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失能人群“有备而老”
——巴南区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观察
2023-09-21陈骅见习王婉玲见习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记者 陈骅(见习) 王婉玲(见习)
8月20日,巴南区社会保障服务大厅长期护理保险窗口,一位居民正在了解办理流程。图/巴南区医保局
8 月18 日中午12 点40 分,巴南区社会保障服务大厅长期护理保险办理窗口,工作人员段佳莉录入上午最后一位申办人员的档案后,急忙打开手机聊天对话框,向身在江苏省无锡市的唐伟逐一解释申报长护险所需资料。
唐伟的父亲在巴南退休后,便跟随唐伟一同在无锡生活。今年2月,父亲因脑中风住院,至今未能恢复行动能力。“连续重度失能6个月以上,可以申报长护险。”段佳莉一边仔细查看唐伟传来的电子资料,一边耐心解释,希望尽量为其缩短申报时间。
2019 年5 月,重庆开始试点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巴南作为全市首批长护险制度试点区县,目前已构建形成申请、评估、服务、结算、监管等全链条制度体系,并获评“2023年度重庆市深化医改年度典型案例”。
补贴减负担
挂上工作牌、戴好口罩,8 月21日上午8点,赵海玲和阮仁萍准时来到巴南区莲花街道广益街社区89号楼,敲响了赵禄、陈光老两口的家门。
“今天感觉怎么样?吃过早饭了吗?”一番寒暄后,赵海玲弯下腰,小心翼翼将年过九旬的两位老人依次从床边抱到客厅沙发。
48 岁的赵海玲是巴南本地人,身体结实有力气,做长护险上门护理已有4 年。阮仁萍要年轻些,33 岁,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护士从业经验。“今天我把小阮叫来给老人做个基础体检,看看身体状况如何。”赵海玲向两位老人的儿子赵宁小声道。
评估好老人当日的基本身体情况后,给老人擦身子、刮胡子、剪指甲……赵海玲忙个不停。清风拂过,两位老人闭目养神,神情安定。
“父母卧床后,照护就成了大难题。我和妹妹都60 多岁了,照顾父母真有些力不从心,请保姆开销又大。”赵宁的话,反映出长期失能老人家庭的共同期待:希望找到价格合适的专业护理人员帮忙照护。
2019 年5 月,巴南成为重庆首批长护险制度试点区,通过个人、用人单位、政府三方筹资机制,将职工参保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建立居家个人护理、专业机构上门护理、养老机构护理3种护理方式,让参保人实现每月1200 元至1500 元的护理补贴。
做好身体的基础清洁,赵海玲蹲下身开始轮番给两位老人做被动运动,让他们的手臂、腿部都活动到位。3 个小时的护理结束后,赵宁未支付任何费用,每人一次50 元的上门护理费全部由长护险基金支付。
“真是谢谢你们呀,让我们减轻了负担!”赵宁的感激,折射出巴南自开展长护险试点以来的工作成效:已有近3000名长期重度失能人员享受到长护险照护服务,其中超三成以上选择专业机构上门护理,并有超80%的参保人认为长护险制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照护难题,对长护险制度的满意度近乎100%。
照护更专业
经过4年探索,巴南长护险已构建形成1个经办窗口、1个实训基地、23个社区服务点全覆盖,实现了“15分钟”长护险经办服务圈,让达标申报人次月便可享受长护险待遇。“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专业机构上门护理,失能家庭也因专业照护得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巴南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梁利说。
“上门护理包括24 项基本生活照料和临床护理服务,比如为老人沐浴等。”为赵禄、陈光两位老人做护理这天,赵海玲有5 位老人需要照护,她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开始为第一位老人服务,7点30分结束;吃早饭15 分钟,然后要在8 点前赶到下一家……
陈光因年事已高,加之心功能不全,两年前便失去站立能力,双腿肌肉退化。在为陈光做被动运动时,赵海玲将陈光的双腿缓缓抬起,轻轻按压,活动力度、幅度一点点加大,肩、肘、手腕、膝、脚腕,每个部位都得到充分伸展。
“身体好了,还要出去耍哟。”赵海玲一边忙活,一边还不忘陪老人聊天。陈光听后慢慢地回应:“出去耍,要得。”对此,赵宁时常感慨,“她做的这些,比我们细致多了”。
每天护理五六位老人,每月工资7000 多元,赵海玲认为,“这份工作有意义,工资也不低,挺好”。为了让护理服务更专业,赵海玲经常抽空参加相关护理知识的学习培训,“老人摔倒了怎么扶、被动拉伸怎么做等,统统都要学”。
长护险试点以来,巴南依托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人才优势,按照服务项目和培训标准对协议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照护人员开展护理知识培训和实操训练。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近20 场次,培训专业护理人员600余人,提升了护理流程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及服务的专业性。
“除了区里面统一组织的培训,我们公司也会定期开展培训、组织考试,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操训练。”赵海玲说,“专业培训是入行的第一关,也是我们年年都要研修的必修课。”
