荷”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意象?民歌学唱教学中,教师关注歌词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聆听旋律,感知音乐的意象。在唱《抓妈荷》时,教师提问: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有的学生想到妈妈灯下制作“妈荷”的情景,感受到妈妈对子女的深切关爱;有的学生想到和妈妈一起抓“妈荷”的游戏场景,感受到温暖、热闹的氛围。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抓妈荷”游戏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抓妈荷”,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歌曲所描绘的真情。歌曲的优美旋律与学生的游戏体验相结合,将不可见的音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3.以体感为媒,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律动

我们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舞蹈中体会音乐,在音乐体验中诠释舞蹈。除了范唱、聆听音乐外,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融入舞蹈,让学生在舞蹈中释放天性、感受音乐的律动。

教学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瑶族舞曲》时,教师可以从民族文化入手,介绍瑶族的民俗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瑶族歌舞画面,组织学生对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进行学习、体验,然后引入管弦乐《瑶族舞曲》,请学生聆听音乐,想象所描绘的节日场景。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以富有节奏的乐感强化学生对音乐律动、民族舞蹈的体验。学生在舞蹈中感受音乐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乐感。

教师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者,在多学科融合理念下,学生从听、唱、说、演、做等活动中获得多样化的审美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旋律学科融合
春天的旋律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