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途径
2023-09-21史袁晨
史袁晨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00)
0 引言
我国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要求“十四五”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分别下降13.5%、18%;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1]。作为耗能大户,建筑行业做到节能减排,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作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 年,城镇新增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其中城镇新增居住建筑能效提升30%,城镇新增公共建筑能效提升20%),建筑行业的能源利用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做到绿色、低碳、循环的建筑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实现“碳达峰”打下坚实基础。
1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史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要具备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综合性能。
“绿色建筑”体现着建筑对环境无害,能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造的建筑,又可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体现着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它要求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绿色建筑不仅能实现人们对更好居住环境的追求,也能做到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相处,它是建筑业生态环保、循环可持续化发展的综合体。
20 世纪90 年代由英国首次提出绿色建筑评估标准,随后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绿色建筑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建筑节能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针对“绿色建筑”发展相继出台了相关评价标准和发展规划,2009 年发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更是促进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绿色概念”在社会中的广泛宣传,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已经成为社会对建筑业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进步,未来绿色建筑一定会蓬勃发展,为人们美好生活实现提供建筑行业的担当。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新世纪初期,我国在个别城市试点绿色建筑取得初步效果,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得以快速发展,建筑节能理念也逐渐得到人们普遍认可。
截至2020 年我国建筑面积总量约660 亿m2,其中:城镇住宅建筑面积292 亿m2,农村住宅建筑面积227 亿m2,公共建筑面积140 亿m2。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77%,每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逐渐增加,截至2020 年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约为66.45 亿m2[2]。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传统建筑的存量大,绿色建筑在全部已建建筑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进行已有建筑物节能改造,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绿色建筑从萌芽到发展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取得了成绩,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要让绿色、节能建筑成为主体,实现新建建筑全部“绿色、节能”,仍需业界凝聚共识,全力付出。
3 绿色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
在环境约束趋紧、碳排放激增的大背景下,“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在着力创新低碳技术,通过调整能源、产业、资金、技术等政策来扶持本国低碳经济发展。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三个“耗能大户”之一,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45%,整个过程中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0%左右。建筑行业中不论是上游钢铁、建筑玻璃、水泥,还是建成后进行供暖、保持设备运转等,都会消耗着巨大的能源,排放着巨大的温室气体。由此可见,实现建筑业绿色转型,减少建筑业能源资源消耗,发展绿色建筑,将会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
近两年我国印发了多项文件,促使建筑业减碳节能,推动建筑业全链条低碳发展,提高绿色建筑在我国建筑业中的占比。2021 年10 月21 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根本扭转“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到2025 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到2035 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2022 年6 月30 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筑减碳的重要目标——2030 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到2060 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性变革全面实现。
绿色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比如,新型墙体材料、门窗材料、装饰材料等,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绿色、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光伏技术等,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部分环节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替换,这些都间接减少了化石燃料消耗。能量消耗大户实现绿色转型,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也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4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瓶颈
4.1 群众对绿色建筑认识不足,建筑节能社会氛围不够
青山绿水的大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人们对于绿色建筑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甚至部分人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多栽几棵树、多放几块光伏板的层面上。其实绿色节能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营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过程。现实生活中,多数群众接触、关注的是最终建筑物单体,对于诸如建筑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费与消耗、后期使用过程中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等并没有一个清晰地认知,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往往只停留在概念的范畴。为提高人们对于低碳、绿色建筑的关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绿色建筑发展新闻宣传、政策解读和打造绿色建筑主体公园等方式,让群众对再生骨料、改性混凝土、透水砖等;对资源循环利用有直观体验,引导人们进行低碳生活,让群众对低碳有全面深刻的了解[3]。
4.2 绿色建筑推广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还不够。事实上,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人才储备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技术推广应用仍需加强。存量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速度较慢,同时由于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会增加开发成本,开发商进行绿色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增量建筑进行节能开发的力度有待加强。上述薄弱环节都制约着建筑业绿色发展,阻碍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5 “双碳”目标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举措
5.1 加大宏观政策支持
5.1.1 进行顶层设计,健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加快建筑业绿色发展,促使建筑与生态相得益彰,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本地区发展实际、发展战略,协同推进新建筑绿色开发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实现绿色建筑发展新格局。坚持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捋清绿色建筑参与各方的主体责任,法律保障、规范引导,确保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标准、规范,确保绿色建筑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发展实际,出台相关指导文件,指导、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建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拔高绿色建筑建设标准,比如出台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评定标准等,支持各地根据实际建成标杆绿色工程。
