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教学下的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活化运用

2023-09-21李萌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3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初中美术传统文化

李萌

摘要: 教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将深度教学模式引入欣赏评述课堂中,针对艺术作品欣赏的活化运用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梳理探究式与导向性问题的教学设计,为传统文化艺术珍宝赋予新的活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深度教学  初中美术

一、引言

深度教学以知识观和学习观的重建为基础。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才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观。美术课程中的深度教学是基于感知场景、内容的价值、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微课展现和研究性教学等,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第四学段应了解美术产生的背景及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美术特征,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美术作品。“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实践研究,在深度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活化运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搜集相关历史素材,自主解说;2.变换形式模拟演绎,赋予“古画”作品新活力;3.创新设计,使文创产品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下文以欣赏课《捣练图》为例,在深度教学的背景下诠释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中艺术作品的多元方式,体现欣赏评述课中有效教学的活化运用。

二、以欣赏课《捣练图》为课例的活化运用

(一)深度教学下《捣练图》的课例背景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思考与问题、教学活动和课堂演绎、作品创意展示等环节,主要从构图、画面分段、人物造型特征、体态以及服饰特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解读。本课能为传统文化艺术珍宝赋予新的活力,提升青少年对艺术作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捣练图》为例设置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历史素材,自主解说。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好机会。导入环节以谈话与朗诵的形式来营造情境,引出课题。通过设置悬念,引导目标与知识点的方向来完成学习任务单,以博物馆馆长的身份,招募博物馆志愿解说员,从三个方面分组解决问题:时代背景(仕女画、时期、藏馆、作者、尺寸)—作品信息(练、人数、工具、劳作顺序、分工内容)—美术语言(形式美——造型、构图、色彩、线条)。学生以第三人称展开解说,以画卷故事的形式带领班级同学观赏并解决问题。如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时期:唐代。藏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作者:张萱。尺寸:37 cm×147 cm。教师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由学生介绍信息检索的相关资料,在学生尝试依据学习任务单复述时,鼓励其使用常态化的语言进行解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了解、掌握画家的艺术作品、美术风格、美术语言、美术流派、艺术特色等美术发展的概况与历程,能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把握艺术作品深层的意蕴。学生具备欣赏能力,才能够更深刻地从鉴赏的角度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高效完成美术欣赏课程。

(二)以演绎的形式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 路径

课堂中以换装形式进行模拟演绎,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新活力。本课注重真实情景下的艺术作品问题解决,将以教师为主导的碎片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情景探究。1.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观察高清修复图、书籍等,开启古画模仿秀。 2.再现 《捣练图》中的场景,如“小演员”面部、服饰的变化。3.寻找教学影像资料发送给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一: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健康美;例二:唐朝女性的妆发美——自信美;例三:唐朝女性的服饰美——包容美,从三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组和探索。采取“实践调查”的思维路径研究唐朝女性到底有多时尚,谈谈唐朝女性的审美,提供具体的探究资源库,能解决课堂情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衔接问题。美术欣赏课教学不是孤立的,可以尝试在欣赏课教学中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这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深度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契合初中欣赏课的特点。本阶段着手解决课程重、难点,具体从宫廷美术文化、服饰文化、女性文化和劳动文化等四个方面一一解析捣练女子的劳动、健康、自信、包容之美。通过成立自主探究小组,采用演绎等方式深入探索艺术作品,深化细节,解决课堂中的疑难点,加深学生对于《捣练图》背景的理解,增进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体现了多元化融合。

(三)将文创产品有效应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

在《捣练图》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唐朝文化与相关知识底蕴,拓展唐朝服饰上的纹样进行周边文创产品的设计。学校可与博物馆人员视频连线,细致讲解唐代服饰上的纹样,深入了解探究后,进行大胆创意想象,延伸出周边文创产品,如马克杯、T恤、环保袋、笔记本、手机壳等。这一延伸的方式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古画活起来,起到了传承与创新融合的作用。这些不曾被现代人亲身体验的生活,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被生动地记录了下来。从研究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入手,创设、整合、确立自主思维,持续关注,在深度学习下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活化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学。从当代生活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创意产品,让学生自行选择在课后更深入地去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电子白板中添加了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网站的二维码,为学生课后查阅史料提供了明确的途径,促进了深度教学在课堂中的活化运用。

