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用于《诊断学》教学对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2023-09-25罗春华向会耀刘静兰
罗春华,刘 敏,向会耀,刘静兰
(1.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443003;2.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a检验科;b护理部,湖北 宜昌443003)
《诊断学》是医学生入门必修基础课程,医学生学好《诊断学》可为临床各专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亦在后续临床见习及实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诊断学》课程涉及范围广泛,重难点较多,传统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通过课堂传授、解疑等方式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在临床见习时难以将课堂内容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医学需要的人才成为教学改革重点[2-3]。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从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引导者,通过筛选案例及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自主学习及分析问题的能力[4]。SHU等[5]研究指出将案例教学法用于各专科的临床教学中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本研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用于《诊断学》教学中,探讨对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1班、3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为观察组,3班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27名,女性23名;年龄20~22岁,平均年龄(21.13±0.57)岁;平时成绩57~73分,平均(65.45±7.12)分。对照组男性24名,女性26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32±0.41)岁;平时成绩55~74分,平均(65.93±7.36)分。其中两组年龄、性别、平时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无精神疾病;(2)无沟通障碍;(3)所有学生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未完成问卷调查或测试;(2)中途变更组别。
1.2 教学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同一教师按照同一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教学,教师为课堂主导,课程内容按照教学大纲与章节重点进行讲解,教师依据教材采用图片、视频、PPT等教学手段,教师考前勾画重点以便学生复习。
观察组所有学生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课前筛选案例并设计课程问题: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中每章节重难点内容,并以课程内容、相关理论与案例相融合为目的,筛选或结合实际自编案例,并依据案例及教学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案例需注重真实性、典型性及与课程的相关性,问题需注重启发性及哲理性。(2)阅读分析:教师需提前1周向学生公布案例并布置预习任务,随后学生依据案例与教材内容进一步分析其因果关系,采用上网查阅或图书馆查阅等方式分析案例,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3)小组讨论:课程前段学生自行组成5~6人小组,每人于小组中分享自己整合的案例信息及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分享所有内容后结合案例进一步探讨、补充并解决相应问题。(4)集体讨论:课程中、后段进行课题集体讨论,每组整合的案例信息由1名成员进行主要分享,剩下成员可做补充,并将小组讨论时未解决的遗留问题提出,引导集体分析。教师在集体讨论过程中需做好引导及启发工作,把控课程走向。(5)总结归纳:集体讨论结束后由授课教师评价小组及集体讨论的过程优缺点,提出不足及改进意见,并对课程及案例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中的重、难点,针对讨论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课后作业为写一篇案例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课程结束后自己对案例及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单独、小组以及集体分析案例过程中的收获及问题等。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成绩,结合一学期所学内容参照石运莹[6]等研究拟定期末考试卷,包括记忆题30分,理解题40分,分析题30分,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分别记录两组学生考试记忆、理解及分析题分数,并计算总分。(2)比较两组综合能力,学期结束后采用《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价量表》[7]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临床思维、沟通交流、团结协作4项,每项0~5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3)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学期课程结束时参照肖袁[8]等研究拟定教学后学生满意度问卷,共3项:满意、一般、不满意,学生匿名填写,量表当场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记忆题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期末考试理解题、分析题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分)
2.2 两组综合能力比较
观察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沟通交流及团结协作等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综合能力比较分)
2.3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教学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重点课程,不仅涉及疾病诊断的理论、方法与技能等理论性知识,还包括临床实践内容,因此尽可能的掌握《诊断学》内容对后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意义[9]。既往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课堂中心,授课内容主要依据教材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教育,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深入理解,缺乏课堂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10]。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各校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寻找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将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诊断学》的教学重点[11]。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合适的具体案例,将其融入课程所学内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期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2-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期末成绩总体高于对照组,另自学能力、临床思维、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以及课堂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与单一传统教学法相比,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满意度,可与胡静雯等[14]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案例教学法要求课程中所用案例均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的选择除了满足真实可信这一要点外,还需具备客观生动、多样化、相关性及典型性等特点,张虎等[15]认为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故选择适合的案例,加强实际与理论的联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教师通过描述病症特点、患者体征、诊治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内容等细节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案例中独立分析病情,以此代替教材中的部分生硬内容[16]。教师将提前一周公布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更利于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案例与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另课堂上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互相解疑,鼓励每位学生分享自己对同一案例不同的认知与见解,更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17],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将进行总结,结合学生讨论内容对案例及课程进行进一步补充及解疑,形成课前教师引导预习,课中学生积极讲解,课后讨论总结完整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将知识整合再利用,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增加理论知识储备、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与协作各项能力[18]。
教学评价为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学生对课堂参与度、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传统教学中多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教改之后除了固定理论成绩之外,教师进一步将学生综合能力纳入参考范围,将结合期末理论成绩、课堂参与度、实践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新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评价,从宏观方面把控最终教学成果[19]。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见解,将传统课堂从教室中解放,向时间、空间多维度延伸,以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充分满足时代发展背景下对医学人才能力的需求[20]。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理论知识如何平稳过渡到实践技能一直是教学重点,亦是难点,对于《诊断学》这一课程而言,此过程难度更大,《诊断学》中包括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结果、临床体征等多种资料,案例教学法通过将实际案例搬上课堂,使学生仿佛切身参与诊治过程之中,在巩固课堂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升其临床思维,更利于学生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21]。另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目标学习,可增强其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思维能力[22]。尽管在传统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法可明显改善教学效果,但此方法需学生在课前花费一定时间查阅资料,整合相关信息,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自觉性难以保证,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23]。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同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更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临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