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思颍诗”篇目考证及文本分析
2023-09-25吴君梅
吴君梅
摘要:“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寄托了欧阳修的思颍及归隐之情。欧阳修在《续思颍诗序》中虽明确“思颍诗”有30首,但未指明具体篇目,因年代久远,欧阳修思颍诗稿遗失,学者在对“思颍诗”篇目考证时争论不断。文章根据欧阳修的两篇序文及其书信札记,对“思颍诗”具体篇目进行考证,并分析了“思颍诗”的特点以及“思颍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人物情感。
关键词:思颍诗;篇目;人物形象;情感;欧阳修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3-0065-05
欧阳修是北宋的政坛巨擘、文坛领袖,一生为官多地,但唯独对颍州情有独钟,不仅写下了大量与颍州有关的诗文,更是将颍州作为终老之地,让子孙后代定居于此。研究欧阳修与颍州有关的创作,对于了解北宋政治环境及欧阳修的情感经历均有重要意义。施培毅最早提出“颍州诗词”的概念,将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分为“知颍诗”“思颍诗”“归颍诗”,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虽将欧阳修的颍州诗歌分为三类,但学者对每个类别的具体篇目却众说纷纭,即使是欧阳修亲自整理的“思颍诗”具体篇目也未有拓本流传,需要考证,因年代久远,给“思颍诗”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一、“思颍诗”的概念由来
“思颍诗”是由欧阳修创作的与颍州有关的诗歌。《思颍诗后序》写道:“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1]1117在《思颍诗后序》中,欧阳修首次提到了“思颍诗”的概念。此序作于治平四年(1068年)五月,欧阳修被诬告与长媳吴氏有染,内心愤懑,厌倦朝廷尔虞我诈,上表请罢政事,连上三表后,神宗方同意其所请,罢其参知政事,出知亳州。闰三月离京之际,欧阳修乞求“便道过颍少留”,得到神宗应允,可以在上任亳州途中于颍州稍作停留。欧阳修此次留颍做了两件要事:一是扩建房产,以备日后归老颍州之用;二是将皇祐二年(1050年)至治平三年(1067年),共十八年间所作思念颍州的诗歌进行整理,名曰“思颍诗”,并为之作序,在序中提到自己“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归隐颍州的想法由来已久。
到任亳州后,欧阳修多次上书乞求致仕,一再表明自己年老病衰,材不堪用。但事与愿违,所求未获应允,反而屡有封赏,后以兵部尚书职改知青州。无奈之余,欧阳修乞求任职与颍州相邻的寿州,亦未获允。几经辗转,熙宁三年(1070年)七月蒙圣恩改知蔡州,蔡州与欧阳修前乞寿州在颍州一西一东,聊慰欧阳修的颍州之思。赴任蔡州途中欧阳修以脚疾为由假道颍州,停留之际,欧阳修将治平四年至熙宁三年共三年间所作“思颍诗”进行整理,并作《续思颍诗序》。序中提及“初,陆子履以余在南都至在中书所作十有三篇为‘思颍诗以刻于石,今又得十有七篇以附之。盖自南都至在中书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在毫及青三年而得十有七篇,以见余年之愈加老,病益加衰,其日渐短,其心渐迫,故其言愈多也。”[1]1124此时,欧阳修知道自己致仕归隐颍州的愿望即将实现,他要以30篇“思颍诗”为证,“庶几览者知余有志于强健之时,而未偿于衰老之后,幸不讥其践言之晚也。”[1]1124
“思颍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包括在南京、开封十八年所作13篇和在亳州、青州三年间所作17篇,共计30篇。欧阳修一生任职过的地方有开封、洛阳、夷陵、滁州、扬州、南京、吉州、亳州、青州、蔡州等,但其对颍州的眷恋最深。欧阳修官位越高,年岁越大,对颍州的思念越甚,并最终将颍州作为终老之地。自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年)知颍,至熙宁四年(1071年)致仕颍州,二十多年间,“思颍”之情一直伴随着他,未尝少忘于心,“思颍诗”是欧阳修自己提出来并亲自整理成集的,为之作二序,流传至今。
二、“思颍诗”的篇目考证
