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导向下信息科技学习评价的区域探索
2023-09-24王迎军熊璋
王迎军 熊璋
摘要:针对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数字素养情况、教育教学成效的必然路径,为避免学习评价过程流于形式:测评内容时效性、技术先进性较差,存在单一考查学生技能操作及知识掌握情况;或是采用简便测评手段严重缺乏对学生技能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先进的信息科技考试评价结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重分数、轻素养”的弊端,有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水平,成为信息科技考试评价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基于新课标对评价实施提出的新要求:需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定位课程,站在数字素养提升的角度构建课程内容,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考虑课程评价。如何通过评价实施强化课程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以淄博市10多年采用机考方式对学生数字素养及数字化能力进行考察的实践为分析蓝本,阐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应用等方面,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实施基本路径和样式,以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评价;数字素养;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数字素养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基础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奠基工程。在2022年4月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2](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回应了数字中国建设对提升全体学生数字适应力的时代要求。从2000年教育部提出“大力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步伐”“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始,各地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路径及评价方式,为提高国人的信息素养做出了贡献。2022版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上了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为引领的标准化教育教学新阶段。对于已经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和学校来说,学习贯彻新课标,将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教学,转变为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和新机遇。
新课标要求“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查学生学习状况”。但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以往的课程评价以掌握知识点与技术应用为主,未着重由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素养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因此,在学习评价上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素养导向的目标关键点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着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要在教育理念、评价理念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求和新时代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展开学习评价尤为关键。而素养具有内化性,须通过一定外显形式展现出来才能给予正确评价。提高学习评价的可考核性,如何将考核内容科学地归集于学科素养成为一个新矛盾。例如如何评价学生数字化社会能力、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何通过什么样的真实情景进行学科实践,如何通过有效测评方式来考查,这对学习评价显然是一大挑战。
(2)跨学科性与学习评价单一性矛盾。新课标强调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提示了信息科技作为通用技术的工具性和渗透性。信息科技学科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广域的跨学科知识系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转化,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这就要求教育者真正站在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上设计多元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评价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评价方式。
(3)新“教-学-评”一体化与评价的滞后性矛盾。“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是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新课标的实施重新厘定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往是通过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评价内容,新课标要求转变为先确定学习目标,再确定检测目标、达成判断指标依据,从而制定教学内容及方式。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改革重点,在“学-教”过程中嵌入作业评价、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阶段性评价等方式,不断健全评价体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展所需核心素养能力[4]。目前来看评价滞后性突出。
(4)纳入学业水平或学科考试的技术难度和政策风险。随着各地对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地区将信息科技学习评价纳入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因此对于这种有利害关系的考试实施、命题原则、评价维度设计等方面,需加强评价方式和手段的适宜性、有效性;构建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优化试题结构,且需要注意考试评价是否对特定人群形成不利结果。
在数字素养导向下,信息科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如何实施?学生素养能力掌握情况如何评价?基于山东省淄博市的做法展开问题说明。
淄博市自2010年实施信息科技机考评测,十余年来,约50万人次在11个考区、146个考点、上万个场次进行信息科技考试,以考试评价方案、考试维度设计的反拨效应、教学改进等为发力点,建立了中小学信息科技素养能力测评体系,以提升信息科技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总体方案统筹实施
