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单元任务群教学的实践活动指向探析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2023-09-26周丽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白鹭桂花创作

周丽华

(惠安县墩中小学,福建 惠安 362100)

文学作品单元的教学,存在文本详细讲析的倾向,学生虽获知文本思想大意解读,却没有真实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中提出“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1]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能“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文学作品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应为实现生活认知、领悟表现特点、尝试文学创作。针对文学作品单元教学的偏差,任务群教学须以课文为基本载体,对应构建三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探析实践指向下的文学作品单元的任务群教学。

一、生活情境:聚集主题性要素促进认知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要求学生阅读中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生对作品表现的生活领域具备一定的积累与认识,阅读时才能审美与体验。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2]以及任务群教学“围绕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首先需构建主题性生活情境,促进学生领悟文学作品单元所表现的人文主题。

(一)激发生活主题认知需求

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示“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悟”,即通过写一种事物,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组元的四篇课文,每篇课文蕴含的生活认知主题清楚。

表1 单元课文的叙说内容与生活认知主题

如是组织问答式教学,四篇课文语言通晓易懂,课后练习及课文中包含提示性词句,学生做信息筛选与提取,虽能给出答案,但生活认知停留于语言字面上。学习情境“指为了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包含一定学习元素和相关背景信息的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或问题场景”,[3]结合课文主题聚集生活内容构建学习情境,组织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认知需求。

对《白鹭》一文,如学生只停留在字面上或图片式的“白鹭之美”,则认识肤浅,没有沉浸到对热爱大自然的认知上。需构建主题情境,激发对大自然的理解与热爱,促进自然生态的认识。

活动一:“最美自然景观公园”评选活动中,你认为什么样的公园最美?

“最美自然景观公园”,需在主题公园中聚集自然内容,且能凸显生态性才是最美的。活动中,学生明确公园的特征,设想合理的“最美自然景观公园”架构及自然景观内容,然后才能对该主题公园做比较与评判。该活动可促使学生集中认识自然生态,确立自然生态观。

活动二:公园小湖的水面上,一动不动地站立着一只白鹭。近看,发现白鹭是水泥雕塑的。有人认为太假了。你的看法呢?为什么?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虽远离自然,但向往大自然,认为生态自然是美的。公园水面上雕塑白鹭,是一种艺术创造的美,可表现人们心底深处对自然的向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一种艺术的真与美,应予以肯定。

(二)领悟文本中的生活认知主题

四篇课文都是借物抒情,情感倾向鲜明,生活认知主题明确。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说教式地阐释主题内容,要求学生记住,不能真正形成认知。

如阅读《桂花雨》,年幼的学生一般随父母生活,只在字面上感受到桂花雨的美及桂花的香,没有感受到表现乡村温馨的本质性内容,没有抵达人与人之间爱的认识,很难真正领悟到思念故乡的情感及主题认知。以文本内容构建情境组织活动,可促进学生深刻领悟文本的主题认知。

活动:我摇桂花时会看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课文内在逻辑顺序为:“和睦、互爱、温馨的乡村(情感基础)—摇桂花的快乐(情感表现)—杭州与故乡桂花的差异(情感缺失)—思念故乡(主题认知)”这也是学生活动时表达的逻辑顺序,是情感体验与主题认知的发展顺序。如果没有乡邻间的互爱、和睦,没有乡村生活的温馨,就不会有摇桂花的快乐;没有情感的缺失,就不会发现记忆中桂花雨的美,就难以表现出思念故乡的主题认知。

活动:阅读下面语段,说说语段内容是如何表现白鹭的美的。

(1)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语段内容是近似事物间的比较,学生可在思维性语言活动中形成主题认知。(1)句是肯定性陈述白鹭外在形象的合理与美,具有概括性。(2)句中,白鹭与相似的三种鸟做比较,对比中肯定并突出白鹭的美。白鹭与三种鸟的比较有层次性,对白鹤的否定性强,对朱鹭、苍鹭的否定性就弱了一些。

二、叙事情境:领悟文本知识要素

叙事性知识为单元课文组元的基本线索。以课文蕴含的叙事知识构建任务群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叙事能力,是该单元任务群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感悟文本叙事特点

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性特点,抽象地提供叙事知识的概念,不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白鹭》一文是叙事性文章,但具有散文诗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构建情境,可有效促进该文本体式的领悟。如三幅画段落的阅读组织,活动步骤为:

(1)给《白鹭》课文中的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2)合上课本,根据图画名字叙述每幅画内容;(3)对照课文,说说自己的叙述与课文语言的差异;(4)朗诵课文中三幅画的语句。