梳理前人关于“思颍诗”数量及篇目的研究发现:王秋生所著《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整理并标注出“思颍诗”35篇;程军在《论欧阳修的颍州文学活动与创作》中认为“思颍诗”共有44篇,但未列出具体篇目;阮娟《寻找精神家园——欧阳修“颍州情结探论》、许庆江《欧阳修的思颍诗与致仕》、祝福《由‘思颍诗浅析欧阳修思隐情结》均提供“思颍诗”30首,包括“自南都至在中书十有八年”的13篇和“在亳及青三年”的17篇,并标注出每一首“思颍诗”创作的时间。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思颍诗”篇目进行分析,观点差异较大。
《思颍詩后序》和《续思颍诗序》明确“思颍诗”的篇目为30篇,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篇目遗失,已不可考证,后人只能根据相关史料尽量还原原有篇目。考察两篇序文内容以及欧阳修在同时期的书信札记可以得出,“思颍诗”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诗歌蕴含欧阳修归隐情感及其对归隐之后生活的向往,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二,诗歌提及颍州并直接或间接流露出归隐颍州的想法;第三,诗歌的创作时间应该与欧阳修在序文中所记载的时间相符合。综合以上三个条件,再参考前辈学者的观点,本研究梳理出“思颍诗”30首,并摘录其中的思颍句,注明诗歌创作的时间(见表1)。
研究欧阳修30首“思颍诗”,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欧阳修“思颍诗”的时空跨度大。“思颍诗”的创作时间横跨了近20年,从皇佑二年到熙宁三年,跨越了三位帝王的统治时期,欧阳修也由中年步入老年。“思颍诗”创作地点的空间跨度也很大,横跨南京、开封、毫州和青州四地。从江南地区的南京到京畿地区的开封,再到淮南地区的亳州,最后到京东地区的青州,地域上的跨度相当大。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欧阳修的官职不断晋升,但他创作“思颍诗”的频率却逐渐增加。欧阳修初任应天知府兼南京留守司事,是正四品的官员。随后,他在开封担任权知开封府加龙图阁学士,成为主管京畿地区事务的重要官员。后来他晋升为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还担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柱国,成为北宋朝廷权力核心的一员。中晚年时期,欧阳修不仅仕途顺畅,在文坛上也是一代领袖,然而,有趣的是,越到晚年,他创作的“思颍诗”越来越频繁,思颍之情越来越强烈。在他任职南京和开封的十八年里,他只创作了13首“思颍诗”,每年不到1首。但在亳州和青州的三年时间里,他却写了17首,平均每年超过5首。
三、“思颍诗”文本分析
(一)“思颍诗”中欧阳修的人物形象
“思颍诗”创作自皇祐二年起,彼时欧阳修43岁,知应天府,正值壮年,但欧阳修过去几年却集中遭遇了人生的多重变故。一是四位至亲之人接连去世。明道二年和景佑二年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去世;宝元元年,丧子;庆历五年,丧女。多重打击,令欧阳修痛苦难当,写下《白发丧女师作》:“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泪多血已竭,毛肤冷无光。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1]62二是欧阳修的师友陆续离世。景佑元年恩师钱惟演去世,好友谢绛、石延年、尹洙、苏舜钦也相继离世。皇祐元年所作《与章伯镇书》(之五)写道:“某自闻子美之亡,使人无复生意。交朋沦落殆尽,存者不老即病,不然困于世路,愁人愁人。”[1]187亲人及师友的离世让欧阳修感到孤独、痛苦,在“思颍诗”第一首《寄圣俞》中欧阳修叹道:“二十年间几人在,在者忧患多乖睽。”[2]105
除心理上的创伤外,欧阳修也饱受病痛的折磨,其多次在诗文中提及,如“余疾不饮,客皆醉已归”[3]1220《与王几道复》(景佑元年);“某衰病,须鬓悉白,两目昏花。”[3]1154《与韩忠献王稚圭》(至和元年);“某衰病如昨,幸得闲暇偷安,但苦病目,不能看书,无以度日。”[3]1236《与颜直讲长道(其六)》(熙宁三年)因身体病痛折磨,欧阳修年近壮年就已生华发,苦不堪言,越到晚年,身体的病痛越为严重。
