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单发与再发性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3-09-25尹璐杜悦
尹璐,杜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沈阳 110004)
尿路感染是婴幼儿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约12%~30%的儿童尿路感染会出现复发[1],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对一线抗菌药物产生广泛耐药,可引起肾脏瘢痕形成,成年后导致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然而,婴幼儿尿路感染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需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目前尿培养被认为是尿路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临床医生需考虑到其所在地区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取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控制尿路感染,避免肾脏损伤。本研究收集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2015年至2019年777例尿路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中515例尿培养阳性结果病例进行细菌学及耐药性分析,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科住院诊断为尿路感染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或在随访期间发生再发性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畸形、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再发,将患儿分为再发组 (随访期间内发生了复发或再感染)、单发组 (随访期间未再发生尿路感染)。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KYCS2020251)。
儿童尿路感染与再发性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的尿路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清洁中段离心尿沉渣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即可怀疑为尿路感染。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5/mL为确诊,104~105/mL为可疑,<104/mL为污染。
尿路感染的再发分为复发和再感染2种。复发指经治疗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后6周内,症状再次出现,且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5/mL,而菌种与上次相同。再感染指治疗后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6周后,症状再次出现,且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5/mL,菌种株与上次不同[3]。
1.2 尿液标本收集
对临床怀疑尿路感染的患儿,应用抗生素前,用清水冲洗尿道口,留取清洁中段尿,或用无菌导尿管留取尿液标本,检测尿常规,行尿细菌培养。分离得到的纯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VITEK 2 COMPACT型,法国梅里埃公司) 进行鉴定。采用药敏分析系统 (法国梅里埃公司) 进行药敏试验,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抗生素药敏试验标准判定结果。
1.3 抗生素应用
由于我院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送检后48~72 h回报结果,故临床上对于存在尿路感染临床症状,门诊完善尿常规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同时,发病年龄小,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脱水或口服药物不耐受时,考虑住院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在留取尿细菌培养标本后,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前,经验性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随后根据临床症状、尿常规白细胞及尿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抗生素治疗方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2~3 d,评价抗生素有效性。若临床症状好转,继续原抗生素治疗;若临床症状未见好转,需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静脉抗生素需用至体温平稳3 d,且尿常规、尿细菌培养转阴。随后改为口服抗生素。总疗程10~14 d。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点
本研究共纳入尿路感染患儿 777 例,地域分布涵盖东北三省地区。其中,单发组681例,再发组96例。2组共收集尿培养标本987份,其中,单发组681份,再发组306份。2组均男性多于女性,再发组年龄中位数小于单发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发组尿道畸形发生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人口学特点Tab.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wo groups
2.2 病原菌分布与构成比
5年内,987例样本共分离出阳性菌株515株 (单发组325株,再发组190株),阳性检出率52.1%。其中,86.4%为革兰氏阴性菌,12.0%为革兰氏阳性菌,1.5%为真菌。单发组与再发组最常见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 (70.1% vs 38.9%)。再发组非大肠埃希菌比例 (61.1%) 高于单发组 (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见表2、3。
表2 2组大肠埃希菌与非大肠埃希菌比较[n (%) ]Tab.2 Comparison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non-Escherichia coli in two groups [n (%) ]
表3 儿童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比较[n (%) ]Tab.3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 of uropathogens i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n (%) ]
2.3 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
2组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耐药率均<10%,对美洛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磷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20%。2组肺炎克雷伯杆菌尿路感染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耐药率均<10%,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磷霉素耐药率均<20%。2组屎肠球菌尿路感染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均<10%。2组粪肠球菌尿路感染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10%。
2组耐药率比较,无论何种细菌感染,总体上再发组耐药率高于单发组,但仅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感染时,虽再发组耐药率高于单发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5。2组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 的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比较,再发组 (72.7%) 高于单发组 (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表4 2组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分析[n (%)]Tab.4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of common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both groups [n (%)]