活动中的叙事知识分析:

(1)归纳思维。要求学生梳理、概括散文诗中三幅画的语言文字内容,用简洁文字准确表达。(2)演绎思维。用自己的语言展开性表述三幅画内容,同时需注意表述内容的逻辑性,看能否符合画的名字。(3)叙事技巧。描绘特定画面中的白鹭,可用描写手法,也可联想想象、抒情议论。(4)深化阅读。理解与熟读中背诵,注意内化性程度,形成积累。

《落花生》一课,高年级学生能轻松地在课文中找到所揭示的哲理,但表现技巧的领悟却是难点。下面活动中的三种叙事线索,是三位同学的表达线索,也是三种叙事技巧。(见表2)

表2 《落花生》的三种阅读线索

活动:填写表格,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试着讲讲课文内容。

线索1围绕花生构建叙事情境,叙事线索在具体生活的流程上。“种花生”“收花生”一个段落,几十个字,简洁叙事,在文章中所占篇幅极小;文章大部分篇幅是“吃花生”活动,却没有涉及真正的吃花生活动。如果只是读到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就不算读懂课文。

线索2构建家庭教育情境,依事物发展叙述家庭生活事件。家庭教育情境中,人物有母亲、父亲、哥姐、我,活动主导是母亲,她提议种花生、组织“花生节”。父亲是教育者,“我们”是受教育者,终点是“我”的感悟,完成家庭教育活动。

线索3构建哲理演绎情境,表现生活认识的过程与规律。叙种花生、吃花生活动,形成观察、体验,是认识基础。家人在讨论中明确外在朴素的花生有着不一般的价值,对应性地揭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生如能理清三条线索,再融合三条线索表达,即是完成课文阅读。学生能领悟《落花生》叙事的三条线索,教读《桂花雨》认识作者思念故乡的缘由,或自读《珍珠鸟》,领会珍珠鸟对作者信赖的发展过程,就有了基础。

(二)细节领悟中深化阅读

阅读教学组织忌平均用力、面面倶到,须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需要,组织活动领悟关键性段落、语句及其表现技巧。

活动:《白鹭》语句精练,表现力强。试品析语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蕴含的精彩。

下面是活动片段:

教师:大家从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是一个平静、和谐的自然环境。

教师:怎么看出呢?

学生:“清水田”,环境平静,没有其他事物干扰,田的水面平静如镜。

学生:“时有”,连白鹭都不是经常出现的,可见清水田的平静,自然环境的静美。

学生:“一只两只”,少,广袤的田野,白鹭是偶尔出现的。不吵闹或热闹,还是表现平静。

学生:“站着”,白鹭细长的脚插在清水田里,姿态悠闲,依然保持着清水田水面的平静。

学生:“钓鱼”,拟人,白鹭觅食特点,长嘴巴不是长时间插在清水田里,并没有搅乱清水田如镜的水面。

教师:品析得很好。大家把这一句一起朗读几遍。

该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朗读,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又要求抄写段落,背诵课文,可见教材编写者认为这一篇课文具有“定篇”意义,须“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4]上面重点语段集中突破活动可有效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领悟。

活动:想象一个外在朴素又勤奋好学的同学,仿照下面语句写一段文字。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具体活动步骤应为:

(1)自主阅读,标画关键词,领会语句意思。

(2)小组讨论,分析语句中的表现技巧。

(3)讨论,想象一个外在朴素又勤奋好学的同学的具体表现。

(4)仿照课文语句写作,写后同桌互评。

这个活动是以运用性任务驱动学生理解文段,学生的探究顺序为“理解语段内容—理出语段表现对比技巧—找出相应特点的人物—仿照描写”。活动包括由读到写的过程,激活、理解语段中的叙事知识,运用其中的叙事知识,也是逐步深化阅读的过程。

三、创作情境:文本再创造中深化阅读

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提出通过“观察、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教师的实际教学,一般是课文阅读之后的课外创作,常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由完成,少有跟踪、指导,缺乏必要的监控。

文学创作,须重视课文文本的再创造。课文文本的再创造,也称二度创作。策略上可有依体再叙、变体再叙及课文细节详叙。以课文资源构建文学创作情境,既方便学生创作时参照评价,促使学生再阅读文本,又具有深化课文阅读的积极意义。

(一)依体再叙

用好课文的最基本创作活动,是课文复述。复述的“重点应是从主体学习需求出发,从语文素养提升的需要出发,围绕特定主题的表述,是创造性言语活动”。[5]课标提出文学创作是“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复述课文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同样体式改写课文,依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文本内容及其主题认知。如上面表2活动,要求学生“融合表格中三种线索复述课文”,在叙事表现上就很有挑战性。

