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幼儿差异,让幼儿“心口愿开”

2023-09-24张楚旖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语言发展因材施教

张楚旖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社会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之间存在年龄、能力等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尊重幼儿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以幼儿为本,发挥幼儿潜能,助力幼儿语言发展。

【关键词】幼儿差异;因材施教;语言发展

幼儿园里的孩子有性格开朗的、好动调皮的、害羞内敛的……不仅如此,每个孩子的发展也都存在差异:有表达能力强的、社会性交往发展缓慢的、观察力敏锐的……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发育都不一样,3-6岁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各方面发展有时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教师要发现并尊重每个幼儿,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

班上有一个“不怎么会说话”的孩子煊煊。偶尔开口时,也像个小小复读机,只重复他人的话。和她交流起来,笔者常常觉得很有趣,不断探索着如何帮助她提升表达的意愿和能力。

一、发现她的“光”——理解她“不会说话”,看到她的“不一样”

煊煊是班级里的“小妹妹”。入园时,笔者向妈妈了解到孩子的身体和语言发育比同龄幼儿缓慢一些,能够理解他人的意思,但表达能力略有不足。当别的幼儿主动和她交流时,她会把脸埋进手里、蹲在地上,表现出拒绝的姿态;排队时有幼儿插在她前面时,她由于无法表达自己,会直接用手推开幼儿。煊煊面对社会交往整体呈退缩姿态,与他人对话时,极少表达出交流的意愿,回答多以短词汇为主,有时除了自言自语,便不再理会他人。

案例1:

升入中班后,有一次游戏开始前,佳琪问煊煊:“煊煊,我做妈妈,你做妹妹好吗?”煊煊低着头说:“我做妹妹。”佳琪说:“对呀,你是小妹妹。走吧!”佳琪拉着煊煊进入娃娃家,开始给她喂奶。“煊煊,这是牛奶,喝一杯!”煊煊看著佳琪手里的杯子,没有说话。“煊煊,快喝呀,喝奶才能长高。”佳琪说道。“喝奶才能长高吗?”煊煊低着头。“对呀,喝奶才能上学。”其他孩子们也七嘴八舌地劝起来。“喝奶才能上学吗?”煊煊不断重复着。

突然,“啪—”地一声,煊煊推倒了杯子,走出娃娃家,坐在椅子上。“煊煊,不可以推人!”“老师,煊煊把牛奶都弄到地上了!”笔者明白,煊煊并不是故意的,因为她对于这次游戏的意愿并不高,这是她表达“不”的独特方式。果然,她再也没有接受别人的邀请……

游戏过后,笔者找到她,问道:“煊煊喜欢做妹妹吗?”煊煊用手捂住嘴巴。笔者换了一个问题说道:“煊煊喜欢喝奶吗?”煊煊看了看我,反问我:“我喜欢喝奶吗?”“煊煊喜欢吃什么呀?”“喜欢吃鸡蛋。”“下次我们去做白煮蛋吃好吗?”煊煊这回点了点头,笑了。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使煊煊表现为社交退缩,在情感上也存在问题。同伴交往时,煊煊会遇到“不愿意”的情绪,不会用语言表达“拒绝”,导致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引发过激行为。又由于周围幼儿对其行为的否定态度,她更多时候会选择独处,产生较重的游离感和孤独感,长此以往,会对煊煊的交际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幼儿发展。但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成长模式、成长环境和先天因素都不同,不应该强制幼儿按照成人意愿说出成人想要听的话,表现出成人想要的行为,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通过观察,笔者认为煊煊自身的语言、技能和方法不多,但并不会影响她与人之间的交往。一瞬间,一个想法涌现在笔者脑海中……

二、让“光”闪烁在幕前—给予幼儿完美表现的机会,刺激表达意愿

煊煊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提升的,而且煊煊“话在心口难开”也归因于多种因素。家长告知笔者,煊煊喜爱音乐,相信在音乐的催化下,她更愿意用言语表达想法。所以,笔者得想办法为她创设完美表现的机会。

案例2:

自由活动开始了,教师找到煊煊:“煊煊,我看了你唱歌的视频,你唱得真好听呀!”“今天我想听你唱《鸭妈妈和鸡阿姨》,好吗?”煊煊看着笔者,没说话。“你唱给我一个人听,我们去钢琴那儿试试好吗?”笔者尝试拉她的手,煊煊一蹦一跳地跟在身边。“煊煊,愿意就要大声地说出来哦。”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琴谱开始弹奏。一听到前奏,煊煊就主动坐上钢琴凳。“鸭妈妈和鸡阿姨,亲亲热热在一起……”

