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量运动训练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行走能力的效果研究

2023-09-23王勤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定量出院下肢

王勤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血管产生粥样斑块阻塞而造成的下肢供血不足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会有十分明显的疼痛、跛行、皮温降低、皮溃甚至坏死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糖尿病、高胆固醇、高血压、慢性肾功能障碍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1]。临床主要以药物方式治疗,尽管可以产生一定疗效,但还不够理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实施科学的运动干预,能够极大提升患者的行动能力。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探索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实施定量运动训练改善行走能力,以及足部血流灌注水平的疗效,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共计80例。纳入标准:患者存在明显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应临床指征并经检查确诊;年龄≥60岁;意识正常且能够配合执行相关治疗干预措施。排除标准:具有下肢溃疡甚至坏疽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难以耐受运动训练者。本研究征得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4±7.2)岁;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2.2±7.3)岁。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分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执行常规干预方法。在心理干预方面,主动和患者交流,引导家属和患者开展有效沟通,减轻其心理焦虑。在健康宣教方面,主动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病因、相关治疗和生活注意事项等。在功能锻炼方面,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患肢抬高下垂运动每次30分钟,每日3次。出院前对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和家属接受护理时必须注意的相关内容、家庭护理方案等。

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执行定量运动训练,健康宣教及延续性护理。(1)定量运动训练:在锻炼之前,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干预方案对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基本作用和重要性,提高患者干预依从性。然后,参考患者其间隙跛行程度、肢体缺血程度等相关指标,完善运动干预方案。应确保患者在专业人员的保护以及指导下进行定量运动步行训练。训练形成有4种:①抗等长阻力运动:对于间隙跛行患者,帮助其取仰卧位,单侧下肢伸直并尽量抬高至30°,持续5~10秒再放松。两侧交替实施,执行5~10次。对于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帮助取仰卧位,单侧下肢伸直并抬高30°,坚持3~5秒再放松。两侧交替,执行3~5次。②抗渐进阻力训练:对于间隙跛行患者,开始前测量其股四头肌在紧张收缩状态下的负荷能力,开展抗阻训练,每次3组,每组10次,组间休息1分钟。对于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实施抗阻训练,每次3组,每组5~7次,组间休息1分钟。3组所用阻力负荷,分别设置为1/2个10RM、3/4个10RM、1个10RM,逐渐加大训练量。③Buerger运动:对于间隙跛行患者,取平卧位,协助其抬高患肢至30°~45°,持续1~2分钟,再将双脚下垂至床旁2~5分钟,指导其活动脚趾,之后肢体放平休息,每日5~10次。对于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平卧状态下,协助抬高患肢至45°,持续1分钟,再将双脚下垂至床旁2分钟,活动脚趾,之后肢体放平休息,每日3~5次。④站立行走训练:对于间隙跛行患者,指导开展单腿站立及迈步训练,注意及时纠正训练姿势。每天开展30分钟上下楼梯训练,确保心率范围为100~125次/分钟。对于严重肢体缺血患者,指导进行单腿站立、迈步训练,纠正其姿势,每天开展20分钟上下楼梯训练。上述训练方式,在患者出院后,也要随访监督,每周2次,定期复查。(2)延续性护理模式:科室的护理人员和主治医生组成延续性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护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优质化延续性护理。(3)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症状、病因、疾病诱发因素、安全用药等。(4)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归纳,记录好每位患者病情的发展、治疗方式以及转归情况,提升本体的护理能力。(5)自我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溃疡敷药、创面分泌物清洗、长期卧床者避免压疮等自我护理。

1.3 观察指标[2]

① 足部血流灌注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后以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踝肱指数、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流值。②行走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以行走受损问卷(WIQ)实施评估步行速度、行走距离、爬梯能力。③舒适度:应用Kolcaba舒适度评分量表(GCQ)评定,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维度、28个项目,各项1~4分,分数越高对应舒适度越高。④疼痛程度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判定,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⑤麻木发生率: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并记录。⑥自护能力:分别于出院时、出院3个月参照自我护理能力表(ESCA)[1]对患者评定,包括自护责任感(24分)、自我护理技能(48分)、健康知识水平(68分),分值越高提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强。⑦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下肢功能,总分34分,分值越高表示下肢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灵气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数表示,数据对比分别以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踝肱指数、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流值等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标均较低且差异性不大(P>0.05),干预后均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行走能力变化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爬梯能力、步行速度、行走距离均较差且差异性不大(P>0.05),干预后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出院时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3个月研究组下肢运动功能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行走能力变化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舒适度、疼痛程度及麻木发生率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舒适度GCQ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下肢麻木占比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效果更好(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舒适度、疼痛程度及麻木发生率变化情况比较

2.4 两组间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比较

出院时研究组与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研究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组间健康知识水平、自护技能、自护能力比较

2.5 两组组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比较

对照组出院时与出院3个月时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与出院3个月时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组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比较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药物治疗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药物治疗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治疗方法上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高效科学临床干预[3]。常规干预重点在于心理干预,并辅以功能锻炼,普适性较强,但受患者依从性影响较大,效果有待提升。实践证明,规范性执行定量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朱忠才等认为[4],足部动脉氧分压以及血流值能够十分明确地表达足部缺血程度,以其作为参考指标有利于对患者情况实施科学判断。踝肱指数是目前临床血管外科诊断外周动脉病变的常用无创检查方法,可以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方式干预,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定量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踝肱指数、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流值等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标均较低且接近,干预后均显著性提升,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定量运动训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足部血流灌注,取得明显效果。

吕丽琼等认为[5],执行健康宣教可以提升患者的疾病了解程度,知晓治疗的必要性,进而有效配合治疗干预。定量运动训练按照患者的实际需求实施运动干预,纠正其不良认知,可以有效提高毛细血管密度,进而改善外周动脉血液供应,还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优化血流分配,防止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延续性护理干预是既往实施规范化临床干预措施的拓展以及家庭延续,该护理方式的正确施行可以有效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爬梯能力、步行速度、行走距离均较差且接近,干预后均明显提升,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出院后研究组患者自护能力、下肢活动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科学有效进行定量运动训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自我行走能力,积极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为患者持续服务,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康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刘双认为[7],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下肢血供受到影响,导致麻木、疼痛等不适。疼痛是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并列的生命体征,是一种负性感觉,且往往存在对应的组织损伤[8]。疼痛造成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加重病情。执行科学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帮助患肢建立起有效的侧支循环,进而缓解患肢麻木疼痛感。既往临床实践中,普遍采取单一的步行锻炼或其他相关运动方式,导致患者的运动训练依从性不高,患者的血管康复效果欠满意[9]。对患者实施定量运动训练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肌肉的正常负荷,刺激肌肉的Na+-K+泵活动,从而有效缓解肌肉疲劳,确保舒适性,防止麻木感觉的产生,同时还通过刺激神经缓解疼痛感。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舒适度GCQ评分均显著性提升,疼痛VAS评分均显著性下降,下肢麻木发生率均明显性降低,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开展定量运动训练,能够极大程度缓解疼痛麻木感,提升患者的临床舒适性。

综上所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开展定量运动训练干预,对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效果显著,可以增加患者的足部血流灌注,促进患者康复,也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和功能状态具有显著影响[10],该方法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定量出院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