依体再叙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拘于课文体式及内容,可聚焦课文某一特点而积极作为。《落花生》的叙事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改为第一人称单数,如“‘我’讲《落花生》中‘我’家教育故事”,以“我”的视角观察、思考,运用课文叙事技巧表现自由,更好地在创作中表现“我”所感悟的人生哲理。

依体再叙,创作作品的内容及体式除遵循课文,还需追求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白鹭》一课,自主朗诵就有创作的发挥空间。如组织“听录音读课文”,活动步骤为:播放课文朗诵音频,自主记录音频中的朗诵技巧;小组讨论朗诵技巧;同桌互读课文,运用朗诵技巧;班级展示朗诵课文。每个活动步骤都可对照课文,但每个步骤的终点表达都需合上课本,是离开课本依赖的活动,达成“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是语音与表演维度融合的创作活动。

(二)变体再叙

即借助课文体式及内容,离开课文,组织与课文体式内容有距离的文学创作活动。变体再叙活动更为自由,创作空间更大。

如《落花生》一课,组织课本剧编演,活动过程为:熟读课文,对照课文自主编写剧本;小组讨论,修改剧本;小组合作,分角色排演;班级课本剧表演展示;观看课本剧,记录表演特点及观看感悟;小组讨论,对照课文,完成课本剧编演评价。课本剧编演,剧本脚本编写及表演,是创作性活动。观看时的记录、观看评论等文本,也是从原课本文本衍生出来的创作活动。

根据课文《白鹭》内容,组织创作活动。

活动:把《白鹭》课文改写为一首现代诗。

《白鹭》是一篇散文诗,改写为现代诗,语言更为简洁,意象及内涵更为突出。

活动:写一段介绍白鹭的文字。

课文中白鹭外形及三幅画面内容,是介绍白鹭的重要依据。白鹭是国家保护动物,是一个区域生态的重要表现。学生搜集资料,综合课文内容编撰介绍性文字。该写作活动是说明性文体的创作,但于学生而言,创作文字不拘形式,既可有说明性文字,也可夹杂文学叙事,只要能表现心中所思即可。学生创作了介绍性文字,加深了对白鹭的认识,再读课文,就能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三)局部详叙

叙事性课文,阅读教学中可做扩写、补写、续写的创作性活动。阅读教学活动限于课堂时空,其中为提升阅读能力与深化阅读感悟的写作,应是用好课文细节资源的小规模写作,也可称为“微写作”。“微写作”可以缩写、略写,句子更加凝练,内容更为生活化、现实化,更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6]。组织时需针对性地选择课文细节,根据阅读教学特点及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组织,便捷可控。

活动:《桂花雨》中“我”摇桂花,看到了什么?

学生阐述“看到什么”的表达片段:

邻居胡家的厨房里,老爷子打开蒸笼盖,一大股白色蒸汽冲至房顶,夹带着浓浓的桂花香气,弥漫开来。客厅里,小孙子吸了吸鼻子,嘴角有口水溢出。胡家奶奶眼中满是慈爱看向小孙子,摸了摸小孙子的头,说:“不急,马上就有桂花糕吃了。”

上面学生的想象性叙述,表现记忆中故乡的温馨。

活动:从《桂花雨》课文中选出一个乡村生活的温馨细节,扩充想象,表现情感体验。

如“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句,学生做想象或联想的线索可有:“毛家老婆婆”为什么“糕饼做得多”,是因为毛家人口众多,各种辈分的人都喜欢糕饼,表现大家庭的温馨;给“毛家老婆婆”送桂花时,她及她的家人热情回应,表现乡邻互爱的温暖。

文学作品单元课文的二度创作,也可以是学生的音频、视频朗诵录制及评比。书面符号转化为可听、可视作品的创作活动,但学习个体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表现方式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作品效果,可后续组织活动,要求学生做听、看记录,或组织阐释、答辩、写评论等活动,这是文学作品阅读任务群教学的深度学习活动的具体实践。

统编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文学作品任务群教学,确立三个学习主题,用课文资源构建三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语言实践。以课文为载体的语言实践,与任务群教学主题情境关联密切,活动成效高,是文学作品单元任务群教学的基本方向,需努力探索。

猜你喜欢

白鹭桂花创作
桂花
做桂花糕
白鹭于飞
白鹭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桂花蒸
打桂花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简笔画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