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2023-09-24王金树

中国市场 2023年25期
关键词: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产业园

王金树

摘 要: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由企业主导产业园建设,开创了资源开发新模式:一是实现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赢得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后发优势;二是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的作用,引导产业链高起点、快速聚集和健康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关键词:海上风电;产业园;资源开发;产业协同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5-005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5.058

1 引言

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福建省海域是全国风资源最好的地区,年可利用小时数达3500~5000小时,福建省海上风能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然而,福建省风电装备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仅有部分企业涉及风电产业。寄希望于通过自发生长,培育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难度极大。如何通过开发优质的海上风电资源,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带动海上风电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是实现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引进中央企业三峡集团,发挥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引领作用,带动福建省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和装备产业发展,具备较大可行性。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是三峡集团与福建省战略合作项目,位于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总占地面积1000亩,已形成了集风机、电机、叶片、钢结构等于一体的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具备年产300万千瓦以上的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能力。由三峡集团主导建设的产业集聚地,园区总体定位、整体规划、产业布局、配套链构建、招商建设、日常运营等工作均由三峡产业园公司完成。

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在新时期能源发展的主攻方向,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将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升级的重点。

福建省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使用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资源条件,是促进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实现国产化、大型化、高端化的突破区域,也是实现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区域。然而,与其他沿海省份比较,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差异,福建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起步晚,不具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易出现重复建设、产业分散、低质量竞争、发展缓慢等情况[1]。与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诉求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尋找到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2 实施路径

2.1 概述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由三峡集团与福州市共同投资建设,并由三峡集团主导产业园的规划、招商、建设、运营等工作。通过福建省和三峡集团的顶层设计,形成企业主导、政府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产业园开发模式。

通过由三峡集团主导产业园建设,在较短时间内为福建省从无到有引进一个全新的、高端的产业集群,带动福建省高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获得了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信任,发展成为战略合作关系,从而使得三峡集团迅速地获得后发优势,在福建省站稳脚跟,实现通过产业带动项目获取和开发。

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三峡福建能投公司以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直接引进拥有多重比较优势的厂商,实现海上风电产业链从高端进行整合,避免出现产业分散、低质量竞争,带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主要做法

2.2.1 由企业主导产业园建设

前期中广核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众多央企已纷纷进驻福建省,再加上福建省属国企,形成了较强的进入壁垒,导致后来者进入福建省市场难度大。三峡集团福建分公司于2015年成立,与其他已深耕福建省市场多年的单位相比,与福建省的合作基础较为薄弱。若想在竞争激烈的海上风电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亟须获得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后发优势。

福建省虽有得天独厚的海上风能资源,但当时福建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本处于空白。在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前提下,福建省迫切希望按照“资源换产业”的思路,集中资源引进、带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发展,使福建的资源优势成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成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发展优势。谁能为福建省带来产业,准就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通过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或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不仅产业聚集速度慢,也不能突显三峡集团的引领带动作用。因此,需有全新的产业园开发模式,彰显三峡集团务实高效的作风及担当。

由企业主导产业园建设,即由三峡福建能投公司承担了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部分职责,由三峡福建能投公司主导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建设。产业园区总体定位、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产业链构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营等工作均由三峡福建能投公司完成。同时,在园区形成过程中,三峡福建能投公司并不实际参与产业链,仅承担产业链链长的作用,同时购置土地建设厂房,租赁给入园企业使用,从合作共赢的角度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布局引进相关企业,以租赁方式减少入园企业初期投资,实现产业集群高端起点、快速聚集和健康发展。

2.2.2 政府参与,多赢共赢格局的发展模式

尽管可以由企业主导产业园的建设、招商等工作,然而产业的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需有地方政府的参与才能使得产业发展更加顺畅。在产业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地方政府(福州市政府)、入园企业及其他配套服务企业。通过构建企业主导、政府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产业园建设模式,实现了多赢共赢的发展格局:

福州市政府: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为引进培育一个新兴的产业,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然而,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福州市政府以较低的成本(35%资本金)迅速地在福州市培育了一个高质量的新兴产业。同时,通过“资源换产业”的模式,实现了地方产业与资源两者的协同发展。

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以往开发企业仅作为一个采购者从装备企业购买风机,对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路线所施加的影响较小,这与三峡集团引领海上风电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极为不符。通过产业园,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即可更直接参与到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中,如通过与主机厂家合作开发10兆瓦及以上海上风机,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掌握海上风电核心技术,带动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同时,通过产业园建设,将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发展战略与福建省发展战略进一步协同,实现两者的高度信任,有利于三峡集团获取更多优质资源。

入园企业:由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投资建设产业园并租予入园企业,对入园企业,如海上风电装备企业等,不仅减轻其前期投资负担(投资成本转为运营成本),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两者之间实现了风险共担。

