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3-09-22李媛
李媛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季羡林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研究了世界上各大文化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的判断和预想,创办了《东方文化集成》丛书出版项目。本文对《东方文化集成》丛书出版的过程做了梳理介绍,并探讨了本系列丛书对东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东方文化集成》;东方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5-0093-04
20世纪90年代初,季羡林提出:“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季羡林《东方文化集成·总序》)季羡林认为,西方社会病了,需要借助东方文化予以医治。他坚定地认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中和共生等思想智慧,将是医治西方过度个人主义、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促使人类文化协同发展的良药。我们追求的是各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平等相处、共同繁荣。“东西方共同学习,互相了解。只有做到这一步,人类就会越来越能互相了解,世界和平就越来越成为可能,人类有朝一日总会共同进入大同之域。”在这个背景下,季羡林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研究了世界上各大文化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的判断和预想,遂创办《东方文化集成》丛书出版项目。《东方文化集成》汇集全国最优秀的东方学专家和学者的力量,发掘、整理和研究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积极向世界介绍、宣传东方文化,致力于复兴东方文化,努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提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一、《东方文化集成》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承发展
自1993年起,季羡林先生亲自主持《东方文化集成》大型学术丛书的编纂工作。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圈,《东方文化集成》共分十个编,即东方文化综合研究编,中华文化编,日本文化编,朝鲜、韩国、蒙古文化编,东南亚文化编,南亚文化编,伊朗、阿富汗文化编,西亚、北非文化编,中亚文化编,古代东方文化编。涉及文、史、哲、政、经、法、考古等多个学科,涵盖了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和非洲的部分国家。1997年正式出版第一批专著。
从1993年发起、1997年开始出版,经过编委会二十年多来艰苦卓绝的努力,现在已出版近200部高水平东方学研究的学术论著。推出了《易学哲学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哲学大纲》《印度古典诗学》《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佛学概论》等经典著作,《东方文化集成》出版项目曾入选“十二五”规划、“国家33项重大出版工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东方学研究层次最高、阵容最大、最具学术权威的一套学术专著,获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已出版的专著已有近三分之一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项,有的还获得了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部分作品将有望成为传世之作。《东方文化集成》还被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多部专著被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指定为教材和必读参考书。
除此之外,集成项目还锻造并储备了一支优秀精干的“东方学”队伍:如汤用彤、季羡林、张岱年、朱伯昆、林庚、吴良镛等,也培养了一批新锐的年轻学者。
《东方文化集成》发出了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学术强音、高音,在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人类主体性地位方面,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提振文化自信,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显示出大国的风范、大国的使命、大国的担当,极大地促进了东方各民族的文化觉醒,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振了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东方文化集成》促进“东方学”学科的发展
古老的东方哺育了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世界三大文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殖民扩张,东方各国相继在失去政治、经济、军事话语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学术、思想、文化的话语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方各民族国家纷纷谋求政治经济上独立。
20世纪70年代,美籍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借用解构主义大师福柯的“权力话语”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剖析了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的“东方学”的“后殖民”与“文化帝国主义”实质,尖锐地指出:“东方”不是东方;“东方学”不是东方人的学问,而是西方人创造并主导的西方殖民主义话语。萨义德对“东方学”的剖析,促进了东方各民族的文化觉醒与文化自觉。
“东方学”诞生在17世纪末的400多年前,它是西方殖民主义者虚构出的一个的文化语境和殖民话语体系:它刻意把东方描绘成“无声、淫逸、阴弱、专制、黑暗、愚昧、落后、野蛮”的非理性“他者”的存在,以反衬西方文明的“阳刚、民主、理性、道德、强悍、进步”。扭曲东方文化,美化西方殖民文化,为西方殖民活动提供合法性依据。东方社会长期被西方社会所奴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西方话语作为真理依据与最后裁定,贬低本民族文化,削足适履,配合、迎合、附和西方殖民文化,严重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的根本价值、传统经典、优秀文化往往被质疑,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在动摇,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在程度不同地丧失。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
而与之相适应的学术研究方面,“东方学”在中国也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似有若无,自生自灭,不成气候。
1993年开始筹划出版的《东方文化集成》,到今天,已連续出版30年、推出200本,是中国学人为谋求文化自信而发起的、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大型学术出版项目。《东方文化集成》“集东方国别史大成的事业,以取代迄今以欧洲为中心所编写的文化史、文明史”,“这是中国为了在文化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的基础研究”(日本共同社《大国文化的走向》评《东方文化集成》)。
季羡林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人发起的《东方文化集成》,是为了通过展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医治东方民族的精神自卑,提升东方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让东方文化走出去,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神话,谋求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平等地位。
这套丛书是空前的。不仅在中国、在东方是第一次,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创举。如此评价,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往的中国东方学研究成果往往散见于东方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是碎片化的、无序的;是各自为政,难成体系与规模的。《东方文化集成》将东方文化分类整合为十编,架构合理,体系清晰,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之集大成,是中国东方学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东方文化集成》以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为基地,有效聚集了东方学科顶级的学者,通力合作,是学术界中绝无仅有的。《东方文化集成》规模化展现了中国东方学者的重要学术成果,代表了当代中国东方学的研究水平。