淄博市将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纳入日常必修课教学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实施。坚持“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以纲定考”转变为“教考衔接”“重分数”转变为“重素养提升”三大原则,形成了“1+2+3”系统手段推动信息科技学习评价工作,使评价既反映“过程”又反映“结果”。“1”是指建立一個数字化评价系统工作平台,信息科技机考系统应用不仅考查学生各素养能力掌握情况,也对学生数字化能力应用实践进行考查。“2”是指评价结果不仅是检验学生“学得”如何,也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评价维度及命题体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时代性、科学性、育人价值。“3”是指评价结果分析及反思;对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评价维度调整优化;考试评价方案升级等三方面的影响。通过总体方案的研制、发布及不断完善,厘清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和考试结果怎样应用的系列问题。
1.建设信息素养数字评价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深入、广泛的创新应用,围绕“考试实施、评价数据、统筹管理”三条主线,覆盖市、考区(各区县)、考点、考场四级用户,遵循考试过程全覆盖、考试数据采集、考情动态掌握的原则,建立数字化评价系统工作平台(如图1所示),实现在组考效率、试题质量、评卷标准三方面进一步提升考试的公平科学性。
2.优化评价流程、政策措施保障到位
一是建设标准化微机室、加强硬件环境保障。淄博市开展数字校园创建行动,把信息化环境建设纳入学校评价指标。信息科技考试采用专属网络可控环境下的组考模式,每年提前通过组织大规模模拟仿真考试对学校微机室、网络环境进行检测、改造,对仿真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为正式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求系统平台软件服务商提供的机考系统适应新需求,满足学习评价的多样化测评需求。在机考工作的实施与数字化教学推进下,各学校对软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升级更新,建立标准化考场。
二是程序规范,公平公正。根据《中考命题指南》和《中考招生意见》,淄博市信息科技考试组织在严密性、公平性、安全性上严格要求,印发《淄博市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工作日程安排和考试考务管理方案,各区县、学校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組织开展考点验收、考务培训、制定考试方案、编排考场、核对考生信息等相关工作并上报市考务中心备案。各区县需在一天内完成8—10场考试的组织实施。实现实时掌握、动态监管各考区、考点情况。现已建立完整的考试组织方案及流程,并制定周密的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日程安排、考务流程手册等文件保障考试实施。
三是审慎命题,推陈出新。淄博市试题命制采用五级审核机制,对试题进行层层把关,确保试题在政治方向、知识严谨、难度系数、语言规范、表述明晰等方面不出问题。同时坚持“依标命题、教考衔接”,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选用真实、新颖、有意义的素材,在素材中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四是严防作弊、高效安全。一般每次考试组卷10—12套,确保每套试卷的难度、知识点等方面均衡,并通过试题、选项自动异序等手段防止考生作弊。要求各区县所辖考场必须安装高清摄像终端全面实时记录每一考生的操作过程,借助数字化评价系统实时掌握、监控各考点情况。由市教育局中考巡视人员组成巡视组,分组对各考点的安全保密情况、网络、电力支持保障情况、考试环境、考风考纪等开展重点巡视工作,切实保障考试有序进行。
3.以评价体系改革评价内容和方式
强化技术赋能,提升试题质量,从试题命制入手,建立有效监管体系,一是依据难易度、知识点、掌握层次等维度对试题进行标签划分,有效保障多套试卷中同一知识点的难易度均衡;二是依托题库中的查重系统,筛选雷同考题、低质量试题内容,保证考试的客观公正性,倒逼命题人员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试题命制质量。三是将综合考查知识点进行细化拆分成小项知识点,通过知识点得分情况掌握学生素养能力薄弱项。建设涵盖试题命制到测试完成所有试题相关环节、数据的数字化试题资源库,实现命题、审题、测试、阅卷的考试全流程信息系统。通过记录试题命制变化及发展过程,形成淄博市特色试题命制档案,对考试评价实施的广度、宽度、横向和纵向维度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目前,这一资源体系已经具有2040道试题资源。
(二)以数字化试题资源体系落实素养导向
淄博市建立了“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景案例→学业质量”为流程的考试评价内容设计体系(如图2所示),基于课程标准,以素养考查为核心,采用“分项”评价、“多元”指标、“多维”评价,科学、系统、客观、全面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素养能力提升情况,倒推信息科技学科教育质量。
1.学习评价内容命制要求
淄博市在命题中延续层次分明,考察内容全面、新颖。进行了三方面的重点突破:一是育人导向,注重能力考查。数字素养考试内容应围绕信息科技根据学识、数据处理、网络应用、图像/声音/视频加工处理、动画制作、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核心内容进行考查,在内容设计时避免机械记忆试题,注重知识理解、能力考查,跨学科融合反映这一学科对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二是结合情景命题,贴近社会发展。涵盖算法、跨学科主题、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等主题。通过情景式、项目式任务驱动为主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逻辑线,从而理解、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三是素养导向,强化考查开放性。以符合素养培养为目标、符合学科逻辑为核心展开考查内容设计,通过主题式、情景式、综合化、开放性试题内容,让学生“做中学”,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的全过程。
例如淄博市信息科技考试—数据处理试题(如图3所示,例1),考查学生材料解读、信息提取及分析、概括观点等能力。在试题内容上注重以新兴技术、时事新闻、航天科技发展等材料内容切入能力考查(如图3所示,例2),让学生体会中国科技发展,在不断变化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精神滋养。
2.学习评价维度及内容
在以往学习评价过程中发现,学习评价维度及评价内容质量影响评价实施成效。如若单一考察学生文字录入、软件单一功能应用、编程算法具体结果等方面,不能培养且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淄博市信息科技评价内容基于学生素养能力考察维度更倾向于STEM能力与综合开放性能力,且发展方向主要以:一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学生科技素养、逻辑思维和程序创意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考察;二是借助情景式材料活动,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感知、掌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理解、应用核心素养;三是建立学科融合、综合开放性试题内容,考查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价值。在评价实施上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展开评价,客观评估学生在能力上、素养上的变化,打破传统课程是固定知识领域的列表,不再只关注客观可测量的知识,而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情景式、项目式、主题式、合作性和探究性的评价形式,考察学生通过持续探究发展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理念。
(三)以评价内容和方式推动教学改革
淄博市在信息科技考试系统建立和组织实施中,坚持学习评价以良性发展为核心,加强评价数据分析及应用,聚焦学生素养能力提升情况,实现素养导向、多维评价的评价范式,建立新“教-学-评”一体化模式[5]。
