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究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2023-09-26黄丽新
黄丽新
(罗源第三中学,福建 罗源 350600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那么该如何精心设计作业呢?笔者认为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统整单元学习目标,全局规划,合理设置题型、题量,关注课堂内外,兼顾语文知识要素与能力提升。统编版的教材是以“双线组元”“三位一体”的结构编排,单元整体性比较强。所以作业设计理应跟进课标理念与教材编写意图。现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关于作业设计的探究心得。
一、统整单元内容点,构建作业任务群
传统的作业设计专注于单篇、单课时,前后教学无衔接、无递进,很容易造成知识习得的零碎、能力训练的断裂、思维养成的盲目无序,作业呈费力低效之状。如何改变呢?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呈现的。钱启泉教授认为,在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计划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1]以单元统整观设计作业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以单元备课的宏观视角来俯瞰教学内容,除了备熟课文,对每篇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补白,甚至自读文的旁批、阅读提示都了然于心。同时单元阅读提示、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诵读等板块都要细读统整,综合盘点出每个载体所涵盖的语言训练点、文体知识点、文化素养点、能力提升点,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只有高屋建瓴地梳理出这份清单,教师才能做到全盘规划作业类型、数量、密度、难易度等,才能避免出现盲目重复、单调过量、过易过难等问题,构建一个立足核心素养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作业任务群。(见表1)
表1 单元任务群作业1
二、定位任务层次级,设置阶梯型作业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利用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功能,吃透教材,结合学情,对教学情境、学习内容、教法及资源进行整合,合理有序地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统整单元作业任务群后,笔者对每项作业目标的难易层级进行合理定位,明晰各自的育人功能与特性;同时要体察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差距,预判学生知识的盲点、困惑点、薄弱点;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教学内容糅合成教学训练点,将作业优化、平衡形成题组,熔听说读写于一炉,分为基础知识篇、整体感知篇、探究品赏篇、拓展读写篇四个层级,分布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使作业成为教学进程的有序支架。
(一)基础知识篇
如果说语文素养是座美丽的殿堂,那么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与文体知识的习得就是它的基石。与之对应的基础性作业不是简单机械的抄抄写写,应力求帮助学生夯实知识概念、形成关键能力、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统筹性地审读整个单元的字词,依据各篇的用词风格,设置音形义的正误辨析、选词填空、连词成段、词语归类等题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整理汉字组词特点,认识语言的内在规律,在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中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沉淀语言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可以通过辨析、判断题,诊断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以便定位学生新课学习的侧重点,调整教学的节奏与方向,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更深入解读新课。例如表2的题型:
表2 单元任务群作业2
(二)整体感知篇
阅读教学通常可以分为整体感知阶段、文本细品阶段、提升拓展阶段。目前提倡主题单元教学观就是整体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特级教师余映潮在他的《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中提出了整体式思路,即从整体而不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着眼于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整体理解、整体研读。[2]基于此,与教学思路步调一致的作业设计也应彰显整体之风格。笔者认为布置自主设计或填补思维导图的作业是实现整体感知的一条有效路径,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触角深入到文本的结构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写作顺序等角度进行梳理探究,锤炼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将学生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敏锐性、深刻性。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甚至诗歌都可以思维导图作业来实现整体阅读,安排在课前可起导学作用,安排在课中可统领课堂教学进程。
(三)探究品赏篇
课标指明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赏鉴的过程就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鉴赏和探究的教学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每个学段,依标可将其定位为发展型任务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品鉴,对文本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惑,能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同时要根据语言材料特性、教学要素、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作业类型,可以指向语言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探究、探寻生活哲理、文体风格探究、作品主题探讨等。还要提供恰巧的阅读支架:如用表格设置比较题、归类感悟题,或以思维导图搭建可视化指导路径,或仿照例子写赏析,或呈现评价量化表提高答题效率等。
例如同是说明文,但语言上有差异:《中国石拱桥》突出准确性,《苏州园林》典雅闲适,《蝉》生动活泼,《梦回繁华》以大量四字短语凸显文言风。《蝉》可设置课前朗读作业“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主播”,让学生仔细体味文本语言特色,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模拟央视《动物世界》主播朗读,并录音上传班级优化大师。看似轻松的口头作业,要演读到位得细品文本,深入理解蝉的习性,分析语言特色,熟悉互联网平台的操作,选择合理的语速、语气、语调、情感等朗读元素。听众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而涵味文本,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评选。这个打磨过程实际是高阶的语言鉴赏。
(四)拓展读写篇
语文课程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内知识的传授,而要走出教材,突破时空的束缚,大胆迁移拓展,打通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即课文只是个窗口,教师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去领略广阔丰富的窗外世界。因此老师们会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拓展延伸”环节,那该如何拓展延伸?精当的作业设计必不可少。时间维度上可安排在课中或课后;内容角度可从语言、文体、文情、文化等设题;呈现形式上有口语训练、课外阅读、读写结合等。
求同求异的比较阅读是最简易的拓展方式,如设置《苏州园林》与《凡尔赛宫》比较阅读题,可以从语言层面体会不同的文风,从文化层面可以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读写结合则是最实际的拓展之法,立足教材、结合单元作文目标与篇章特色,设置合理的小练笔作业,既让“写”有章法可依,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作文化难为易。《蝉》布置课后阅读《蝉和蚁》《蝉的唱歌》并制作“蝉的个性名片”,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能力。又如:观察两幅年画,任选一幅从画面内容、艺术形式、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说明介绍,要求模仿《梦回繁华》第四段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字数200字左右。这样的练笔作业紧密连接教材与生活,学以致用,让知识与能力骈进、生长。
三、着眼任务情境化,巧设综合实践题
语文课程以素养立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申宣成教授指出,新课标对任务群描述时强调的“生活”“真实情境” “语文实践活动”三个关键词,彰显了陶行知先生的三大教学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3]“真实情境”并非指向真实发生或绝对真实的场景,而是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拟真情景。“语文实践活动”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40多次,可谓“实践出真知”。作为教学重要一环的作业,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积极寻找作业的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架构,创设语言情境,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巧妙设计综合实践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上述的四个层级作业都着眼于情境的创建、模拟,只是情境任务有大小区别。其中拓展读写篇多以综合实践活动呈现,情境拟真性更强,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为一体,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笔者在《中国石拱桥》课后设计拍一拍、写一写“罗川的桥”,让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课余游览身边的桥,认真观察外形、结构、功用等,用手机拍摄,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成图文相配的说明文,制作美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苏州园林》的作业则设计为拟写本县的古建筑“后张街”与“溪尾街”景区简介词。实地游览“林可彝故居”,了解建筑特点、相关红色革命史,借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林可彝故居瞻仰记”。
这三道题都属于拓展读写类作业,注重设置拟真的情境,将作业任务活动化,综合实践性强;紧扣课文风格,针对的角度清晰,训练点明确,为单元大作文训练作了有效的铺垫;整合了关键的语文知识、能力,巧妙地锤炼和检测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链接课堂内外,拓展了语文学习领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热情,培养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种高阶思维进行高质量地解决问题;融入了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如摄影、旅游、历史、搜索网络信息能力等,为学生发挥个性化、创造力提供空间;结合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红学文化及时代生活热点,有益于学生形成文化素养;还考查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性品质,凸显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情境驱动越真实合理,越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练习题也无非是个例子,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巩固知识、活用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养成习惯、习得学法,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所以笔者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究,旨在探寻出作业设计的规律性,构建合理的作业任务群、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发挥作业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