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2023-09-25周昊禹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进一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思想渊源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富思想的理论精髓和中国古代富民裕民的思想精华。从理论内涵看,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富裕。从具体特征来看,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推进的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从实现路径看,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3-000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19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理论特征,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渊源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理论。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卓越成果。共同富裕理论不仅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还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一)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当时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机器化大生产阶段,机器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剥削也变得越来越重,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拉大。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3]67。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矛盾也迅速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在一次次血与泪交织的斗争中,工人阶级的意识开始觉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向我们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途径。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角度来阐述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共同富裕彰显了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对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马克思高度肯定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421。工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大幅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28。其次,马克思认为公有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绝大部分的财富都由少数资本家占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430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根源,因此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列宁也在《告贫苦农民》中明确指出:“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4]只有在公有制下,人民才会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社会成员的利益才会是一致的,社会成员才能共同享有全体成员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发展生产力和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思想,找到了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马克思主义向我们揭示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指出:“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完成,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5]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与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政党。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6]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一切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7]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共同富裕的推动主体、推动方法和实现途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磅礴创造力,进而得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作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从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推翻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复归。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超越当前的社会分工,人的劳动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的感觉和个性得到解放,通过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使人的自由时间增加,个人将在艺术、文学、科学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个人可以顺从自己的心意自由地去发展,不受外界的压力与裹挟,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真正做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181共同富裕的深入推进,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二)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
为政之道在于富民,共同富裕继承了裕民富民思想的合理内核。历代中国思想家一直矢志探求实现万民共富的模式,儒家、墨家、法家先贤从不同角度论证富民进而强国的可行性。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先圣孔子就提出一系列爱民富民的思想。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8]117意即为政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足和长寿更为急迫的事情。鲁哀公复问使百姓富足长寿的方法,孔子回答道:“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8]118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为百姓减役轻赋,并用礼仪进行教化,使他们远离疾病,這样百姓就会富足长寿。孔子之后的儒家贤哲继承并丰富了孔子的富民思想。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理念,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9]这种维持生活的固定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有安居守分之心,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逻辑思路是先制民之产使百姓生活富足,这样百姓才会自觉接受道德教化,进而使得君主的统治得以稳固,使君主有机会“王于天下”。尽管在人性论上荀子与孟子存在较大分歧,但在富民强国的路径探求上,荀子与孟子的思路大体相同,荀子提出了“足国之道:节用裕民”[10]219等带有民本思想的观点。荀子认为节省开销、富裕百姓是国家富强的途径,要想使人民富裕必须依靠政治措施。荀子在《王制》中说:“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 [10]188意即有仁政之心的君王会使百姓富裕,而一心求霸的君王只会让上层士族富裕,这将导致“府库已实,而百姓贫”的局面。荀子认为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10]188的结果。诚然,这些裕民富民思想都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前提下提出的,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却得以刻进了我们的民族基因,并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最高理想,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理论形成和完善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人素有“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共同富裕汲取了天下共享理念的思想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出自《礼记·礼运》篇,意为如果天下施行了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那么天下将会成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选贤与能”指的是要把品德高尚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天下。“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1]体现了在大同社会中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怀,人人都能自得其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11]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1]意为人人不存私心,人人尽全力地工作,珍惜劳动产品,却不追求财产的占有,这带有共建共享理念的色彩。当今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大同社会思想十分契合。天下公有方面,习近平一再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观念。人才选拔方面,我国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评价体系,科学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等措施建设人才队伍,真正做到了“选贤与能”。社会保障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兜底救助体系,真正做到了“鳏寡孤独皆有所养”[11]。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对天下为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如何共享”“如何推进”的问题,共建才能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共建共享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全球治理领域,习近平将共享理念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中国古代的“天下”概念从中国延伸到整个世界,共同享有的理念打破了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这也是中国人千百年“公”天下思想的具体展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鲜明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同样也是“物质”和“精神”双重维度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2]这一科学论断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方面,共同富裕指的是物质文明更加富足。“富”象形字的形象是一个屋子下有着盛满酒的酒器;《说文》中“富”的含义是所需皆备,而“裕”指衣物饶也[13]。中国古人把富裕理解为拥有充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物质世界的繁荣。不同于西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串联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诸多领域协调融合发展“并联式”的现代化。“四化”在时间上同步推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充分叠加,“四化同步”有助于推动生产力实现高质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宏观层面,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微观领域,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14]。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正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还指精神文明更加繁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密切,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社会的。” [15]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从2010年的9.08年提升至9.9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也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6],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兴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投资力度不断加强,“互联网+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增长态势强劲,人民在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中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文化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业机构数量为3,303个,文化馆3,503个[14],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在文化传承领域,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这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达形式,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在不断增强。总体上看,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步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正在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卓越性成就。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现共同富裕绝不能靠纸上谈兵,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前提,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与人民的支持。民康物阜,盼之行之,共同富裕是惠及全民的富裕。习近平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17],确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8]。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的内涵深刻,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其中全民共享代表着我们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共享指的是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享有,共建共享表明全体人民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成果享受主体。渐进共享意味着共享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享理念回答了共同富裕如何推进的问题,回答了共享的内容和实施途径问题。共享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追求共享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富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转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追求。共同富裕不是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给个人的平均主义,而是内部存在差别的共同富裕。效率和公平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公平,对司法、教育、社会保障、市场等领域实现公平正义提出明确要求。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协调性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主要任务还是以发展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必須统筹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首先,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给公平实现以可能基础。效率可以分为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在生产效率方面,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升。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坚持推动有效的政府治理,促进有效市场的形成,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效率的提升。在社会分配制度上,我国正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以此促进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如注重保护劳动所得、提倡多劳多得,充分体现了机会公平。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措施充分体现结果公平。最后,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代表着公平,“富裕”代表着效率的提升,推进共同富裕不能只着眼于经济这一单一领域,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统一。
