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赜
2023-09-25潘莉任凤梅
潘莉 任凤梅
摘要:红色戏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红色戏剧受众群体少、戏剧内容单薄、传播形式单一的现实问题却削弱了红色戏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要秉承数字发展理念,从数据算法内容投放、技术驱动形式创新、戏剧受众土壤培育等方面发力,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路径,使传统经典文艺载体在数字时代能够大有作为。
关键词:红色戏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3-0008-05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理想信念教育,铸魂育人。红色戏剧作为20世纪前半叶苏维埃政府开展革命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演剧是最为有效的革命表演实践”[1]22,伴随着中国革命发展不断壮大,红色戏剧逐渐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思想宣传战线上的重要文艺载体。当前数字时代带来的技术红利,深刻改变了我国文艺工作者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催生出新的文艺形式与广阔的文艺空间,红色戏剧传统的内容与形式难以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发挥。因此,“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2],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红色戏剧的呈现方式,增强红色戏剧表现力和影响力,强化红色戏剧的教育功能,“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3]
一、红色戏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意蕴
“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之所以与其他艺术有其本质区别,其关键还在于戏剧创造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戏剧精神。”[4]红色戏剧是源于革命实践和革命生活的现实表达,其以戏曲、舞台等演绎方式传递革命斗争、拼搏、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革命时期宣传教育作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载体;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
戏剧,是由演艺人员凭借语言、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演绎特定的故事情景,以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红色戏剧的演员往往借助自身角色的类型设定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舞台聚光灯下演绎特定的故事情境,通过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传递思想文化、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观念,服务于思想宣传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第一,红色戏剧的主题多样,既鼓舞斗志又宣传、普及文化知识,改善人民群众精神风貌。革命战争时期,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红色戏剧的主题长期以阶级斗争与军事战争为主。随后,以发展生产、宣传民主思想、普及婚育知识、春耕、扫盲等为主题的红色曲目如雨后春笋,提升了军区军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二,红色戏剧作为“艺术先锋与政治先锋实现有效结盟的前沿阵地”[1]25,借助戏剧表演传递政治信仰。强烈的政治性是红色戏剧内容的典型特征,其产生与发展都服务于中央苏区军事斗争。苏区戏剧政治性与革命性的核心价值指向,为处于长期敌我较量中的革命队伍坚定胜利信心与无产阶级信仰发挥了导向作用。第三,红色戏剧坚守人民立场,扎根民众,融于生活,承载、传递社会道德观念内容。生活化的戏剧形式、道德化的剧目内容,让红色戏剧以其自身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绎优势在革命时期发挥着独有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化功能,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的具体形式。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
红色戏剧源于人民群众。每一部戏剧都演绎着一个历史事件、一位英雄人物、一种民族精神。红色戏剧蕴涵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人的精神品质教育,“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3],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着力点。
其一,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红色戏剧以舞台演绎的动态表现形式向民眾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引导民众破除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故事叙事的方式讲述革命党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引导民众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其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红色戏剧发轫于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军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实践,发展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实践,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精神源泉。其三,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红色戏剧源于革命乡村,融于军民生活。红色戏剧故事所蕴含的有关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在意的基础性内容,源于生活、贴合群众的戏剧题材,为公民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红色戏剧并非独立的艺术存在,“它注定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也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火热的文化实践活动”[1]57。红色戏剧讲述的革命先烈挽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共产主义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始终围绕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历史红线,聚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高涨,红色戏剧发展活跃。此时戏剧题材主要聚焦组织动员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运动,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情感,以“国防戏剧运动”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工作重心发生转移,要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新时代,我们要重视用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对红色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研究,深挖红色教育资源,运用红色戏剧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二、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困境
