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神解读中深剖祥林嫂的命运
2023-09-22刘艳清
刘艳清
摘 要 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作者通过情节的构思和环境的构造,尤其是眼神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妇女的形象。本文把眼神作为解读《祝福》的重要视角,探究和品读祥林嫂之眼神,由浅入深地解读小说内容,分析小说情感,延伸思考《祝福》对当今的意义。
关键词 《祝福》眼神描写 人物分析 文学解读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所说的眼睛,实质上指的是人的眼神。从这里我们可以把眼神描写作为教学《祝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仔细揣摩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那个“吃人”的社会。
一、“安分”的眼神,顺着眼的顺从
鲁迅在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神时,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出现的时候,“死了当家人”,“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作者仅仅用了“顺着眼”三个字就形象地向大家展現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祥林嫂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性格温顺,与她的高大身材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这里的“顺着眼”不是对祥林嫂眼神的具体描写,却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年轻妇女的形象,并凝练出了祥林嫂整洁朴素的外形特点,更刻画出了祥林嫂此时的“安分守己”和“吃苦耐劳”。
二、“凄凉”的眼神,直着眼的抗争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而且一步步加深,表现在眼神上就是祥林嫂的眼神更加忧伤和凄凉。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第二次描写是“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亡后,狠心的婆婆把她卖到了深山,此后她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稳定的日子。她生了个可爱的儿子阿毛,这样的日子还算幸福。不幸的是第二个丈夫也因为得了伤寒而离世,这时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个儿子陪伴,这也给了她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后来,她连儿子也失去了。失去儿子后祥林嫂重新回到鲁镇,但其精神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作者抓住了祥林嫂眼神的细微变化,把失去儿子的痛苦以及带给她心灵上的创伤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受到打击后,祥林嫂只有通过向大家不断讲述自己不幸的命运以求解脱。一开始的时候她还能得到人们的眼泪,到了后来人们开始对她避而远之,她只能无奈地看着人们离去。鲁迅的这一描写,写出了在当时社会人们内心的凄凉和冷漠。这里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是其悲惨人生和命运的又一次展现。
三、“直着”的眼神,茫着眼的麻木
祥林嫂在经过两次丧夫和一次痛失儿子的打击后,还要经受人们的嘲笑。这无疑把祥林嫂推向了绝境,祥林嫂对整个社会的幻想也彻底破灭。祥林嫂也想过用宗教去拯救自己的灵魂,但宗教本身也需要金钱打点,这表明了宗教在封建礼教下早已失去了本来面目,进而加深了小说的批判和讽刺意蕴。鲁镇上的人们认为祥林嫂再嫁是卑贱的、不洁的。在这样世俗的眼光中,祥林嫂内心深处的负罪感也在滋长,她和人们的交流方式就是交流自己儿子悲惨的死亡,并用“直着眼睛”的方式交流。所谓“直着眼睛”指的是眼睛盯着一处,目光长时间不移动,或者两眼空洞无物、失神发呆。小说两次描写祥林嫂“直着眼睛”看。第一处是鲁镇上的人们鄙视祥林嫂是再嫁之人,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祥林嫂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儿子的惨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她反复陈述自己的丧子之痛,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她一方面是在痛苦中回忆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也是在麻痹自己忘掉再嫁的耻辱,让人们对自己的遭遇产生怜悯。祥林嫂这种“直着眼睛”看的方式,加重了自己的悲伤,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减轻了人们对其再嫁身份的鄙视。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祥林嫂“直着眼睛”是她在潜意识里保护自己不受封建伦理伤害的一种特有的方式。第二处是镇上人们厌烦了听她的悲惨故事,打断她的叙述,“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她悲惨的命运已经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最后陷入了被人嘲笑的境地。她开始感受到了人们的无情和冷酷。这种看的方式掩饰了祥林嫂内心所受到的巨大伤痛。鲁迅用这样独特的眼神描写把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
四、“窈陷”的眼神,瞪着眼的绝望
小说中鲁迅也试想着通过宗教去救赎祥林嫂绝望的心灵,但宗教也失去了本来的意蕴,对于救赎灵魂无能为力。柳妈告诉祥林嫂人死后受罚的事情,祥林嫂听到柳妈的话语后“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第二天两眼仍然是围着一个个大黑圈。这足以说明祥林嫂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了。祥林嫂的心灵得不到救赎,她这个时候真的害怕了,只能按照柳妈的教导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换成门槛捐出去,以期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归属。在捐门槛回来后,她的“眼光也分外有神”。但当祥林嫂准备重新回到“祝福”中去的时候,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祥林嫂一下子缩手,脸色也变得灰暗起来,“眼睛窈陷下去”。祥林嫂不明白的是自己明明按照柳妈的叮嘱捐了门槛,为什么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不干净,这是不是说明自己的灵魂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救赎?这种不被人们认可的现实和祥林嫂的渴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在这样的矛盾中,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彻底走向了绝望。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的时候,她的神情像木刻一般,没有一点人性的表情,足见其麻木的神态。当祥林嫂看到外乡回来的“我”时,想从“我”身上找到一点希望,但是“我”的回答支支吾吾,她的希望彻底破碎,最后她在恐惧和绝望中死去。在这样的社会中,活着比死去更难,这是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困难。至此,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由描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到揭露整个民族的悲剧,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浓郁。
总之,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祝福》时,将慢慢品读眼神作为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可让学生向着人性的更深处漫溯。而引导学生在新时代绽放人性的光芒,更是立德树人的意义所在,也是师者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