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3-09-23史奕潼于凯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7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协同治理乡村振兴

史奕潼 于凯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新时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也面临着新的环境风险和治理挑战。如何有效挖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潜力,激发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同行动、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入新动能,是推进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突破口。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协同治理

一、问题提出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建设也进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推进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全社會的高度关注。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这就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行,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乡村社会整体面貌都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乡村不仅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来源,它在自然生态产品供给、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康养、度假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伴随着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居民所处的环境空间也遇到了新的现实情境,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环境建设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为推动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以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对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落实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这一系列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路线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高度重视,表达了重农、强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在新时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要明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时代价值,并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为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新思路。而如何有效挖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潜力,激发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主体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同行动、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注入新动能,是推进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突破口。

二、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媒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内在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共生关系: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的正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良好环境空间和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的生产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会对自然生态与自然环境造成持续影响,需要加以精心维护和努力经营,才能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乡村居民维持自身生产生活时的环境空间,是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和交往等行为活动的自然基础,也反映了乡村居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关系,是一种包含着人物、生态、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空间,不仅与乡村居民赖以生活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关,而且与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民风习俗、价值理念、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因素相关,共同构成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共生系统,是体现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推动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作出了明确指示,强调:“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实施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乡村公共服务更加方便、村民生活更加有激情,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接下来,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农村综合变革。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进入乡村,改善和提高村民生活环境、生活理念和生活品质,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走好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本质特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既有助于提升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助于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乡村社会共同富裕,是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理念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乡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更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破解当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与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乡村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目前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题至关重要。强化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乡村人居环境变化发展的情况,让我们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规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解决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难题,为推动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效支持。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乡村青年人对家乡的认同感,助力乡村本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使乡村生活更加和谐美丽,推动化解乡村发展矛盾。

新时代,我们要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村居民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管护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勤劳、肯吃苦、能奋斗的胆识和气魄着力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使乡村环境不断改善,朝着生态、宜居、美丽、繁荣的方向持续前进,谱写了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乡村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第一,乡村清洁行动大力展开,政府引导村民群众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生活垃圾外运、环境大整治,通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我国乡村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第二,乡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乡村水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改善。据水利部统计,2022年全国乡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乡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乡村人口比例达到56%,开工实施了529处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项目,完成了124座大中型水库、60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第三,乡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乡村户厕4000多万户,2023年,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我国还不断加强乡村污水治理,2023年,中国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1%以上。

第四,乡村生活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各地政府大力推进乡村主干道绿化工程,加快建设畜禽粪污治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程,水系建设、河流治理等工程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乡村棚户区改造工程、“电代煤、气代煤”工程等不断展开,有力地推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进程,乡村的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

同时也应该看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虽取得突出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大多数乡村地区人居环境建设,都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的,乡村居民的自主参与度、建设积极性远远不够,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参与社会治理,也是乡村生活生产的有机部分。再比如,乡村垃圾分类方面,政府努力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化收集和生活污染的资源化处理,鼓励乡村创建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点,但是大部分乡村居民与乡村企业,却缺乏必要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依然无序投放垃圾,导致垃圾有效分类不足,垃圾分类压力多集中在了基层政府与乡村社区管理者身上。此外,乡村中还驻扎了不少企业,有的企业为盲目追求利润,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严重损害了当地自然生态资源,破坏了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也是乡村环境治理的主体,也没有真正地思考如何才能从自身做起,有效化解乡村环境治理的各自难题。从乡村基层建设来看,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也不够主动,乡村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够有力,没有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当地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也没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潜力,在治理效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创新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体系、优化其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不能离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深化了对我国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是优化治理格局、提升质量效果的主要途径。

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是新时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改革和调整现有治理方式,充分调动各相关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强化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机制,构建政府、居民与社会有机互动的乡村人居治理新机制,提升各治理主体之间紧的密衔接和协同配合,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

四、乡村人居环境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社会发展的重点,也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如果说村容村貌整潔、基础设施完备是“硬件”建设的话,那么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新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理念,就是“软件”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也需要强化“软件”建设,“软硬”兼重,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些重要的论述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激发和培育乡村居民、企业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意识,强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多元协同机制。

(一)更新治理观念,统筹协调治理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管理的理念不断更新,形成了“社会治理”思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体现了对现代社会运行及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为此,在治理观念上,要推动“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过去政府一元化管理转向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要科学统筹和协调城乡生产要素和各自资源,构建多元参与、有机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基层地方政府、村(屯)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协同效果,推进共同谋划、共建共享、共同监督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乡村基层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搭建协同治理平台,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生态良好的示范性乡村,是一项涉及广大居民群众的系统性社会治理工程,影响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目标任务艰巨。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解决“人民期盼”、努力做到“人民满意”,牢牢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村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痛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站位群众立场,理解并尊重好乡村广大居民群众的意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投入到人居环境建设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多听群众意见,照顾农民感受”。为解决当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出现的项目进展难、居民上访多、政策落实差的突出问题,要强化村民参与议事、加强沟通与协商,及时公布项目进度与面临难题,发扬协商民主,促进上下沟通、干群协同,推动难题化解。

要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利用多媒体渠道,借助多平台途径,及时公布人居环境治理的进展情况,增强对生态环保意识和公共参与精神的培育,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合法、合规地推进。

(三)增强驻村企业的环保理念,进一步强化企业环保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发展乡村经济、保护乡村环境,提供了科学指引。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驻村企业承担着重要职责,不仅要在发展当地经济、带动村民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要承担保护环境、回馈社会的主要责任。要守牢绿色环保的底线,关注乡村自然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加强资源消耗度、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额度的管理,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的约束性条件,也可以以此强化对驻地企业的环保监督、绿色考核与污染监控。

(四)加强乡村基础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新机制

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当中,要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新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强化基层政府的组织、宣传、凝聚、服务职责,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要推动形成基层党建的社会覆盖面,强化乡村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提升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建立人居环境治理理事会,带动乡村居民自治的主体责任落实,做好资源协调、信息沟通与利益协调,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目标的有效落地。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综合保护、恢复与补偿制度,完善人居环境污染的恢复与补偿办法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美丽环保新风尚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思想和环保理念,带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落地生根,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继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推动乡村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此外,还要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让村民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主体责任,鼓励和激发村民共建美丽和谐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结语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全社会共同行为,要努力调动多个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共同行动、共担风险、共同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完善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协同共进的人居环境治理格局,更好地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成果更多地造福广大乡村居民,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3(02):6-12.

[2]本刊编辑部.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J].乡村振兴,2022,37(01):8-13.

[3]习近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J].求是,2023(06):4-17.

[4]司林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现状与前瞻[J].人民论坛,2022(01):42-45.

[5]新华社:2023年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提升至88%[EB/OL].[2023-03-14].https://slt.fujian.gov.cn/ztzl/2023nqs-

slgzhy/hyyw/202303/t20230306_6126685.htm.

[6]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EB/OL].[2023-05-21].https://www.rmzxb.com.cn/c/2023-05-23/3349206.shtml

[7]生态环境部: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1%以上[EB/OL].[2023-04-10].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3/04-10/9987324.shtml.

[8]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J].求是,2021(02):4-10.

[9]孙业礼.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 21(01):1-6+203.

[10]朱启臻.后扶贫时代乡村建设要树立三种理念[J].人民论坛,2022(05):22-25.

[11]刘建军,陈周旺,汪仕凯.政治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凯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协同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