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观众培养现状及其优化路径探析

2023-09-22李继康

戏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弘扬戏曲文化

李继康

戏曲观众培养的重要性

戏曲作为中国古老的表演艺术,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集文化性、生活性、群众性、艺术性于一身,也是以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戏曲这一传统的“精神食粮”逐渐被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所替代,该现象在年轻人中尤其明显。这就使其日渐失去了在娱乐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已经被边缘化。但戏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才华和艺术品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和面临的严峻现实显现出了戏曲观众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弘扬

戏曲当前面临的困境必然催生出戏曲传承这一重大课题,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包含着戏曲文化挖掘、表演形式创新、舞台布景创新、专业演员培养、戏曲观众培养等众多子课题。但在这些子课题中,戏曲观众的培养是最根本性的。如果没有了观众,戏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传承下去,而戏曲今天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观众的流失。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供给”理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对戏曲发展而言,观众就是需求,戏曲就是供给,只要观众需求不断,戏曲供给也就不会断,自然戏曲发展也就不会断。而戏曲观众培养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进行戏曲教育,通过戏曲教育使人们了解戏曲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组成部分、种类划分、演唱规律等专业知识,从而使戏曲要么成为自己文化知识的一部分,要么成为茶余饭后娱乐类型的一部分,要么成为戏曲专业从业者,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将为戏曲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有利于提高人的自身素养

戏曲观众培养有利于提高人的自身素养,这是针对戏曲本身的作用而言的,它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对我们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和启迪意义。一部完整的戏有三个组成部分:剧本、表演、伴奏,而这就是它独特的优势所在。

剧本支撑着一部戏,剧本的精彩程度决定了戏曲的精彩程度。它用跌宕起伏的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善恶分明的人物传播人间正义,这对培养人的礼义廉耻和艺术涵养有着莫大的作用。表演就是常说的唱、念、做、打,正是因为表演才大大增强了戏曲的观赏性,它用各种高度形象化和抽象化的动作阐释着世间百态和人物性格,如脸谱、马鞭、帽翅功、吐火、顶灯、水袖等,观众通过这些形象和动作来了解剧中人物,联想人的发展动态,这对人们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而伴奏是为剧本服务的,目的是更好地呈现剧本的内容,增强戏曲的感官性、欣赏性和艺术性,观众能够随着节奏的变化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尤其是特定的曲牌在烘托特定环节的氛围上效果极其明显。这些曲牌是戏曲艺术的瑰宝,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增强自身艺术修养的作用。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有“东方歌剧”的美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的剧种数量极其丰富,有三百种之多。戏曲的发展历史也非常悠久,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戏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表演艺术,有着自己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更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因此,戏曲的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青少年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的戏曲培养,无疑是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尤其是目前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缺失的严峻形势下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戏曲观众培养现状

戏曲观众的流失和从业人员的减少使各级政府和专业人士愈发意识到戏曲传承的重要性,戏曲观众培养作为弘扬戏曲的首要任务显得刻不容缓。戏曲观众培养最基本的两条途径就是专业的戏曲教育和长期的社会熏陶,但是目前并没有将戏曲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没有使其成为普及性和通识性教育,同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戏曲观众培养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突破。

(一)理论研究逐渐深入,但践行力度有所不足

从20世纪80年代戏曲遭遇发展困境以来,关于戏曲观众的理论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大家通过结合统计学、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戏曲观众的年龄、喜好、文化程度、流失原因、培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理论成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刘景亮、谭静波所写的《中国戏曲观众学》。这部著作不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更是将中国戏曲观众研究提升到学科高度,并初步提炼和定义了其中的一些特有术语。

众多对于“戏曲观众”的学者们的研究最后都无不落脚于戏曲观众培养上,认为要使戏曲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就必须进行戏曲观众培养,并就如何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王宝珠认为实施观众培养这一文化系统工程,是振兴戏曲艺术的关键,在凸显戏曲艺术的当代审美价值的同时,还要创造弘扬优秀戏曲文化的社会环境。①崔建平认为振兴戏曲重在培养观众,需要政府的重视,媒体的造势,大众的支持,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引导,特别是社会要为当代年轻人,为高校大学生戏曲观众群体的生成提供多种条件。②但戏曲观众培养目前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这些成果付诸实践甚少,不论是政府,还是戏曲从业者并没有将观众培养作为振兴戏曲的首要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观众培养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短期难见成效。

(二)传承意识显著提高,但戏曲氛围有待提升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压力越来越大和专业人士的不断呼吁,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措施、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并将每年6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设定为“文化遗产日”(自2017 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都有特定的主题、口号和重点内容,并且根据相应的主题举办一系列特定的活动。例如2017 年,陕西省根据当年的主题“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举办了陕西稀有剧种惠民演出暨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牌仪式。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极其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③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5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文件,各个地区根据文件精神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如2016 年由陕西省牵头的“名师高徒中国秦腔传承行动”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地方剧团的演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得到秦腔名家的悉心指导,进而使自己的从艺道路走得更远,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表演,从而起到传承的作用。但这些措施更多的意义在于传承,而非弘扬和发展,要使其更好地发展下去,则需要一代一代的戏曲观众出现,这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戏曲传播氛围。很显然,就今天而言这个氛围尚未形成,主要是由于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使戏曲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各种媒体也鲜有报道关于戏曲的新闻,使得戏曲在整个社会被相对边缘化,逐渐由大众文化走向圈子文化,而一些圈子比较小的地方剧种甚至走向消亡。