循序渐进地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在循序渐进中扎实推进。习近平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推进作出了科学规划,从第一个阶段性目标中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第二个阶段性目标中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推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步调一致,充分彰显了共同富裕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分两步推进共同富裕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客观规律作出的科学决策,其原因如下:其一,共同富裕内涵层次丰富,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经济高度发达与精神文明高度繁荣,还代表着教育更加公平、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全面、社会治理更加完善与生态环境更加宜人等。因此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是一个并联发展、循序推进的过程,应分阶段展开。其二,中国城乡间、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振兴与发展。此外,小康社会也需要一定时间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以上问题均反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应循序渐进地推进。
三、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实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12]推动共同富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与量的有效提升
共同富裕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整体来说,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则是跨越发展困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应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政府弥补市场短板的作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引导国内国际资本健康发展。其次,应提高产业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技术进步,推动实体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清洁化。近年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结构经历了一轮重大调整,党和政府迅速作出应对,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布局未来的一大先手棋,这一格局有助于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一方面解决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借助国际市场推动经济循环,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分配制度对于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行一系列增加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努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9]。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制度安排的有效实施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充分且高质量的就业。要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注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致富、多劳多得。另一方面,政府应很好地利用再分配手段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通过税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减免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纳税负担。通过中央财政统一调拨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扶持,提高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最后,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第三次分配的基础是公益慈善捐赠,其帮扶对象多为患病、残疾、丧失收入来源的困难群体等,因而公益慈善可以很好地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不足,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对慈善机构加强资金监管,提高慈善结构的管理水平,促进慈善事业规范化、持续化、合理化。
(三)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社会保障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充当保障民生的安全网、经济发展的减震器、整个社会的稳定器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網,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20]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我国正在健全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要确保社会基本保障全覆盖,推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力求让每个公民都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推动社会保障法治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一方面是要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现实,政府应利用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要推动社会保障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力求让群众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处理好相关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息息相关,决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高福利。只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幼儿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的提升离不开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提高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获取能力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着诸如城乡间区域间发展质量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养老产业服务缺口大和服务成本高、快速城镇化带来资源布局调整等现实问题。因此,未来还需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首先,要继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每一类人群都可以便捷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应享尽享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其次,应厘清基本公共服务界限,科学分配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财政投入总是有限的,因此要科学分配基本公共资源。应及时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中不同部门反馈数据信息,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处理平台。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给市场和社会留出足够的参与空间,推动多元供给局面的形成。最后,应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失衡的问题。不同区域自然禀赋、地理空间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差异性较大。未来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设施建设、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开展定向援助和对口帮扶,弥补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
四、結语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不仅吸收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发展规律、物质基础、发展趋势的思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富裕分阶段性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思想精髓的继承和理论超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当代创新。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开创了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共同富裕的路径创新为世界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值得参考的中国方案。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1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
[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1).
[8]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M].上海:中华书局,2009.
[9]杨伯峻.孟子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21:7.
[10]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陈澔.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185.
[1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3]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9:150.
[1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2023-5-15].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5]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9.
[16]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2021-5-11)[2023-04-15].http://www.stats. 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0.html.
[17]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97.
[18]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2-26(02).
[1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 -18(01).
[20]申茜,宋宇,葛孟超,等.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N].人民日报,2022-03-10(04).
Common Prosper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Origi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ZHOU Haoy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To realize Chinese modernization, we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origin, the common prosperity theor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herits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Marxist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and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ancient rich people and rich count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common prosperity is people-centered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promoted by stages, and common prosperity unified b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ath,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unswervingly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aspects of deepening income distribution reform, improv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mproving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gnificance value, 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provides a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move towards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people-ce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