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表现性评价操作刍议
2023-09-26林丽钦
林丽钦
(福州延安中学,福建 福州350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阅读,在理论上力图推进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来替代只重结果不重能力的应试评价。而表现性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量规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获取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促使教学系统中情境、任务、评价等要素高度协调与配合,以促进教与学的开展”的一种评价方式。[1]在课堂实践中,要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将表现性评价作为系统连贯的手段,以更好推动阅读行为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当前整本书阅读评价现状
(一)评价反馈滞后
许多阅读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将月考、期中考或期末考试的结果作为阅读教学评价的标准,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的全面评估。许多评价实践还保留着单篇阅读与应试阅读教学的惯性——主要表现为评价仅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忽视其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局限于阅读内容与技巧的考查,忽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等“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这样的评价与学生的阅读过程并不同步,甚至远远滞后,无法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素质提升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建议。
(二)评价主体单一
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被充分调动,才能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参与评价与并主动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问题以获得更大的进步。但传统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教师成为唯一的评价者,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他们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无法积极主动投入到阅读评价之中。这样的评价并没有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相反,只显示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力素质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则被轻易忽略了。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与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相悖,不能从实质上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三)评价方式单调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多样多元的,有的学生擅长记忆,有些学生善于朗读,有些学生擅长辩论,有些同学善于写作。但传统的阅读评价通常以笔试、试卷等形式进行,考查内容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缺乏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评价如果仅以记忆为考查内容,不能在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因材评价,不少学生的闪光点就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教师将失去发掘其潜力的机会,学生也将失去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
表现性评价的核心是激发和激励学生,发掘他们的语言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因此,教师应遵循“以学评教”的原则,对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过程表现进行评价。基于此,教师应从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生发展三个维度来构建评价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
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路径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好表现性评价,就要围绕激发兴趣,发掘能力的核心来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要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对学习目标的落实作评价,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探究及其多元表现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2]
(一)为学生提供有趣的表达情境
表现性评价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的情境和机会。有趣的阅读任务是学生持续阅读的驱动力,可以激发学生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设计各种层次的有趣任务,保证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3]表现性评价在应试之外给了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展示他们语言技能的机会。教师应该设计吸引人的表达环境,并负责分配任务,要求学生积极使用他们的语言技能,并在语言技能展现中甘作观众。在有趣的表达情境中让学生得到评价,才能更有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1.有趣的表达情境是自由的
自由的阅读环境才是有趣而不同于为考试而设的阅读。教师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阅读、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孩子们有一个广阔的舞台去展示自我,去感知语言文字的运用。
创设有吸引力的表达情境可以让学生就自己选择的阅读主题创建演示文稿,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技能详细地解释他们的话题;让学生在展示个人的语言技能的环节中进行扮演,比如一次模拟的工作面试、一次阅读讨论沙龙或者一次生日聚会;让学生就他们所选择的主题写一篇文章,让他们用语言技能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制作一本杂志,讨论他们的阅读感悟和经验,要求他们用他们的语言技能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为阅读的书续写一个短篇小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技能来完善拓展故事和人物,等等。
2.有趣的表达情境要指向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的积极主动、健康向上、扎实有效的素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它不仅包括了文化知识、学习方法,而且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的语文素养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比如,在进行《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时,对书本所涉及人物类型进行分类,每个阅读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作为主题出一本品读杂志。有的小组选择不拘礼节的荒诞人物,有的选择魏晋时期的女性形象。教师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团队协作分工。小组成员先召开出刊讨论会,对主题、版块、内容等进行研究讨论,然后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进行详细分工,有的负责总体协调,有的负责封面设计,有的进行文字排版,有的搜集名家评论,有的撰写品读文章。最终,每组“出版”的品读杂志都将在班级或年段传阅,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其进行评价。
(二)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反馈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给予学生对自己表现的反馈,并向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反馈。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改进阅读的方法。向学生提供积极及时的反馈可以激励学生继续追求阅读上的超越,而建设性的反馈可以帮助他们确定需要集中精力改进的问题。重要的是确保反馈及时且具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进行正确而有效的阅读。最后,要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进一步讨论反馈的机会。
1.应该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进一步讨论反馈的机会
及时的反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能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无端指责和生硬的评价。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才会自主、自由地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阅读需求。
比如,初读《老人与海》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疑惑。有的提出“为什么老人一直抓一条鱼”;有的不明白“为什么老人总把大海当女性”;有的则对“小男孩为什么想跟着一个倒霉的老人”心存不解。首先教师要分配任务,要求学生将问题登记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认领其中一类题目进行分析解答。并确定最终学习成果为每个小组,将讨论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在全班进行讲解展示,并在班上进行生生互评。
2.要提供建设性评价激励学生追求超越
在《老人与海》阅读中,教师要在学生展示讨论研究成果前指导学生能解释文本的一些主要主题和想法,并让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和想法在文本中的表现。对于优秀的表现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而有偏差的表现也要及时予以恰当的建议。鼓励学生讨论自己的想法并批判性地参与课文细节的质疑分析。引导学生尽可能将小说与海明威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这部小说与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如《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分享自己与逆境作斗争的经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文本阅读,并且每一步都可以得到教师或同伴的指点与反馈,并得到进一步的收获和超越。
(三)制定清晰可衡量的评价标准
创建评估准则,帮助学生理解标准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表现。这些准则应该清晰地描述学生的表现,并且提供明确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评估自己的表现。由此,学生更了解自己通过整本书阅读达成的效果,并改进自己的阅读技能。评分规则是由目标、量表、知识、策略、等级案例诸要素构成的系统,而不只是一个量表。[4]这些标准首先应该是具体的、可衡量的,这样才能让准确评估和比较学生的表现变得具体可操作。其次,标准应基于最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并应反映学生应展示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等。
比如,表1的内容就从听、说、读、写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较为细致的评估,引导学生去读,并清晰指出读的成效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不仅要读,还要能表达与质疑;不仅读手头的书,还要与其他的材料进行关联和对照;不仅自己读,还要学会与同学协作并达成目标。
表1 阅读等级评价表
评价表是帮助学生理解评估标准以及自我评估阅读表现的有用工具,有助于确保所有学生得到一致、公平的评估。评价表的一系列标准,让学生能够轻松确定阅读的标准,并跟踪自己的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自律性,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更大的动力去阅读甚至拓展阅读。
三、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反思
(一)表现性评价应将学情作为核心考量要素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要衡量的阅读技能以及可用的资源。此外,更要向学生提供关于任务的明确说明,对他们表现的期望,以及评价的标准。表现性评价在整本书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精心的设计,更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教学的核心观念,根据不同学情和不同阅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保证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以更好推动阅读行为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表现性评价应该与学生合作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表现性评价要广泛而持久地成为阅读教学的动力,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规则的制订。“课堂评价最大的潜在价值就是让学生作为完整的主体参与评价的过程。”[5]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一起合作制订与调整评分规则。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该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进展和反馈。同时,也可以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让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在不断磨合的评价与反馈中不断修正、进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