第三,《东方文化集成》是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群。包括系统的教育体系设置、完整的实践性机构、合理的实施体系构架、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依托这样庞大的学科群所产生的出版项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因此,《东方文化集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方学”学科的发展,被誉为是:“一套具有战略眼光的丛书,既是一百年来对东方文化讨论的总结,也是对21世纪东方文化可能作用的期待,对于新的世纪而言,是一套奠基之作,同时也是对上一个一百年东西文化交流不平等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一个回应。”(刘梦溪)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东方是第一次,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创举。
三、《东方文化集成》传播东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东方文化集成》绝大部分著作属于“一带一路”主题作品。它以东方文化体系为纲,研究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流和影响,深入挖掘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重点突出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三大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产生过的巨大影响,讲述中国文化在海外影响的故事,提振文化自信。
《东方文化集成》是中国学人为了在文化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而自发组织起来的、谋求与大国崛起形象相称的基础研究工程,也是具有文化战略眼光和重大影响的大型项目。东方文化包含许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主张“天人合一”与和谐发展。《东方文化集成》对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增强民族自信,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和推动作用。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在传播东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专著。
(一)耿引曾《中国载籍中南亚史料汇编》
这是一部分量很重的学术专著。收录从汉朝至1840年我国官修史书及使臣、僧侣、道人、航海家和个人游历者的著述,如类书、笔记、小说、游记、历算、农、医等书,以及诗文集、地方志等载籍中有关南亚的史料,如《明史·外国传》中有佛郎机、和兰、意大里亚等专条,记录了这些殖民国家对东方的殖民活动;《酉阳杂俎》中记录了很多来自波斯的作物,以及龙脑香树、安息香树、天石子等;《魏略·西戎传》有中国人接受佛教思想的最早记载;《新唐书·骠国传》里有关于骠国乐的乐器和乐曲的详细记载。所收资料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核实和校对的,相当可靠,史料价值高。附录《南亚地名索引》和《南亚人名索引》,也很有价值,是研究中国与南亚诸国文化交流史、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古代交通、佛教交流史最重要的参考书,是史学界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二)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该著作讲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该书是对唐代僧人义净赴印求法期间所著述的佛教清规戒律之集合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的研究和注释,既是佛教研究名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义净赴印求法来回所经过的路线古称“南海路”,今称“海上丝绸之路”。该书在全面校勘、整理、注释的基础上,通过对义净及义净所著之书的研究、解释和评价,解决了国际学界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许多难题,代表了国际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陈明);“卓有创见、资料全面、校注精审,古籍整理与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是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必读参考书”(周广荣)。
(三)贺圣达《东南亚古代文化:整体、多样与发展》
该书以大量的考证材料,澄清了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各国民族历史的涂抹,提出东南亚曾拥有颇为发达的史前文化、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的观点,提振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历史自豪与文化自信,弥补了东南亚史前文化研究的严重不足,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该书还注重考察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尤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唐以后中国移民大批进入东南亚,如何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交流等。
(四)张西艳的《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
这部著作结合文献学、考古学、神话学、民俗学、地理学、博物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相关知识考察《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具有工具书性质。严绍璗先生称赞说:“可以有把握地判定,此书为国内外同类主题的研究中,收集和整合材料如此周详,分析和判断符合东西文化发展真实性的论著。此书以一部中华上古经典为例,生动地展示东亚古代中华文化走向域外真实面貌的上乘之作。”
(五)史阳《菲律宾阿拉安人的神话、巫术和仪式》
这部著作研究尚无自己文字文献的阿拉安芒扬人的神话,他利用菲律宾语和阿拉安语的优势,多次深入阿拉安人族群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其中的一些巫术和仪式,搜集整理原住民口述故事、唱词等,用科学音标记录了和这些口头资料,完整地描写出了阿拉安人的“地方性知识”系统。陈岗龙认为该书“是一部填补国内外学术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著作”,“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研究菲律宾山地原住民族阿拉安芒扬人的神话、巫术和仪式的学术专著,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填补国内外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东方学研究领域是独一无二的,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中也是第一次出现,并且也属于中国的人类学和民俗学学科研究中第一次对国外土著族群进行田野调查并写出坚实厚重的研究著作”。
《东方文化集成》丛书中权威专家学者的这些著作,是党政军以及商贸等决策层在处理外交等各种涉外事务时不可或缺的参考和依据,尤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治、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图景,相关部门经常抽调《东方文化集成》相关图书作为决策参考。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东方文化集成》丛书的出版不仅展现了“世界领先地位的东方学基础研究”的累累硕果,把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而且一改400年来居高临下地俯视东方的东方学旧貌,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东方学”研究的不平等状态,实现了“东方学”质的飞跃:东方不再只是那个被扭曲的西方“他者”的陪衬;现在,本来在西方话语中作为“边缘”的东方,又反过来帮助定义了曾是“中心”的西方,呼应了正在复兴的东方文化,呼应了面临伟大复兴的中华文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丛书的出版极大促进了东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东方文化觉醒、崛起的强烈信号。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季羡林的“三十年河东”与“送去主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04):30-37.
[2]季羡林.卅年河东 卅年河西——《东方文化集成》丛书《总序》[J].岭南文史,1999(02):4-8.
[3]钱中文.让东方文化重铸辉煌——贺季羡林教授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出版[J].北京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154-156.
[4]平雨.21世纪东方文化将在世界首领风骚——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集成》一书中提出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应提倡“送去主义”[J].出版参考, 1997(22):6.
[5]叶渭渠.季羡林的“三十年河东”与“送去主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9(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