(三)培养意识不断增强,但制度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人们对戏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戏曲观众培养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努力扩大戏曲影响力和受众面。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曾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要求:2017 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 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 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④这对学生观众的培养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戏曲从业者也在通过编排时代新剧、创新呈现形式和增加演出场次等方式来吸引新的年轻观众。比如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排的秦腔新剧《西京故事》,正是将时下热点话题、演员精湛表演和全新舞台设计三者有机结合,才成就了一部震撼心灵的时代好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就戏曲观众的培养而言,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零碎和单一的局面,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系统的长远文化工程来对待,缺少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制度性安排,不能层层递进式的加强人们对戏曲的认识和喜爱,也就是没有巩固机制。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戏曲观众培养走向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

戏曲观众培养的路径选择

面对戏曲观众培养的现状,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从戏曲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同时,不仅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培养戏曲观众作为着力点,将戏曲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戏曲通识教育,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成果,助力社会良好戏曲氛围的形成。

(一)改革初中等教育体系,增设戏曲教育

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生态环境,要从文化生态圈的源头上出发,从娃娃抓起,从新生代抓起,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戏曲艺术作为载体的教育活动。⑤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戏曲课应和音乐课一样,作为一门必修的通识性课程来开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热门到冷门、由选段到折子再到全本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因地制宜,以当地戏曲为主,除当地主流戏曲剧种之外,还应该包括一些非主流、地域性较强的戏曲剧种或者是小曲。就拿陕西省来讲,群众以喜爱秦腔者居多,但也有很多人喜欢眉户和碗碗腔,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在有侧重点的同时,也要兼顾一些小剧种,从而做到在教学中培养观众,在教学中传承戏曲,在教学中弘扬传统的目的。

(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增加戏曲比重

在初等教育阶段增设戏曲教育,需要大量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戏曲教师,而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表演水平的戏曲教师则离不开高等教育。当前,在我国比较知名的戏曲高等学校有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仅有的几所高校,虽然在专业设置上时代性比较强,但在弘扬地方戏曲上缺乏针对性,同时师范院校并没有戏曲教师培养的有关专业设置。鉴于此,有必要在各个省市的师范院校普遍增设戏曲教育,教学内容以当地戏曲为主,兼顾全国性戏曲。其他类型高校在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类别上,适当增加戏曲特长生的比重,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戏曲社团,举办一些有助于弘扬戏曲文化和魅力的大型活动。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实施,使戏曲在大学生当中生根发芽,为戏曲观众的培养和戏曲文化的弘扬做出应有贡献。

(三)创新戏曲传承形式,鼓励名家进校园

目前的戏曲传承主要是“名家—演员”的形式,而“名家—学生”的形式还未全面推开。作为戏曲传承人,不仅要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更要承担起普及和弘扬戏曲的重大社会责任。能够称为传承者,必然有着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传承者应该利用自身的这种强大吸引力去吸引青年学生,让学生在名家的光环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这样不仅强化了戏曲在青年学生中的印象,同时也有利于“戏曲偶像”的培养,进而实现戏曲观众的培养。就像孙悟空的经典扮演者章金莱先生一样,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已在高校做了上百场报告,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增加戏曲曝光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戏曲观众的培养除了制度化的教育措施以外,还应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加入到传承戏曲、弘扬戏曲的队伍中来,不断扩大戏曲的受众面和曝光率,用良好的戏曲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戏曲观众。

加大戏曲宣传力度。建立专业的戏曲网站,其内容包括戏曲新闻、表演视频、戏曲发展史、名家简介等,内容及时更新,可免费下载,有条件的剧种可以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电视台加大戏曲节目的创作力度,创新呈现形式,调整播出时间,加大播出频次,真正承担起戏曲传播主渠道的责任。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戏曲问答类节目《戏曲大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各地方电视台可以制作宣传本地剧种的戏曲大会,动员广大青年戏曲爱好者积极参加,在宣传戏曲文化的同时,引导和推动年轻观众的培养;各类媒体加大戏曲新闻的报道力度,戏曲界举办的大型活动应在主流媒体上进行报道宣传,挖掘感人至深的戏曲故事,对戏曲名家的艰辛学艺历程进行深度采访和宣传等。

拓宽群众唱戏平台。大力推进自乐班建设,政府应在经费上给予适当补贴,协调解决演出场地,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积极搭建年轻观众唱戏平台,鼓励支持软件公司开发种类齐全、操作方便、音质良好、运行流畅的戏曲应用软件,实现随时学、随时听、随时唱;更新完善KTV 点歌系统,将各类戏曲的经典唱段纳入其中,切实解决唱戏难的问题。

猜你喜欢

弘扬戏曲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谁远谁近?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