海上风电产业:通过产业园,使得我国海上风电进入两位数时代,极大促进行业内其他企业适应新发展形势,甚至发展更为先进的、更大容量的海上风机(我国10兆瓦风机如雨后春笋),促进海上风电整个行业的发展。海上风电行业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这在海上风电“平价时代”至关重要。

2.2.3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

一家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促進作用远不及产业集群。当时福建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础薄弱,若只引进一家企业,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同时,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具有长产业链属性,涉及多个生产环节,产业链间物质交换频次较多,且随着大功率海上风电装备的快速发展,零部件的尺寸、重量已大大增加,产业链间的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呈上升趋势,客观上要求将海上风电主要零部件在空间上予以集聚,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从规划伊始,即定位于集海上风电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及检测、设备安装及运转,电站运行及维护、人才培养及培训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集群,涵盖海上风电主机、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成套装备和主要零部件。

同时,紧密相连的供应体系,使得企业可大大减少在库存沉淀的成本,降低了每次交易的人员投入、时间投入,降低促成交易的成本。对于海上风电开发企业,由于海上风电施工窗口短暂,合理、有序的设备供应计划对于项目建设进度至关重要。形成产业集群后,开发商能以最少的资源精确掌握设备生产进度,且细化到主要零部件,合理规划建设进度。

2.2.4 设置测试机位,助力大容量海上风机研发

技术创新的成本是很高的。若没有应用场景,企业很少有动力研制大容量海上风机。同时,海上风电投资大、可达性差、故障停机损失风险高的特性使得开发企业在批量化使用新型海上风机时较为谨慎,对大容量海上风机的安全性能、发电性能、环境适应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

通过在风电场配套相应的测试机位,专用于新型风机的实际运行考察和性能测试,在实际的风能资源、台风环境及海洋水文环境下,检验新型机组的抗台风、防盐雾、防潮、防腐、防雷暴、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性能,并在实际建设和运行维护中从技术经济方面完善可靠性高、度电成本低的海上风电机组整体优化设计,有利于主机厂家主动发展新型大容量海上风机。

例如,通过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开创性地引入了太原重工、海装风电、湘电风能、金风科技、明阳风电、GE、上海电气、东方风电等8家国内外厂商的14台样机,机组单机容量均为5兆瓦及以上,开展同台竞技,极大促进了国内大容量海上风机的发展。通过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二期设置了3个测试机位,用于金风科技、广东明阳、东方电气的8兆瓦、10兆瓦海上风机的测试,促进了8兆瓦、10兆瓦海上风机批量化应用的进程。

2.2.5 市场化运营,带动地方企业发展

由于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既是海上风电开发业主单位,同时也是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的建设单位。对于产业园入园企业而言,容易不顾市场规律,对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产生极大的“依赖症”,如订单依赖、经营依赖等,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本身是一个战略投资项目。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对产业园建设的主导作用是通过产业园公司实现的,而产业园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独立运营。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与入园企业之间仅为租赁和买卖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和地方政府给予适当的市场容量倾斜以扶持企业初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发展、抢占市场,避免市场“依赖症”,实现更大发展。近两年我国海上风电迎来了抢装高潮,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入园企业积极地抢抓发展机遇,及时走出福建省,抢占周边省份的市场订单。

市场化运营的另一方面是,极力培育和发展当地供应商。海上风电产业不仅涉及制造,也涉及物流服务、人才招聘等方面。尽管当时福建省当地企业对海上风电产业较为陌生,但物流服务等在各产业存在一定的共性,进入的障碍较小。因此鼓励入园企业与本地的服务供应商合作,带动地方企业进入海上风电产业,促进地方企业发展。

2.2.6 坚持绿色、智慧发展理念

在产业园规划之初,按照“智慧园区、绿色园区”的定位,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风资源、良好的光资源建设绿色、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智能微网项目包含屋顶光伏(BIPV,8.2兆瓦)、测试风机(15兆瓦)、储能及微网控制系统等四个部分。智能微网项目全部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为536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近6590吨,减少碳排放量约3.8万吨。

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理念,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三维信息模型、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的整合,统筹各类社区资源,构建一个面向园区提供多元化服务渠道,集园区智慧招商、公共服务、资产管理、智慧运维(设施监控、物业维护)、能耗管理、应急安全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园区服务运营管理平台”。借助于全面的、集成的各类型智慧技术,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有利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园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从而简化园区企业寻求服务的过程,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专业的各类园区服务,提升社会力量的协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园区的整体服务效能。

