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2023-09-27冯莎莎河南省荣军服务中心

消费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冯莎莎 河南省荣军服务中心

引言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的健康科学发展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开展内控管理工作以保障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其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重点,需要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境。针对这一情况,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应切实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促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在单位内部高效、有序地开展,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水平能够得到切实地提高。

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将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渗透于预算工作全程,增强支出实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工作前,要做好此工作,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优势互补,实现精细化管控。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

第一,多方主体参加,正确发挥审计部门、社会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得到科学反馈。行政事业单位应邀请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优化监督、评估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并且要渗透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鼓励单位、部门积极参与,公开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信息。

第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与机制日趋完善。科学、规范的制度能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价值。各单位、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全过程监督与评估,将其结果运用于下一阶段工作中,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执行流程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如第三方咨询、责任约束机制等。

第三,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全过程性,能够贯穿事前、事中与事后。编制预算前,行政事业单位要设定总目标并评估目标可行性;执行过程中,要监督执行情况与进度;评估时,要对比预期与结果,评估支出与效益。

第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覆盖范围大,资金种类丰富,涵盖多种资金,并且项目支出纵深发展,包含运行、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绩效管理,能构建全覆盖多领域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要具有有效支配财政资金、为公共事业建设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优化政府的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体系、提升预算支出绩效等积极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推动绩效评定透明化、信息公开化、建设系统化,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统一评价,能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责,让工作更加透明化,优化公共事业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够提升预算编制执行的有效性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优化预算编制流程、监控绩效执行过程、实现预算绩效目标,并且可以及时纠正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从而显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等工作的有效性。

2.能够提升预算执行的可靠性

有关部门出台系统化的规范,对整个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预算项目的实际执行状况、资金拨付进度、项目执行中的财务管理状况、项目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考核及监督预算资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了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和漏洞,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填补管理疏漏,提高计划执行的可靠性。

3.能够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监控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通过监控资金使用,提升使用效率和结果。在预算编制、审议、执行、评价及分析的各个过程中,这一管理模式能使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变得透明化、公开化,从而有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控环境相对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营造一个优质的内部控制环境以使得内控管理工作得到切实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担负起建设和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以此促进单位良好发展。然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很难形成各个环节、部门互相监督约束的高效闭环。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不能完全理解内部控制存在的重要意义,尚未形成构建“单位内控体系”的意识。甚至还存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的情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受到领导内控观念缺失的影响,使得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导致行政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合作和协调。

(二)缺乏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体系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逐步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且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进而导致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体系,不利于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由于缺乏完整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体系,工作人员在更新单位绩效管理数据的时候,只能由各个部门提供相应的固定材料。由于固定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对预算绩效管理数据的评价和分析可能存在误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标准的绩效评价规范,一旦绩效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对预算绩效管理数据的认知上存在分歧,很难形成一致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三)可量化的绩效标准的设定过于粗略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可量化的绩效标准设定过于粗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指标设定的描述不够明确,测量范围及指标过于宽泛。如“群众满意度95%”,没有明确惠及目标人群、满意度调查的指向等方面。

二是内容数值缺乏合理性、量化性质缺乏合理性、效益范围缺乏合理性拓展、预算绩效目标缺乏可衡量性,大多采用数字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如“不少于7万平方千米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地表覆盖数据”等。

三是没有充分的反映支撑依据,年度绩效目标栏和备注栏中均都没有反映相关的支撑依据描述。

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员工对绩效的正确认识和理念

全员绩效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员工的绩效与工作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工作中提升生产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达到量化,切实推动其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要树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绩效理念,就需要从上到下,利用各种渠道,利用公众号、网站和内部宣传平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运用绩效评价理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科学评价人员绩效,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统一预算绩效工作中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管理,并强化有关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人员学习绩效管理知识,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概念、了解预算绩效管理意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系统。