心理及身体的双重创伤使得欧阳修想寻求一僻静之所幽居,以疗养身心。“思颍诗”描写了一年老病衰、孤寂、向往田园闲适生活的儒者形象,是欧阳修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寄圣俞》中“我今三载病不饮,眼眵不辨騧与骊。”[2]105《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因书所见,奉呈圣俞》中“因病既不饮,众欢独成嗟。……宠禄不知报,鬓毛今已华。”[2]152《表海亭》中“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2]197这些诗歌描述了欧阳修长期受病痛折磨,因病不能饮、生活无趣的情景。《秋怀》中“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2]174借寥落的秋景及解愁之酒抒发了欧阳修内心的凄凉、孤寂。《思颍寄常处士》中“齿牙零落鬓毛疏,颍水多年已结庐。……况有西邻隐君子,轻蓑短笠伴春锄。”[2]194欧阳修因病早衰,希望结庐颍水畔,与隐者为伴,过着耕种劳作的田园闲适生活。由诗歌中频繁提及的病衰可知,欧阳修多年一直被病痛折磨,身体的痛苦消磨了欧阳修的心志,欧阳修因此想要归隐田园以求得心理的慰藉。
“思颍诗”也描绘了欧阳修理想中的田园归隐生活,如《寄圣俞》中“优游琴酒逐渔钓,上下林壑相攀跻。及身强健始为乐,莫待衰病须扶携。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2]105《读书》中“买书载舟归,筑室颍水岸。平生颇论述,铨次加点窜。”[2]159《鹎鵊词》中“君不见颍河东岸村陂阔,山禽野鸟常嘲哳。田家惟听夏鸡声,夜夜垄头耕晓月。”[2]163《新春有感寄常夷甫》中“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2]204《忆焦陂》中“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鱠如玉。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2]210欧阳修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正是他魂牵梦萦的昔日颍州的日常生活,以颍州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他希望致仕后,可以居住在颍水边,忙时耕种,闲来读书,著书立说,泛舟于湖水之上,赏荷花,饮美酒。或执一鱼竿,享垂钓乐趣,耳边虽是山禽、野鸟的呕哑之声,却也别有一番滋味,悠哉游哉。
(二)“思颍诗”蕴含的诗人情感
一是仕与隐的矛盾。欧阳修是一位儒家学者,作为士大夫,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怀抱着济世安邦之心,期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众福祉。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践行他在《答西京王相公书》中所表达的“思以致君而及天下”的宏愿。他敢于直谏,尽力寻求改革之道,虽曾多次被贬谪,但仍坚持以民为重的理念。欧阳修一生经历了多次官场的浮沉,从夷陵贬官到庆历新政的失败,再到滁州被贬,他的理想曲折而坎坷。除了仕途的波折,欧阳修还遭遇过两次政敌的诬陷,分别是“张甥案”和“长媳案”,这给他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孟子·尽心上·忘势》写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欧阳修在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希望回归自然,归隐田园,以寻求内心的解脱,获得心灵的救赎。
仕却政治理想难以实现,隐却心忧国事,仕与隐的矛盾是“思颍诗”流露出的欧阳修的重要情感。如《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中“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2]150《鹎鵊词》中“可怜此乐独吾知,眷恋君恩今白发。”[2]163《下直》中“报国无功嗟已老,归田有约一何稽。”[2]173
二是思念颍州之情。欧阳修第一次到颍州是在皇祐元年至颍州任职,被颍州淳朴的民風、秀丽的美景、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所吸引,萌生终老颍州的念头。欧阳修离开颍州后,对颍州的思念之情未曾少忘于心,离开越久,思念之情越浓,他把对颍州的眷恋和思念寄托在诗文中以作慰藉。“思颍诗”蕴含的较突出的诗人情感就是思念颍州,因前文整理的诗歌中已列出思颍句,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王秋生.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M].合肥:黄山书社,2004.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