1.素养导向、多维评价范式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仅以评价结果数据为改革依据稍显片面,由于信息科技课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指向课程实施过程与育人目標需求,因此学习评价将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是保障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素养水平差异,要求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兼顾了区分度和公平性。设计平衡性、时代性、科学性、融合性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试题,注重以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项目任务为驱动,引入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打造有温度、有教育意义的试题内容。二是评价的过程是对课程建设、学生素养能力考查进行正确导向。对此,信息科技课程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维度。淄博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原点,借助丰富的评价方式与手段全方位、综合性对各学段完成后的学业成就表现进行评价,并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观察。三是在学业质量标准下形成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通过机考形式对学生素养发展进行评价,并引入教育部白名单信息科技各种赛事活动,多维考察学生素养能力。依据学习评价、素养发展的实践结果反馈、迭代,系统推进信息科技学习评价改革[6]。
2.教育教学改革范式
针对教育主体的学生已经由“数字移民”转变为“数字原著民”,淄博市信息科技教学力图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学教”模式,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配合者,努力构建“学习-评价-反馈-教学”模式,并已通过评价实施建立了学科育人体系。一是基于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搭建自小学到高中学段上升式学科知识体系,例如通过将信息处理应用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建立各学段阶段性培养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形成“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如:通过评价实施得出,淄博市大部分学生数据分析及处理应用为短板,全市开展专题授课,先通过分析学生短板,“以跳出局部看整体”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研究,建立以日常生活为主的情景、项目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分析及处理应用的思维过程,结合学习评价结果反馈,调整教学模式、评价形式及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素养能力;三是形成以问题探究、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帮助教师从学习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内容设计项目任务,依据任务引导课程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项目任务引领层级任务”和“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四是加强学科融合,由于信息科技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及解决问题。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借助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思维,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美观性及艺术性。这就为形成在新课标背景下,在“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景案例”和“学业质量”的逻辑中,探索基于智能技术的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体系[7],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结合跨学科融合,开展数字美术教学。美术教材中有电脑绘画、动漫设计的教学,这对大部分美术老师来说,可谓是一大难题,因为软件技术操作是他们的短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材中有电脑绘画,动画制作、电子板报设计、数字作品创作等的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技术操作当然不是问题,但作品构图、场景设计、色彩搭配等却是他们的短板。通过大量调研,组建了以美术、信息技术老师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共同体”。探索出三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美术、信息技术双师同上一节课模式,两课连堂,既保证了教学难点的突破,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同时汇编了相应的三套校本课程,无论哪所学校都能从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后来,成立了数字艺术工作室,把数字美术教学拓展到创客空间。因为我们发现:3D打印的建模设计、编程场景搭建、动漫脚本设计、物联网的场景设计底层设计等都离不开数字美术的创意设计。
3.学习评价优化范式
依据科学评价工具,建立学习评价优化制度,每年度通过试题属性、素养维度,综合对考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的整体水平及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借助机考组织实施的客观性、有效性,为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学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针对考试评价内容维度设计、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流程细化提供支撑。现阶段,通过考试评价实施,信息科技课程改革推进,全市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水平在逐年上升(如图4所示)。
4.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化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发现,城乡教育均衡化仍然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和加以改善的方面。淄博市每年考试成绩数据汇总后,通过对全市总体、城市/乡村学校(如表1所示)对比以及学校间的差异分析等,查看城乡考生水平差异所在,为缩小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根据近五年成绩数据情况来看,乡村学校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虽稳步提升,但根据百分等级来看,城乡学校间的素养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低分段人数占比远高于市区学生;二是标准差较高,乡村学生之间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三是平均分较低,学生整体掌握情况低于市区学校学生。这些数据为政府和教育部门今后加大对乡村学校师资培训,加大相关投入,加强对乡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采取更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学生素养能力提升与教育教学改革是和目的性与过程性相辅相成,前者素养能力提升是目的、结果和状态,后者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实现的过程与路径。淄博市在学习评价实践过程中,经历从测量、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到素养提升、育人体系建立的发展过程,具有四方面积极价值。
