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认知 落实要素 熏陶情感

2023-09-24陶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语文要素

陶波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从中年段开始,每一册都设置一个革命文化题材单元,目的是用革命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类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借助资料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注重革命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与熏陶,这样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近革命英雄人物,受到革命文化的洗礼,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革命文化;中高年段;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2-003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引导学生“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这类文本是传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以及语文要素的落实,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借助资料,丰富学生认知

革命文化类题材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久远,学生对那段革命岁月发生的故事知之甚少,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类课文的学习。为了消除学生的认知隔阂,拉近革命题材类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课前自主查找资料

中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运用资料等能力的培养。为此,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前,教师可布置一些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是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学习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只能在本单元落实,而是希望学生能以这个语文要素为“利器”,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对方志敏的全面了解,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经过查阅资料,学生不仅对方志敏的生平与主要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知道方志敏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人之一,同时知道《清贫》是方志敏被捕后写的一篇文章,他还写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文章。有了充足的资料作为支撑,学生对方志敏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就更加深刻。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教师课前布置自主查阅资料的任务,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精读课文提供支撑。

(二)课中精准出示资料

虽然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但能力有限,他们搜集到的资料不一定全面或者精准,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要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料。当学生查阅的资料不能满足课堂教学所需要时,教师就要精准地出示相应的资料,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收集到的大都是关于李大钊的生平、家庭情况、人物评价方面的资料,而与文本关联的内容很少。为此,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国家一级文物——李大钊赴难时的绞刑架,接着呈现李大钊的一些文字资料:

李大钊于1927年4月6日被捕,4月28日被秘密绞杀,年仅38岁;

军阀张作霖许诺高官厚禄,他不动摇;被施电椅、老虎凳等酷刑,他没有泄密。

这些资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李大钊的伟大。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受到了精神的洗礼与熏陶,并从心底涌现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需要,精准出示相关资料,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解读文本。

(三)课后延伸拓展认知

经过课前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教师及时精准出示资料之后,此时学生对课文描绘的革命人物或者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延伸阅读,让阅读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对革命人物、事件的理解更全面、立体、深刻。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时,学生对小英雄雨来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让学生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更多故事。除此之外,教师还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观看影片《地雷战》《地道战》等,了解革命年代的更多故事。课堂教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教师要依据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特点,在课堂结束之后,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或者观看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本或影视作品,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对革命题材类文本体验更加深刻。

二、挖掘实践点,落实语文要素

对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的教育,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教师该如何挖掘文本内容,选择语文实践点,才能彰显文本的教学价值呢?

(一)补白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大都与人物、事件有关。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鼓励学生对人物心理进行补白,让学生真正走近人物、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语言的表达技巧,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梅兰芳蓄须》一课,讲述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而蓄须的故事,赞扬了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教学时,当学生读到梅兰芳因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而生活困难,甚至卖掉房子这些事情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想一想梅兰芳因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还受到了日本人怎样的刁难,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以梅兰芳的口吻写道:“我是中國人,我是不会为日本人演出的。即使他们威胁我,我也不怕,大不了与他们同归于尽。我是中国人,不能失去中国人的尊严!”紧扣人物心理对文本进行补白,使学生对梅兰芳高尚的民族气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与体会。

(二)反复朗读,感悟文本意蕴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发掘出文本中感人至深的地方,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体会,这样让枯燥的文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文本的意蕴与价值。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让学生读懂句子的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两个反问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经过品读,学生读懂了隐藏在句子后面的深刻含义:毛主席由毛岸英想到了无数为国捐躯的志愿军战士,毛岸英只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员,还有千千万万像毛岸英这样的战士,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最可爱可敬的战士,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这些句子隐藏的含义不是教师的说教学生就能感受到的,只有细心品读才能体会到。感受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教材为本,把握阅读导向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需要教什么、怎么教?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的导读提示等为教师指明了方向。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其中的《金色的鱼钩》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提示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和同学交流: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概括总结,使学生理解老班长的光輝形象,同时获得阅读长课文能力的提升。

三、以情育人,进行革命精神教育

对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注重革命思想、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让革命精神永驻于学生心田。

(一)课堂表演,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革命事迹、革命精神感人。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内容进行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第四部分时,教师可让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雨来与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对话简洁有力,人物形象鲜明,特别适合学生表演。如鬼子说的话“小孩,问你话,不许撒谎!”雨来说的话“捡来的!”“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等。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的描述,想象鬼子与雨来的神态、动作等,并表演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鬼子的凶狠与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二)联系自身,引发学生深切感受

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开始。”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引领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样,让学生进入角色,和作者、主人公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抓住描写刘伯承在做手术时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反复品读、感受;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假如你需要做眼部手术,不打麻药,能承受住这样的痛苦吗?既然不打麻药的手术是非常痛苦的,那么,刘伯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触动,真正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在《军神》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进行体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刘伯承承受的痛苦,从而对他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感到敬佩,这样就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播放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中几个精彩片断: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痛击敌人—英勇跳崖。当学生看到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场景之后,教师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真切感受到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以及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借助影视资源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五位壮士的革命精神感受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在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根据“双线”目标进行学习探究,既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又注重革命精神的传承教育,这样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游伟.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21(8):14-16,30.

[2] 黄华萍.统编教材“阅读链接”板块的育人价值及教学转化:以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1(8):21-24.

[3] 李吉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及教学策略[J].教育视界,2021(26):4-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语文要素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