5.1.2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激发绿色建筑市场活力
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精准识别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对其进行差异化政策管理,实施有区别的财政、货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一般建筑物进行“绿色”改造。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拓宽绿色建筑开发、消费的融资渠道,比如绿色节能建筑开发商在拿地、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购买绿色建筑的消费者给予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等;企业进行绿色材料产品研发、创新时,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抵扣优惠政策等,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参与热情。
5.1.3 加大人才引领、科技驱动,实现绿色建筑高效、智能发展
鼓励绿色建筑产业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进行深度融合,让建筑插上“智慧的翅膀”。引导校企联合,培养绿色建筑产业专业人才,共同开发诸如:智能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工艺等。鼓励高校与企业良性互动,让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同时让绿色建筑企业对材料、工艺的需求能够得到高校关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发展带动相关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局面。
5.2 注重绿色建筑建设的过程实现
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碳,需要从项目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进行科学统筹,采取“绿色”措施,采用科技手段,这样才能建成绿色建筑,节约资源能源,实现碳的近零或零排放。
5.2.1 强化绿色规划,实现建筑与人、环境、社会的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的前期立项、规划阶段,不仅要考虑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发展规划,也要做到让“绿色”承担以下内涵:(1)绿色建筑首先要契合建筑物实体的周边环境,新开发项目要兼顾周边生态环境需求,实现与环境的对话,让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感到舒适;(2)绿色建筑要有人文特色,展现周边社会发展、变迁面貌。当下千城一面、万楼一貌饱受诟病,在绿色建筑的规划阶段就要避免发生;(3)绿色建筑还要呼应时代发展要求,比如要承担起当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担负起“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使命。绿色建筑规划阶段,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关注能源资源消耗时,也要考虑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真正做到建筑物与人、自然生态的统一。例如: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的创新规划实践,是对工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5.2.2 强化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物实现的核心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满足人的需求,也能降低建筑能耗。绿色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建筑物最终使用主体,设计一个建筑物首先要保证使用主体的安全。建筑物不仅要在结构上绝对安全,符合各项设计规范要求。同时也要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安全,使用环保型材料,杜绝有害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挥发,避免建筑材料辐射对人身产生不良影响等。绿色设计要采取先进环境控制技术,确保建筑物是一个仿生态的居住场所,比如尽量采用自然光、自然风,既节约资源,又能促使居住者有一个舒畅的心情。
(2)环保节约原则
建筑行业高耗能,且产生的建筑垃圾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树立节能环保理念。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在以下几点着重进行设计: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结构降低能耗,采用新技术提高用能效)、节约水资源(雨水收集、中水循环利用等)、节约用地(统筹安排,提高建筑场地利用率)、节约建筑材料(使用绿色建材,节约使用建筑材料)、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优化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注重采光、照明、通风等)。
(3)经济实用原则
绿色建筑相比于传统建筑科技含量更高,建造、使用及后期运营维护投入的费用也会相对较高。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采用最匹配的材料、结构等[4]。
要认识到绿色建筑不等于复杂结构、超前技术、先进材料的堆砌,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经济成本、人文因素等,做到相互之间的平衡,保证最终呈现的建筑物满足社会需求及使用者的需求,从而具备更高的经济、社会价值。
5.2.3 绿色施工是绿色建筑从设计到实践的跳板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的体现,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施工是建筑实现阶段,做到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在保证质量和安全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统筹安排,做到绿色施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保护周界环境。实施绿色施工,要严格执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依据施工现场环境,做好场地、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合理安排。创新施工方法,推广装配式施工技术,高效利用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减少“三废”排放,降低噪音污染等。
5.2.4 绿色运营是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建成后的最后一环
我国建筑物使用寿命一般约为50~70 年,其间设备运行用电、居民生活用电等消耗着巨量能源,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是在这一周期产生的,可见做绿色运营,对绿色建筑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有着巨大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绿色建筑运营,注重细节,比如:小区植被打理;物业设备的经常性维护;垃圾分类等,细节上节能降耗,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聚沙成塔效应。绿色建筑运营,也需要运用先进科技、管理技术,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运行,比如:运用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对小区的光伏发电进行调配使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中水进行收集、处理,并通过智能终端服务人们生活,做到节约用水等。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重绿色规划、设计,轻绿色施工、运营的情况,要引起业界重视。必须将四个步骤有效、系统地衔接起来,做到全过程“绿色”,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减排。
6 总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可见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建筑节能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各方主体责任,确保绿色建筑的健康规范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参与绿色节能建筑开发建设;需要进一步引育相关人才,开展创新技术攻关,促进高效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共识;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需要进一步强化规划设计,要契合周边环境、融入人文特色、满足低碳标准;需要进一步强化绿色设计,要围绕人的身体健康、环保节约、经济实用的目标要求;需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实践,在保质保安全的前提下落实好绿色施工;需要进一步强化运营管理,要在实际使用中贯彻绿色低碳的标准和要求。总之,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多措并举,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需要绿色创新,科学管控,精准施策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最终实现建筑与人、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