(一)解决问题的价值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在新科技革命时代背景下人才素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满足新时代人才内涵式培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重塑、服务内容升级及组织模式重建等方面,这为打造更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模式提供更多选择。随着教育考试改革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信息科技考试模式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呈现不可逆转的创新趋势。对于信息科技学科同样需要重视评价,在评价目的上科学树立评价导向。应突出考试诊断性与发展性功能,除学业水平考试外,可以通过日常抽测、期末素养测评、学业评价等日常评价方式完善对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功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素养能力掌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评价具备“证据性”。
(二)理论验证与创新价值
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以其自身具有的导向激励、引领功能,可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三方面进行教育评级改革实施。一是,建立育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以信息科技学科培养的核心素养建立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深度、素养能力及技能应用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及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二是,建立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信息科技考试是对教学成果、学习效果的评价,即学生学习成就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的评价。仅依靠终结性评价将过度强调学科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且容易造成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改进与激励。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新课标要求落实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信息科技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全面检测和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利用信息化工具,或是在日常教学中以项目式教学方式,教师设计“量化”评价内容,对照学习任务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通过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进行评定;或是在信息科技考试方面,通过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等多维度的试题内容,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进行评定;抑或是综合对学习过程、课业完成情况及能力技能运用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升”。
(三)持续推动实践的价值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课程与评价从过于关注知识的教与学,转向以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为核心,将更加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后,针对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典型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8],借助评价实施,在考察学生主观能动性、拆解问题的逻辑能力、寻找规律的整合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9]。建立从小学至高中学段螺旋上升式信息科技学科育人体系。一是基于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搭建学科知识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体系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增强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新课标》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科技学科的学科思维,其包含分析问题、抽象模型、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几个维度。三是加强学科融合,促进知识迁移。由于信息科技学科与别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可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及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情景,引导、加深学生对信息科技、数学、科学等知识的理解、构建及综合应用,同时借助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思维,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成果的逻辑性、美观性及艺术性[10]。四是建立项目导入式学习,引导学生终身学习。基于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项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基于淄博市实践探索,学习评价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的问题
新课标的颁布对学习评价提出“新”要求,课程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因此评价与考试命题也将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以学生素养提升、未来发展为基准,不断优化、调整评价目的、评价形式、评价数据应用等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通过将学生基础性核心素养能力掌握情况、数字技能应用情况、计算思维建构情况、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形成情况进行总结,记录学生在数字素养上取得进步与存在的不足,为学生适应数字社会而提升素养能力提供依据。对于学生评价标准上则以知识评价、思维评价、能力评价、品格评价四方面展开。在知识评价方面除正确性操作考察外,应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在思维评价方面,通过考察分析发现学生计算思维差异化较大,需要加大培养,且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关键组成内容,借助“以考促学”提升学生计算概念理解及解决问题方案建设;在能力评价方面,应注重提炼、采集、利用材料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考察;在品格评价方面,以贴近生活情景内容考查学生对信息内容有效性、真假性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同时查看学生是否遵守信息相关法律,尊重信息相关道德伦理,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与信息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评价、学习过程观察、育人目标达成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并聚焦影响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影响因素方面,将为制定下一步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抓手。