红色戏剧以故事叙事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歌曲、舞台的演绎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文艺载体。但在当今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数字世界,催生了人的数字化生存。”[5]网络原住群体成长、红色戏剧自身内容吸引力不强以及戏剧传承人断层等原因,使得红色戏剧的发展进入瓶颈期,陷入与思想政治教育渐行渐远的尴尬困境。
(一)红色戏剧受众范围窄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基础的关系,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数字时代红色戏剧受众范围窄小,难以实现红色戏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泛传递,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失衡。
数字时代,红色戏剧传递教育信息的客体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而生的“Z世代”悄然走向社会,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更早更多地受到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智慧校园等新技术形态的影响,数字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他们建构精神文化世界的关键要素。红色戏剧缺乏科技元素,难以成为“95后”青年人精神文化世界的构成因素。其次,“Z世代”在数字时代获取信息、接受信息的媒介习惯更倾向于快捷式、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途径,更强调以自我兴趣为主,更注重沉浸式参与的自我表达与反馈,传统红色戏剧自上而下的单向表演形式以及戏剧教育中“主体—客体”二分的交往模式难以获取群众吸引力。最后,“Z世代”渐成现代文化消费主力,他们对科技产品、互联网内容产品表现出很高热情与较强关注力,具有较大的消费倾向,而传统红色戏剧却较少具有现代文化消费竞争力。以上表明,狭窄的戏剧受众群体成为红色戏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障碍。
(二)红色戏剧内核吸引力不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6],它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优化、整合与系统建构,是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首要因素。
红色戏剧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质上就是以高度文明和崇高道德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7],但随着文艺观念和文艺形式的变革,鉴于时空限制,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缺位”与“身体缺场”一定程度上使红色戏剧的育人实效日渐式微。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红色戏剧内容的传承与发展固定僵化,多表现为运用传统词曲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爱国主义情怀、革命奋斗精神等,较少借用现代科技找到戏剧内容创新与时代变迁的契合点,无法较好地融入时代精神,大大降低了红色戏剧的现代娱乐和教化功能,难以做到“活态转承”。另一方面,红色戏剧地方性的方言和曲调让本就深邃的传统词曲内容更难以理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方言曲调、固定僵化的表演模式成为阻隔广泛观众群体的天然屏障。同时,部分戏剧工作者缺乏数字素养,不能精准运用数字技术对地方性戏剧进行“数字刻写”,对增强戏剧的传播力度与群众的体验感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总之,传统红色戏剧精准定“神”不当,戏剧内容的生产常囿于既定思维,同时忽视依托现代科技创新戏剧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增加了红色戏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难度,难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
(三)红色戏剧传承人断层,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人,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核心在人。保护红色戏剧传承人是红色戏剧延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支撑红色戏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从事文艺戏剧等行业的从业者寄予厚望,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2]
然而,红色戏剧领域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红色戏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戏剧传承人缺乏是抑制数字时代红色戏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原因。在快餐式、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消费生态环境下,红色戏剧传承人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使戏剧行业后继乏人、人才断层。同时,由于传统红色戏剧受众群体少,在“吸引力经济”占据大部分商业资本的前提下,红色戏剧的市场份额极少,戏剧从业人员被迫轉行,人才流失。其次,红色戏剧创作力量主要集中在地方基层队伍,基层队伍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数字技术运用水平相对有限,是制约红色戏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原因。地方基层创作人员受区域局限,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养水平以及数字互联网信息知识层面水平不高,层层限制戏剧作品的优质内容供给,导致红色戏剧创作活力不够、发展动力不足,红色戏剧发展受阻,落后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脚步。
三、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8]这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对精神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发展,能够增强红色戏剧技术属性和价值理性的张力。因此,要秉承数字发展理念,从数据算法内容投放、技术驱动形式创新、戏剧受众土壤培育等方面发力,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路径,使传统经典文艺载体在数字时代能够大有作为。
(一)精准投放:依托数据优势,定制优质红色戏剧内容
红色戏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科学性主要在于其鲜活的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是价值与艺术的结合体,“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2]
