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探究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发生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例
2023-09-26庄丽娥
庄丽娥
(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综合性学习”作为统编语文教材重要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相较于目标明确的习作板块、阅读板块,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及目标边界则更为模糊,它结合阅读、写作,甚至口语交际,构造出一种新样态,呈现出一种跨单元、跨学科甚至跨领域的学习样式。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突出“整合性”“实践性”“情境性”和“开放性”。[1]教师可以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创建真实情境,整合单元内容,组织学生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本文以“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为例试作阐释。
一、链接生活,创建真实情境
如王文彦、蔡明老师所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2]语文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综合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则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情境应具备真实性和生成性,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个性化表达。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以小见大,以中华传统节日印证中华传统文化,窥一斑而知全貌,从而培养文化自信。这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一角的展现。
基于上述内容,笔者创设了“百家讲坛讲中华故事,颂传统文化”的大情境,设置“做个传统文化讲解员”:
班级拟定两周后开展一场综艺节目秀——“百家讲坛颂中华传统节日”,将邀请一年级小朋友作为观众一同录制,请你和同伴成为讲解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选择最有意思的传统节日,讲述传统节日的故事,争当收视冠军!
“真实”强调情境要贴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社会生活且成果可视化;“生成性”则是强调学生在情境中能发挥主体作用,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探究学习。讲解员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角色,甚至有部分学生充当过学校讲解员的角色。在生活中,讲解员需要完成一份合格的讲解稿,并为受众讲述内容,尽可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便确定了本次学习任务的目标——“能够收集资料,详细具体地讲述”“能够围绕一个意思,清晰有序地讲述”“形式多样,表达落落大方”,契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讨论相关内容,进行成果展示。以情境定标准,以标准促进能力的提升,层层嵌套,让素养自然而然地生成。
有效链接学生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真实情境,以情境驱动,产出可视化的成果,便能让学生真正沉浸于学习,让综合性学习真实发生。
二、联结内外,整合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合性,使综合性学习异于语文课程的其他板块,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包括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整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综合性学习所具有的整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要求教师整合各课程的相关资源,为学生设计一次综合性活动。基于三年级下册的课程资源,笔者除了进行语文教材的册内整合,同时收录美术教材、与艺术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一)基于单元教学的册内整合
在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中,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以不同的渠道,围绕主题,尽可能收集足够多的资料,在组内讨论交流之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学生再次收集资料、补充资料,最后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展示。
本单元收录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赵州桥》《纸的发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从传统节日、古代建筑、古代科技、古代艺术四个维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课文可作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学生展示收集资料的渠道,也为后续学生围绕主题选择、补充资料及讨论内容作铺垫。同时,通过三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发现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借助排比、总分结构来写清楚一段话,迁移运用至“我的传统节日”的写作中,并借助《古诗三首》的学习,发现“抓住特点事物”来表现一个热闹场景的写作方法,从而完成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第一个要求“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以阅读促表达,综合性学习便能在学习过程中落地生根。
(二)基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语文课程为依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解决语文问题。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0课《快乐的节日》要求学生欣赏勃鲁盖尔的画作《农民的舞蹈》,说一说经历过的节日的热烈场景,这即是语文能力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教师可逆其道而行之,以美术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教师可联合美术教师,在美术课中完成同主题绘画任务——要求学生仿照《农民的舞蹈》,寻找节日活动,并以绘画的形式展现节日热烈的场景。接着在语文课中,以同主题绘画作品为支架,围绕一个意思来讲述节日的精彩与热烈。整个学习过程联动语文与美术课程,以美术方式作为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与协调发展。
综合性学习依托语文课程,整合册内内容与课程资源,摆脱传统教学的学科限制,使学生广泛地学习、思考,从而协调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自主实践,凸显语文要素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走出传统教学的发生地——教室,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3]以统编语文教材“中华传统节日”为例,在“搜集资料促进具体表达”这一任务指引下,整合单元课文,围绕“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员”,设计三个进阶性的活动。活动一:找“传统节日知多少”;活动二:写“介绍传统节日”;活动三:展“百家讲坛秀”。
(一)传统节日知多少
“中华传统节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于如何搜集资料、搜集怎样的资料、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料都较为陌生,因此,笔者以《中华传统节日调查单》为支架,引导学生确定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接着分工合作,查找书籍、网络资料或请教爷爷奶奶,调查节日由来、节日习俗、节日美食等诸多信息。(见表1)
表1 中华传统节日调查单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对资料进行交流,对资料再进行补充。此时,教师是学生的观察员和组织者,安排充分的实践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争论、辩驳,使有效的信息被保留,无效信息被剔除。在实践中,学生增加参与实践活动的阅历,眼有所见,心有所思,皆为学习,从而逐步生成语文素养。
(二)介绍传统节日
教师以三篇课文为例,与学生分享了收集资料的渠道之后,对比阅读三篇课文,学生即发现可以通过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一个意思,将一段话写清楚;也可以借助流程图、课文词语、图片等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有序地介绍一个事物。(见表2)
表2 成果展示小锦囊
在明确写作标准之后,教师可以以当地特色的传统节日再设情境。例如厦门的中秋节,教师可以再现博饼的情景,学生搜集博饼的前世今生,亲身参与博饼的过程,了解博饼背后的节日文化。
真体验必然诞生真感受。在实践之中,学生搜集资料,学习优秀范例,了解写作方法,写下讲稿,最后借助PPT、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介绍,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三)百家讲坛秀
以文字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是语文课堂的第一步。在“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员,争当收视冠军”的任务情境下,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展示成果的多种方式。有的学生联系美术课的《快乐的节日》,小组共同绘画,以画作的口吻,向同学们介绍春节;有的学生则邀请家长,将制作薄饼的过程搬上讲台,联系语文园地的流程图,向大家介绍厦门传统节日三月节,并邀请同学一同吃薄饼;还有的学生则联系综合实践课上学习的再生纸制作过程,在家里录制视频,以配音的形式向大家讲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一动一静,皆展童真童趣。学生们在做中学,使学习成果可视化,并融实践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有趣而真实的讲解活动促使学生找到综合性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学生在“找—写—展”这样的序列性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多层评价,促进素养生长
综合性学习同样建立在评价之上。本单元构建“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员”大任务,学生扮演讲解员的角色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评价。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以评价确定目标、制定标准,并促进任务的完成。
在本次学习中,共设计三个评价量表,(见表3、4、5)包括对基础目标、情感态度的评价量表,以支持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学习;针对单元要素的习得与输入进行层级评价,以确定学生素养的所在位置,及时进行调整;在成果展示环节,从内容、形式等角度展开全面评价。三个量表支持学生展开学习,实现学教评一致性。
表3 基础性评价量表
表4 核心要素评价量表
表5 成果展示评价量表
评价以单元要素的训练目标出发,在学习发生前,依托情境,确定标准,并依照标准形成一系列有层次的任务链。评价表以描述性的指标为主,借助具体可操作的标准,指向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评价的操作过程,便是完成任务、培养关键能力、提升素养的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一改过往被引导者的角色,转为评价的主导者与参与者。学生参与他人的学习,以评价促进他人学习,是他人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评价调整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同时学习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学生在这些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阅读、实践、反思,实现了策略与素养、知识与经验的融通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