很快,煊煊的歌声吸引了小朋友,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唱完后,笔者对煊煊说:“煊煊,他们都很喜欢你唱的歌!”看着她的笑脸,笔者赶紧邀请她:“我们再给大家唱一次吧!”煊煊说:“好!我再唱一次吧!”这一句话,对煊煊而言,一定不是简单的重复。

“鸭妈妈,谢谢你!”……这一次,煊煊唱得更加投入了。“好听吗?”煊煊问道。

“好听!”孩子们高兴地拍手。“煊煊来小舞台!”刘子柔还对她发出了邀请。

“好!”煊煊高兴地说,“去小舞台。”

发现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创造幼儿完美表现的机会,让这束光放大则是教师“因材施教”的智慧。多样化的表达形式适合不同的幼儿,针对幼儿兴趣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能够有效增强幼儿表达的自信心,当围绕幼儿兴趣点并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时,教师会具备更强的亲和力,更可能与幼儿进行亲密有效的沟通。

当煊煊的完美表演得到赞美和肯定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她的自信,也激发了她的表达意愿。笔者发现,煊煊有一定的能力表达自身想法,只需要正视孩子的需要,用一些合适的“催化剂”,就能让她大声说出来。对于像“煊煊”一样交流方面有困难的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乎到孩子日后社会关系的培养、自我心理的建设。单一的情景和教育方法无法产生任何帮助,只有为幼儿创设积极情景,创造机会,合理运用正向的赞美,才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建立信心。

三、让“光”照进每个角落—后续支持,说“不”也可以

教师想以此为切入点,继续发掘煊煊的语言表达潜力。煊煊不会用语言拒绝,反而会使用略带攻击性的动作替代。于是,笔者开始从一日活动的各方面引导孩子,“如果你不想上厕所,说不去就可以了。”“如果你不想脱衣服,摇摇头。”……由于煊煊极少用语言表现出拒绝,笔者适当地引导孩子建立起“你可以说不”的认知。

案例3:

煊煊在角色游戏里当起了小舞台的常驻嘉宾。每周,煊煊都会带来新学的歌曲,小舞台举办得十分火热。

“煊煊,我们去小舞台吧!”今天,玥玥依然向煊煊发起了邀请。

煊煊站在原地,“我……”不再说话。“煊煊,你不想去吗?”笔者问道。

“我不去小舞台,没有新歌。”“没关系呀,我们唱昨天学的《大吊车》,我去找老师给我们放音乐。”玥玥拉起煊煊的手。“好,《大吊车》,我会唱。”煊煊回答。

煊煊不再用推、跑的方法表达“不”,她开始用语言表达意愿,甚至会加上理由了。煊煊“不表达”的背后是“不善表达”,当语言发展阻滞幼儿表达时,教师通常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合群”,这种刻板印象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根据研究表明,当前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引导存在形式传统、古板的问题,大多依赖集体教学活动,不利于差异化教育。面对煊煊这样的孩子,不能将传统方法“生搬硬套”,这样只会强制她表达,而不是引导她表达。

和煊煊共同进步的过程中,笔者相信每个儿童都是带着美好的情绪来上学的,这种情绪像一束光,但这束光很容易被刻板的态度所浇灭。煊煊的“不说话”并非因其自身对交往的态度消极,而是因为儿童语言发展具有阶段性,煊煊本身掌握的技能、方法也不多。面对“话在心口难开”的孩子,每个动作、每句话背后都有她真正想表达的意义。身为教育者,应当将幼儿的发展置于首位,理解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蒙特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身为教育者,应从高位走下来,请孩子自己坐上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内在力量进行自我的学习,达成全面、完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中西方儿童教育差异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吉林教育,2022(09).

[2]吴小燕.浅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差异教学[J].新课程,2021(42).

[3]顾蕴雯.浅谈幼儿差异教学的策略及其实施[J].新课程研究,2020(03).

猜你喜欢

语言发展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探讨
基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绘本阅读原则
外来流动儿童语言发展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例析真实材料教英语的解读与处理
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