其次,建立自己的数据治理体系,分类管理数据,总结数据信息的规律。数据调查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组织单位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团队,才可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公信力,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设,不断从实践中吸取并总结经验,使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标与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化。从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观念进步水平来看,该项工作还处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还需要在未来长期建设中不断吸取经验,逐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单位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要依照最新出台的管理制度,将内控控制管理和预算绩效工作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求各个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在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强化对内部组织领导与机构建设的力度,即内部控制部门、财务部门及风险管控部门、审计部门等在单位内部的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有效规范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单位内部各个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必要制定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以切实避免出现岗位重复等不良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在内部完善相应的协同机制,以保障各个部门能够在内控制度建设中高效协作,其中,协同机制包括纵向互通协调机制、横向互联协同机制等部分,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联系的辅助性机制。协同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建立能够使各个部门更加精准地确定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且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也能够在协同机制的构建下得到科学有效的明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建设协同机制之后,还需要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以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业务活动得到有效的协调,协同机制中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的成立还要确保各个单位行驶的主体职责能够得到清晰划定,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在单位内部实现一体化管理。

首先,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行政事业单位还需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大数据系统。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主体信息共享力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与内部外的沟通也能够在大数据系统的应用下更加顺畅。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监管中要将内部审计等监管部门所具有的监督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开展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与事后审计工作全过程监督预算绩效管理。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利用网络评估等方式明确社会公众和民间组织所具有的监管作用,从而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外部主体监督途径得到有效拓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落实。

(四)改进预算项目数据库管理模式,推进工作高效化

提升预算编制方案与预算实际执行的匹配程度也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科学执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同时,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规范,统筹管理单位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将项目资金支出审批工作落实到个人,在缩紧权限的同时还要下放部门自主处理资金的权限,实现事业单位各个部门财务管理的刚柔并济,促进各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建专门的团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健全预算项目资料库,以便统筹管理资金和项目数据,并根据项目进行区分和排序,根据项目的具体性质,划分为政府重点项目、日常办公项目、信息化项目等类型,并将数据分类入库,然后运用先进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根据各行业的工作内容,将预算项目数据库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管理分类系统和财政一体化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政府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料共享,帮助推进工作高效化进行,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采集重要指标,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升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以往的改革模式的归纳,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完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第一,必须建立一个绩效指标。这个指标必须建立在本部门的年度规划之上,合理地分析项目的内容、投入和结果、预期效果、考核标准等,确保绩效指标制定的合理性,并确保各项指标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应确保项目绩效指标的实际性与协调性,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见效,从而确保预算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增强预算的科学性,有关部门要先对会计基础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保财政精确度。

第二,在制定财政预算方案时,行政事业单位要与各相关部门合作,结合具体的目标进行调研与探讨,使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相结合,提高其水平。

第三,管理人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专款的预算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绩效指标的实用性。

第四,管理人员要制定下一年的工作方案,参照执行情况,以确保方案的实施能够正常进行。

(六)对可量化绩效指标的设定进行全面细化

一是强化对产出指标与效益指标之间的理解区别,减少混合设置。产出指标通常是指衡量政策或行为的直接产品、质量规格、响应时效和成本标准等。效益指标则通常是指政策或行为的结果成绩,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

二是根据责任、影响以及所处环境可以衡量的核心与重要成果,并进行细化延伸,发现中间结果与最终成果,用结果来建立相应有效绩效指标。完整、清晰地填报绩效指标内容并明确指标其衡量对象与性质,仔细推敲并合理设置指标范围与量化取值。

三是充分理解绩效目标表的集成展示作用并做好其支撑依据描述,为绩效指标编报提供依据。行政事业单位提高产出效果设置权重,突出绩效结果导向。评价指标体系以绩效结果导向为出发点设置,原则上产出加效果的权重应不低于60%,逐步发挥预算绩效价值,指导有限的财政资源向亟需、必要、高效的方向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建设科学合理且稳定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单位各部门的和谐运转,协调好预算绩效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并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努力将预算绩效管理、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等多部门的工作融合起来,与各个部门的绩效指标直接挂钩,互相学习、融合及提升绩效办法,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及优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为管理基础,支撑着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工作的和谐运转,贯彻落实中央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要求,将预算绩效管理方案的探索和创新,与实践管理办法结合起来,让管理规范更加贴合实际。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
行政学人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