在实践探索过程,如何实现从师生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到“建立师生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形成数字素养”是面临的一个难题。例如,淄博市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信息素养每年的调查中,各项指标呈上升趋势,说明淄博市坚持10多年的中考学业评价改革和信息技术教学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其中计算思维能力方面的调查中,学生得分低于其他信息素养。而计算思维能力是当今人才培养关键因素。因此要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特别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配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加强学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建设。
信息科技学科的建立推动了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早培养,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地基打得牢,人才早培养,信息科技这门学科的战略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学业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信息科技课程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背景下广大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要以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对评价核心、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研究,推动信息科技与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教学。作为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坚守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建设好信息科技课程、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优化课程评价方式,切实加强信息科技基础研究,夯实科技教育根基,才能达成信息科技课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央网信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http:// 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2021-11-05.
[2] 教材[2022]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Z].
[3] 于颖,谢仕兴等.青少年数字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问题解决[J].中国电化教育,2022,(8):56-63.
[4] 蒋治国,周晓强.针对学生发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7):28-29.
[5] 崔允漷.试论新课标对学习评价目标与路径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7):65-70+78.
[6] 陈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新智慧,2019,(5):39.
[7] 辛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促进育人方式转变[J].中国考试,2021,(2):4-6.
[8] 张楠,宋乃庆等.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中国考试,2022,(8):6-10.
[9] 张孟娟,钟柏昌.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的考试命题研究:现状与趋势[J].数字教育,2022,(4):1-8.
[10] 周宏锐.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9,(5):30-33.
作者简介:
王迎军:高级教师,学士,院长,研究方向为信息科技教育。
熊璋: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家教材委科学委员会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数字化教育。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gital Literacy
Wang Yingjun1, Xiong Zhang2
(1.Zibo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Zibo 255000, Shandong; 2.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Course evaluation is an inevitable way to test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To avoid the process of course evaluation becoming formalistic, or the timeliness of the evaluation content and the progressiveness of technology is poor, students’ skill operation and knowledge mastery are examined only; Or the use of simple assessment methods seriously lacks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kill level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ally advanced evaluation structu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ams,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drawbacks of “emphasizing scores but neglecting literac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iteracy level, has become a serious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am evaluation.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mainly include positioning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curriculum content for the future, and consider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developme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exam evalu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through evaluation,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connec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Zibo City’s more than 10 years of using computer tests to investigate the mastery of digital literacy ability and digital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appli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and implement the key points and basic path patterns requir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evaluation; digital literacy;evaluation reform
收稿日期:2023年4月10日
責任编辑:李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