基于此,一方面要依托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原有红色戏剧内容的精神能量和文化内涵,以充沛的价值内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数字技术,科学筛选、挖掘符合现代文明、融于人民生活的戏剧作品;要严格把关戏剧创作团队,让优秀的戏剧从业者创作时代精品,把好戏剧创作导向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要优化戏剧的内容供给,改革红色戏剧内容的供给侧,以优质的红色戏剧题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活教材”。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追踪现代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借助现代科技为群众精准推送“有所需求”的戏剧内容。要把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戏剧的内容和形式上融入现代元素,实现红色戏剧的创造性转化;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记忆实现文化消费需求的精准定位,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戏剧内容,实现红色戏剧的创新性发展;要基于数字分析实现精准传播,满足现代受众群体,尤其是“Z世代”群体的精神文化新要求。以數据算法内容投放赋能主流价值传播,以精准、优质的红色戏剧内容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化作用。
(二)形式创新:借势数字技术,实现红色戏剧的“智慧传播”
红色戏剧的传播需要有效的传播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有效传播载体。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推进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9]我们要灵活运用数字媒介,延展传统戏剧模式的时空场域,运用数字媒介、虚拟仿真实现红色戏剧的“智慧传播”,提升红色戏剧的真实体验感和互动参与感,以更加广阔的多维时空教育场域发挥红色戏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创新红色戏剧的生产模式,打造现象级综艺。要让红色戏剧下沉市场,扩大其国民知名度、商业出圈度以及IP延伸度,打造以红色戏剧为综艺题材的综艺节目,以“讲好中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为理念,讲述红色戏剧背后的故事、知识与当代价值,延伸红色戏剧的教育空间。其次,创新红色戏剧传播模式,拓展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增加观众文化消费体量。其一,要做好网络直播的主题筛选和视频制作的事件、时间逻辑梳理,以满足现代文化消费群体碎片化、快捷化、直接化的信息获取习惯,投其所好。其二,要开启直播、短视频的点赞、评论、弹幕和刷礼物功能。数字技术的交互性特征让原本被动接受的群众转向主动创造和参与文化活动,能够改变传统红色戏剧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直播情景的带入、观看群体的评论弹幕能够让群众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其三,要提升网络主播专业素养,使其善用网络术语吸引流量,输出网民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网络直播的天然优势能够让其成为当前红色戏剧最为直观、丰富、关键的传播渠道,网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吸纳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消费需要。
(三)土壤培育: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培养红色戏剧受众群体
戏剧观众是戏剧生存、发展与传承的必要土壤。开展戏剧教育,培养红色戏剧的受众群体至关重要:一是能够为培育红色戏剧传承接班人,打造文艺人才队伍,解决人才缺失的戏剧发展瓶颈问题提供土壤;二是能够扩大红色戏剧的欣赏和消费群体,释放戏剧文化消费潜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空间。
开展红色戏剧教育,培育坚实的戏剧文化消费群体。首先,要开展中国式“美育”,落实戏剧进校园的具体措施。对学生强化兴趣引导,开展系统戏剧文化教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红色戏剧背后承载的中国故事,既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普及戏剧知识,培育更多戏剧观众,也有助于“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10],从根本上解决红色戏剧后继无人的瓶颈难题。其次,要采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形式传播红色戏剧,普及戏剧文化常识,提升社会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红色文化学习能力。要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将地方特色的红色戏剧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活态传承,通过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传播丰富的红色戏剧资源,培育坚实的戏剧受众群体。再次,要从红色戏剧的内容着手,构建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红色戏剧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红色戏剧的品质。数字技术赋能传播方式创新,红色戏剧的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地方区域,要丰富优质戏剧内容供给,满足城市文化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培育地方戏剧的城市受众群体。
四、结语
综上,红色戏剧蕴含着红色基因,是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典型文艺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着独特政治引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艺载体。数字时代红色戏剧要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走出红色戏剧发展的行业困境,以优质戏剧内容的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借势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戏剧传播形式,释放“Z世代”文化消费主力群体活力,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以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打造数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红色戏剧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让更多的受众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戏剧数字化发展,以精准的文化定位、广阔的教育场域、坚实的受众群体与数字发展理念有效激发红色戏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红色戏剧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文辉.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02).
[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4]蹇河沿.都市戏剧的困境[J].民族艺术研究,1999(2):31-38.
[5]付安玲,张耀灿.数字化参与文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8):31-36.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61.
[7]王华彪.发挥红色文化凝聚励志实践功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9):60-6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9]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06-08)[2023-04-25]. https://www.sohu.com/a/471035337_425901.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