目前,在巴南,像赵海玲这样的护理服务人员有600 余人,通过培训,护理服务专业化得到明显提升。“随着长护险改革的推进,全区已催生专业护理机构23 家,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梁利说。
8月20日,赵海玲(左)为陈光做完护理后,陈光双手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图/王婉玲
评估有保障
早在2016 年,我国就启动了长护险试点,但由于各试点城市在长护险保障范围、受益人群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长护险经办工作不够通畅。为确保长护险基金用到实处,巴南从试点之初便聚焦评估工作,助力长护险全流程提质增效。
“评估依据要收集充分,评估方法要严格对标相关标准。”8 月21 日下午3点,巴南区人民医院医保科科长廖祖松正在对新收到的一批长护险申请做信息采集计划。
作为巴南区医保局委托审定的协议单位,巴南区人民医院主要负责对申报长护险的参保人员开展信息采集和审核评定,达到国家医保局印发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的参保人员,才可享受长护险护理补贴。
“接到申请后,我们会及时安排评估员对失能人员开展评估。评估结果达标重度等级的,可自行选择居家、上门、机构3 种照护补贴。”廖祖松介绍,“目前,全市已制定统一的评估管理办法,评估依据、评估方法等都有硬性条件,避免浪费照护资源。”
那么,如何保证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客观公正?廖祖松以现场采集的步骤举例,上门评估至少会安排两名评估员同时采集,并录影录像,若出现有争议的评定,在结合专家意见后,会及时组织评估员上门就相关问题信息再次进行收集。
8 月4 日,在一次异地上门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李云慧先用血压仪、听诊器给93岁的王芳做检查,随后打开需求评估数据采集表逐项开展调查。
“今天吃了什么呀?”“现在什么季节晓得吗?”“能自己上厕所吗?”……数十个涵盖日常生活认知、感知与沟通能力等问题,李云慧都会仔细询问,并当场观察老人的真实反应;另一旁,评估员王丹在查看老人的住院病历、出院小结,并拍照留存。
“如果这期间我母亲身体变好了,或者病情加重怎么办?”对于王芳子女的疑问,李云慧解释道:“我们会对评估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如有老人或家属中途提出变更申请,结合老人实际情况,我们将及时安排重新评估并调整相应等级。”
“我们会将采集的信息同步上传至巴南区长护险智慧管理系统,系统会依照大数据分析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最后再结合专家打分综合评定。”廖祖松介绍,自试点以来,巴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优化长护险评估全过程管理,“在高效评估的同时,确保长护险基金用到实处”。
监督促发展
今年2月,在巴南区医保局公开招投的长护险经办机构——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内,长护险业务负责人王丹收到一条大数据监管系统推送的异常信息。
“待遇享受人刘朴,已经连续一周每日卧床时间未超过8小时,身体情况可能有变。”王丹赶紧将情况反馈至巴南区医保局,并通过“智慧长护管理系统”实时观测相关数据,最后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老人身体状况已有好转。
79 岁的刘朴本因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等导致重度失能,从今年1月开始申报长护险。由于刘朴退休后便跟随儿子在北京生活,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老人的失能等级,在收到老人申报的同时,一套智能监管设备随即被寄出。
“该套设备以睡垫为感应装置,通过提前录入申报人相关信息,可在后续卧床时随时感应、记录翻身等动作,并及时将数据传回监管平台。”王丹介绍,这套设备连接着由巴南区医保局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智慧长护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发现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的身体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评估认定,确保长护险基金正常使用。
“不仅如此,该系统还能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开展线上监管。”王丹说,智能系统打通了医保、商保、评估机构信息交换壁垒,解决了失能评估申报复杂、服务监管难度大等长护险运行难点。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巴南从严监管长护险基金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线上监管、线下调查、行业监管等综合监管机制。“必须杜绝弄虚作假、服务打折扣等现象,防止长护险基金‘跑冒滴漏’。”梁利认为,只有不断优化升级长护险全链条体系,才能让失能人群真正实现“有备而老”。
此外,许多专业上门服务机构也开发了智慧监管系统。“这是各护理机构提升自家护理人员水平、保障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业务科科长黄顺才认为,智能监管能倒逼行业健康发展,确保真正有需要的参保人员能及时享受到保障服务。
(文中失能老人及家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