表5 2组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分析[n (%)]Tab.5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of common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 both groups [n (%)]
2.4 药物治疗情况
我院对怀疑尿路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均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结果48~72 h后回报。在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未回报前,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我院应用频率最高的抗生素是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其次是头孢他啶、拉氧头孢。见表6。
表6 住院患儿抗菌药使用情况Tab.6 Use of antibiotics for inpatients
3 讨论
当离心尿沉渣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或有尿路刺激症状时,考虑诊断尿路感染,但确诊仍需尿培养及菌落计数结果。国内外多个尿路感染指南[2,4-6]均强调了尿细菌培养对诊断的重要性。
研究[7]显示,早期 (特别是最初48 h内) 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降低肾瘢痕的发生率。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通常需要2~3 d,美国儿科学会尿路感染分会[8]提出,药敏结果回报前可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经验性使用的抗生素在随后的药敏结果中显示为耐药时,称为不一致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关于不一致的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对尿路感染的疗效影响,不同学者观点不一。有学者[9-10]认为,不合适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会增加ESBL阳性菌和非典型菌 (如铜绿假单胞菌) 的发生率。然而,另有研究[11]认为,不一致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同样能改善临床症状,消除病原菌。因此,在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时,必须考虑尿路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否反复尿路感染、近3个月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疗、该地区ESBL的流行情况和当地的药敏模式。
本研究515例尿培养阳性患者中,最常见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常见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纤毛与尿路鳞状上皮、尿路移行上皮表面受体结合,可减弱输尿管蠕动并扩张输尿管。泌尿系统上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对大肠埃希菌吸附力最强,使其不易被尿液冲走,有利于细菌的定植与复制,最终引发上行性尿路感染[7]。大肠埃希菌侵入膀胱上皮细胞,进入宿主细胞内,形成细胞内的细菌群落进行复制,并避免宿主免疫反应[8]。再发组虽然最常见的病原菌仍为大肠埃细菌,但是再发组非大肠埃希菌比例明显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9]显示,初次尿路感染病原菌为非大肠埃希菌时,再发风险增高。泌尿系统畸形患者非大肠埃希菌比例更高[10-11],而泌尿系统畸形是尿路感染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再发组患儿泌尿系统畸形率 (77.1%)显著高于单发组 (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解释再发组非大肠埃希菌比例 (61.1%) 显著高于单发组 (29.9%)。因此,临床上对非大肠埃希菌的尿路感染患儿需尽量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等危险因素;治疗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且抗生素治疗足疗程10~14 d,并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避免再发性尿路感染。
本研究中,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最常见的2种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 对大部分头孢菌素类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磷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 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13]。再发组抗生素耐药率高于单发组,可能与反复多次抗生素应用增加了耐药性有关,但这种差异仅存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时。而其他细菌感染的耐药原因可能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感染组样本量较小,且耐药率整体比大肠埃希菌组高有关。磷霉素在泌尿系统浓度较高,耐药率低[5],还与其他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联用可有效治疗多重耐药的病原菌[14]。因此,推荐选择磷霉素作为尿路感染的序贯治疗,或再发性尿路感染的预防用药。
对于ESBL阳性菌,目前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15]。但广泛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增加菌群耐药性,因此推荐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治疗尿路感染,特别是β-内酰胺酶阳性患儿。本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抗生素是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头孢曲松半衰期为8.5 h,12~24 h给药1次即可维持血浆药物浓度而不降低疗效。该药为双通道排泄,肾毒性小,60%的头孢曲松以原形分布于尿液中,40%以原形分布于胆汁中,最终以无活性代谢物随粪便排泄,故在胆汁与肾脏中水平很高。该药对肾脏损伤小,肾功能不全患者也无需调整使用量。虽然药敏试验显示头孢曲松耐药性较高,但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临床上可有效控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16],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但该药与钙离子亲和力高,易形成不溶性头孢曲松钙沉淀,并很快在胆管、胆囊以及肾收集系统形成结石和泥沙[17-18],故泌尿系统结石、胆囊结石患者尽量避免使用该药,同时应用头孢曲松钠需尽量避免同时补钙。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感染样本量较少,降低了2组耐药性比较的统计效能。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单发和再发性尿路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再发性尿路感染非大肠埃希菌比例显著增高,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且耐药增多。经验性治疗可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之后再根据疗效和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及时监测不同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药物耐药性分析,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控制尿路感染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