(四)活化运用的具体实施思路

建立深度教学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的概念框架,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入教学进程中,通过案例、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现状、诉求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融合运用情况,了解传统文化美术教育开展的情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活化运用提供有力的现实基础。采取“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人文底蕴”与“多元多样课堂探究模式”相结合的思维路径,通过多媒体平台开展个案研究,深入系统研究,在智慧课堂环境中将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活化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实践,提升初中生的能力与素养。最后,对传统文化的活化运用进行综合概括,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欣赏·评述方向的新的实施建议,以更好地落实艺术课标要求,使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能有效传播与普及。

三、研究讨论

在深度教学的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以有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学生易接受和易理解的方式,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美学思想,具体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拉近美术教材中的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活力的再现;渗透文化内涵是前提与基础,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点和优势,融入学生生活是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从“美术欣赏”到“美术鉴赏”,美术课堂正在从“学科本位”转向“核心素质培养”。在馆校合作开发传统美术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有没有适应课程内容的相关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活化运用可采用四步法:组织策划、资源融合、实践探究、记录展评。通过馆校合作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多途径搜集、整理、分析知识。将传统美术资源与现实紧密联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和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政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知识、欣赏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初中美术欣赏课掇菁撷华,向学生展现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文化自信与精神价值;深度教学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创新的品质,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束之高阁,而是要在新一代中“活”起来。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课堂中延伸出的文创产品更可以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广泛传播的载体。

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课程设计外,还要有一些新颖独特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和设计,这样才能体现欣赏课的研究价值。借助课外平台,寻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栏目,加深其在欣赏课中对作品的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对艺术有更全面的感悟,给学生推荐当下流行且具有欣赏价值的综艺节目,如《国家宝藏》《局部》……把古人的思想转换成现代人熟知的语言,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体现欣赏课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让学生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对作品欣赏感到意犹未尽,以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何看待一幅画作,让作品更加通俗易懂,而且略带幽默地传递,而不是拒之千里。欣赏课中艺术作品与各学习领域本是相通的,而诠释艺术作品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传统文化作品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传统艺术则面临尴尬的境地,如何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就成了教师在欣赏课中必须攻克的难题。丰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查阅、收集资料,充分从不同角度认识到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鼓励学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看待艺术文化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认识与解读,感受作品带来的艺术之美。校外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艺术馆等,都能作为落实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这些场馆收藏、保存、陈列、展示的各种艺术品,正是学校所不具备的资源。馆校合作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灵活安排时间,拓展合作空间,多途径多方式进行实践研究。馆校合作有效弥补了学校美术教学的短板,使美术课程教学日臻完善,在探索和开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融合式、开放式的无边界课堂。纵向看历史,横向看世界,教师要深挖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艺术珍宝赋予新的活力,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讲好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使传统艺术作品可亲可近。

四、结语

本文通过《捣练图》这一课例探讨了将深度教学模式引入欣赏评述课堂中,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堂,为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打开了新思路,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壁垒,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教师可利用美术文化资源补充、丰富教材内容,以观代教,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的时空观念、艺术感知力、创造力。不仅可以跨学科教学,更可以在多领域、多学科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堂内外可多途径搜集、整理、分析美术知识,将“智慧课堂、经典美术作品、地域美术和学科素养”有机结合,将美术资源与现实、传承緊密联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和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政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中国经典美术作品博大精深,能架起古今的桥梁,让学生着眼于未来,教师既要有娱乐的表达,同时还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更进一步地深入体会古画中人物的内心所感所想,通过演绎展示,为之后文创产品的延伸做铺垫,使整个课程前后呼应,呈现“环状”结构,从而推进课堂中的活化运用,为深度研究艺术作品的价值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正欣.世俗的升华[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3]林小凤.深度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7(1):29.

[4]胡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5]李滢.从两节课看美术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5):29.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初中美术传统文化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