3 实施成效

3.1 实现后发优势,强化资源获取能力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日渐成为福建省一张新的产业名片,得到了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海上风电开发中,福建省坚持“资源换产业”的思路,强调集中资源引进、带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的建设,使得三峡集团在福建省获得了后发优势,赢得立足之地。截至2021年7月,三峡集团在闽核准9个项目共245.74万千瓦(含参股3个项目共89.8万千瓦)。在累计获取资源、核准规模、储备资源及投产规模方面均位于福建省首位或前列。在海上风电资源之外,福建省也大力支持三峡集团在福建省发展抽水蓄能、光伏、环保等产业,成为“央地合作”合作的典范。

3.2 推动大容量海上风机研发,实现产业升级发展

2019年1月,产业园首台海上风电机组(金风科技GW154-6.7兆瓦机组)正式下线,并获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2019年9月,金风科技8兆瓦海上风机,以及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机——东方电气10兆瓦风机,在产业园正式下线,带领中国海上风电进入两位数“大机组”时代。

从规劃之初,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即定位于高端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在入园企业选择上慎之又慎,目的在于促进我国海上风电装备产业的升级。在产业园的带动下,短短两年时间内,即促进我国海上风电主机从6.7兆瓦跨越式发展到8兆瓦、10兆瓦。通过在兴化湾海上风电项目设置测试风机机位用于新机型的试验,加快了8兆瓦、10兆瓦风机的批量化运用,正在长乐A区、长乐C区批量化安装,并于2022年年底正式并网。

2022年,相继下线了13兆瓦、13.6兆瓦风机,再次突破我国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极大促进我国大容量海上风机的发展。

3.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共赢多赢发展格局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已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原创技术“策源地”,形成了风机、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在这里,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已相继下线了我国自主研发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等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标志着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又一次重要突破,而2023年年底还将有更大兆瓦机组下线,将会逐步完成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从“跟跑”到“并跑”到最终实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产业园对于地方政府的主要经济价值体现在产业发展、投资、产值、利税额等方面。比如,2020年8月,产业园首批3.4兆瓦智能风机出口土耳其,成为福建省推进“一带一路”“丝路海运”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以2020年为例,2020年产业园入园企业共生产各类风机201台、电机92台、钢结构4万多吨,年产值达60亿元,纳税约5100万元,带动1500多人就业。产业园具备年产200万千瓦海上风机的能力,2021年产业园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十四五"末期将达到200亿元,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同时,通过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带动一批地方企业进入海上风电产业,促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福建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的基础越来越雄厚,摆脱了以往基本上所有的零部件均需从外省运进的局面,形成了自生长的产业基础。通过园区主体产业的带动,能将产业链放大到属地相关产业,对物流服务企业、商业企业等第三产业、原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商等具有明显的扩张效应。

3.4 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品牌效应

自产业园建设以来,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也成为全国各地多个省市产业发展的样板,多地的政府部门多次到产业园考察园区规划建设相关事宜。同时,福建省上演了海上风电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产业发展“奇迹”,是“资源换产业”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成了福建省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3.5 绿色引领发展,低碳促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园区建设智能微网,不仅可以提供测试机位,更是通过智能微网建设,改变工业园区用能模式。智能微网所产生的“绿色电力”,不仅满足产业园自身用电需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真正促进海上风电更加“绿色低碳”。同时,智能微网所产生的电力,更是可以向周边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绿色电力,带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经权威机构认证确认,2020年产业园实现“碳中和”,成为我国第一个“碳中和”工业园区,先后荣获了全国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行业零碳优质基地、2021—2022年新能源与能源转型碳中和先锋单位等奖项。

4 对策与建议

4.1 统筹发展,集中力量发展

一个省的资源是有限的,若不能集中资源统一发展,极容易造成地区间的恶性竞争。以福建省为例,目前福建省已投产海上风电主机厂家有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家,年产能超过600万千瓦,远超福建省市场规模。若再引进主机厂家,将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市场的培育。因此,建议做好顶层产业规划,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做好产业布局,不再引进主机厂家,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4.2 集中有限的优质资源扶持产业发展

资源能否带动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资源配置。资源应该有效地进行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的效能。以福建省为例,2021—2030年,福建省海上风电规划了188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为发挥海上风电资源配置杠杆的调节闸、助力棒作用,应优化福建省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办法,集中资源配置给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开发企业,或鼓励开发企业与本地制造企业组成联合体申报。同时,分析全省海域项目开发难易程度,统筹项目竞配顺序,提高单个项目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加快项目核准,成立高层次协调机构,及时解决项目开工过程遇到的困难,确保每年有效资源及企业获取的订单达到200万千瓦,形成项目开发与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鹤.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J].辽宁经济,2015(11):60-61.

[2]吴志峰,徐红钗.论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以福建省产业集群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2):26-27.

猜你喜欢

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海上风电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的新契机与对策
基于精准匹配和资源开发的“互联网+”采购模式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