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疗效
2023-09-25王晓佳
李 明 王晓佳 刘 刚
(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1400)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疾病,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高达1.1亿,同时致死率超过10%,其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Diabe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DPVD)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1-2]。DPVD患者会出现微血管病变以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DPVD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相关研究表明,其与患者长期高血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密切相关[4]。有研究报道,治疗DPVD患者的关键在于促进血流变学的改善[5]。目前临床上治疗DPVD主要以西医循证治疗为主,常采用降糖、改善微循环及细胞代谢过程等综合手段,但临床疗效欠佳,同时由于长期服药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6]。中医认为,DPVD病机主要在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采用多环节与多靶点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调节整体疗效[7]。近年来,中医治疗DPVD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之效,针灸治疗能够疏通经络,但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DPVD的疗效鲜有报道。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对DPVD患者血糖代谢及血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证DPVD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8.14±7.29)岁;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28±1.89)年;DPVD病程1~7年,平均病程(4.85±1.26)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96~27.67 kg/m2,平均BMI(25.10±2.18)kg/m2;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15例、糖尿病眼病17例、周围神经病变22例;合并高血压21例、高血脂14例、冠心病7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7.52±7.51)岁;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病程(7.47±1.67)年;DPVD病程1~7年,平均病程(4.73±1.16)年;BMI为20.01~27.58 kg/m2,平均BMI为(24.94±2.18)kg/m2;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17例、糖尿病眼病16例、周围神经病变21例;合并高血压24例、高血脂15例、冠心病6例。2组各项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LL2019-LW01)。
1.2 诊断标准 满足相关中西医诊断要求[8-9],有临床糖尿病病史,伴有下肢麻木、刺痛、有冰凉感、间歇性跛行等,静息踝/肱指数≤0.9;且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内膜回声不均匀,可见粥样斑块强回声,动脉管闭塞、迂曲、狭窄等,血流峰时速减慢,阻力指数增高。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证,主症为下肢麻木、疼痛,足部感觉减弱,次症包括面色晦暗、胸闷、形体消瘦,舌脉表现为舌苔白,脉沉弦。
1.3 纳入标准 1)满足上述诊断标准;2)意识正常,对治疗依从性较高;3)年龄18~80岁;4)患者对本研究方案充分了解后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伴有心、肝、肾等人体重要器官异常;2)伴有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3)对本研究中补阳还五汤过敏;4)患有任何可能影响结果的皮肤疾病;5)患有腰椎病等其他引起患者下肢麻木、刺痛、有冰凉感、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疾病;6)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未按规定服药;2)撤回同意书。
1.6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控制饮食,注重低盐低脂饮食,常规进行健康教育、运动锻炼及应用药物降糖等干预,其中降糖药物使用格列吡嗪(江西泽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6021386),5~10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治疗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取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血海、涌泉等穴位,对相关穴位处皮肤进行消毒后,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施针,刺入深度为20 mm左右,留针时间为30 min。每周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进行联合治疗。补阳还五汤药方组成为黄芪60 g,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地龙各10 g,红花6 g、桂枝10 g、川牛膝10 g。取上述药方,加8~10倍量水浸泡30 min后,常压煎煮60 min,取3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
1.7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观察2组患者临床证候评分。主要包括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以及冰凉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无症状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10]。2)观察2组患者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采用超声诊断仪(飞利浦公司,荷兰,型号:IU22)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ABI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3)观察2组患者血糖代谢指标水平。于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4)观察2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血流探测仪(林电器株式会社,日本,型号:ES-1000SPM)检测2组低切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 Low,BVL)、高切全血黏度(Blood Viscosity High,BVH)、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水平。5)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8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评价临床疗效[11]。痊愈:患者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以及冰凉感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评分减少≥90%,ABI>1.0,足背动脉流血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显效:患者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以及冰凉感等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减少70%~89%,0.9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均无脱落与剔除病例。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患者临床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各临床证候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以及冰凉感的临床证候评分均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证候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ABI与足背动脉流血量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ABI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BI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ABI与足背动脉流血量比较 2.4 2组患者血糖代谢FBG、2 h PG及HbA1c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糖代谢FBG、2 h PG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BG、2 h PG及HbA1c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2.5 2组患者BVL、BVH、PV及Fg比较 治疗前2组BVL、BVH、PV及F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VL、BVH、PV及Fg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BVL、BVH、PV及Fg比较 2.6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DPVD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下肢动脉,若不及时干预,极易导致下肢感染、溃疡甚至坏疽等的发生[12-13]。DPVD的主要病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DPVD患者机体内血糖水平较高,促进糖化血红蛋白表达增加,同时血管内部供氧及营养物质减少,使血管内皮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易引发血管腔堵塞、血流异常及血栓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4-15]。临床上常规降糖及扩张血管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DPVD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尚未取得理想疗效,同时长期用药易导致患者的呼吸、泌尿系统等产生不良反应,降低治疗依从性[16-17]。中医认为DPVD属于脱疽、脉痹、痹证等范畴,其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气血不足,常因糖尿病不愈,消渴日久,导致气阴亏虚、脏腑失调、气血不通,经络阻痹,久病不通而瘀;加上风寒湿邪入侵机体,使经络、肌肉失去濡养,从而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因此应以活血益气、通络化瘀为主,予以内服外治相结合治疗[18]。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以及冰凉感的临床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ABI与足背动脉流血量高于对照组,提示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证DPVD疗效肯定,可缓解静息痛等临床症状及周围血管病变情况。主要原因在于补阳还五汤方中含有的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之效,当归尾具有补血活络、活血化瘀之效,赤芍具有祛瘀止痛之效,川芎、桃仁及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补血之效,地龙能清热息风、活血通络,桂枝温经通络,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药下行,全方共用,共奏活血益气、通络化瘀、滋养筋肉之功。此外,针灸治疗时选取的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涌泉等穴位能够直达病灶处,促进气血运行。足三里能够活络舒筋,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涌泉等穴位能够活血益气、祛瘀通络。二者联合治疗,内服外治能够互为补充,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DPVD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能改善DPVD患者的血糖代谢水平。这是因为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芪多糖,其能够降低内质网应激程度,同时有效调节胰岛素抵抗,并能提高患者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通过针灸治疗能有效刺激穴位处相关的外周组织,并增加DPVD患者迷走-胰岛素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加快机体内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达到改善血糖水平的目的[19]。与此同时,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的BVL、BVH、PV及F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能改善DPVD患者的血流变学。王佳君和肖展翅[20]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全血黏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补阳还五汤能够通过抑制患者机体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凝血酶因子活性,同时阻止血小板相关活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结合过程,从而促进患者血管微循环的改善,并能发挥抗血栓及血管保护作用[2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少,单中心试验,因此今后的研究可设计大样本量、多中心试验对其联合疗效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证DPVD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缓解临床症状与周围血管病变情况,并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谢及血流变学指标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无。2 结果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