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2023-09-21张水勇

理论观察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张水勇

摘 要: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后备大军,要从高职院校大学生抓起。开展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重要一环,这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生专业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运行不畅等。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思想引领;要深化高职院校与企业联手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打造学生实训平台,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储备优质产业工人。

关键词:培育;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6 — 0074 — 04

人才是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产业工人的后备大军,培育工匠精神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传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才能为社会主义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业匠人,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进。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培养企业和社会亟需的各类技能人才,是打造新型工业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产业工人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①。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解决人才储备缺口,高职院校和企业联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产业工人后备力量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众多,有数百万高职大学生,是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重要人才基础。大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大型工业企业较多,特别是产业密集的工业园区,比如滨海新区工厂、企业林立,高精尖科技企业不少,大飞机制造企业、风电设备企业、港机设备企业、港口作业等都能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便利。这为校企联合打造培育大学生技能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所做工作与存在的不足:一,充分认识到培育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对于提升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匠人”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二,教学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里安排工匠精神专题,或通过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穿插、渗透在相关内容里,进行工匠精神理论培育;三,校内有实习工厂、实训车间条件的高校,学生都经常到一线参观工匠精神展览,亲自感受工匠操作,能对工匠精神从思想到实践有亲身感受,能入脑入心;四,培育工匠精神,因疫情、安全等各种因素,学校一般不愿意组织学生到校外文化馆、展览馆等参观学习工匠精神宣传;五,校企融合方面做得不够,学校和企业构建培训平台的机制没能很好建立起来,学生缺乏到工厂、到生产一线见习的机会;六,产教融合做得不理想,高职院校教学与工厂、企业就联合培训大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合作机制没能很好建立,或运行不能持久,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七,学生将工匠精神当作一种思想理论,对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能说出来,而不能把它化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动手能力,一种工业标准来看待。

大学生只在校内学习理论,没有经过一线实践的操练,工匠精神不会形成技能意识,只会停留在观念层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和本地工厂、企业的合作,共建联合培养机制,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动手锻炼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接触生产一线,亲自操作一下机床、流水线等,感受工业制造之美,体验工匠之伟大。可采用顶岗实习、校企联合培养、车间见习等形式,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在进入生产一线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亲自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魅力,自觉接受企业劳动文化,形成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将认识转化为行为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以课程思政进行工匠精神教育较弱,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够,专业课教师不注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学校没有系统制度保障,思想政治课教师忽视学生专业技能特色,学生校外实践锻炼机会少等等,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机制不健全

1.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激励,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①。学校主导精神是工匠精神是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才应该培育的精神,在校期间只负责学好专业课就行,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教学上没有相应的安排。虽说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实施多年,但是仍有少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正确认识,片面地认为专业课只是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工匠精神培育就成了思想政治课的“份内”之事。

2.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制约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首先,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要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任务,只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难以完成。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教学安排、工程实训、社会实践、技能比赛等制定相关完善配套政策,二级学院负责落实,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制度保障。而现实看,高职院校存在制度不健全和培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其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专业课教师学习掌握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党和国家政策,在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这些备课任务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难以激发专业课教师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性。对参加技能比赛和取得奖项的学生本人和指导教师都要予以奖励,在评优评先中予以优先。

3.思想政治课教师忽视学生专业技能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需要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有所了解,并据此找到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契合点,所举工匠精神案例最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来搜集和设计,这要和专业课教师多交流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但是,在实践中两类教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难有交集,甚至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互不认识、缺乏沟通,更谈不上交流教学经验、分析教学效果,协调培育工匠精神的目的很难实现。

(二)大学生专业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1.学生校外实践锻炼机会不够。“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供求存在较大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专业化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产业工人专业培训率低,技术技能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带领学生到工厂车间、建筑工地、设计制造基地等参观或参与实践劳动,才能更好地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质。高职院校考虑安全问题、经费问题、与企业生产单位沟通问题等,没有为学生开设实践基地,学生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非常少,学生不能见识现代制造的“高精尖”,领略大国工匠风范,只能在校内学习,甚至只在课堂上收到老师的讲解,这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把握是不够的。

2.大学生所学专业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支撑企业生产发展的大批技术工人,主要是由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平台”③。但现实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总体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能及时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当一部分专业设置还停留在进行系统理论教学上,对实践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高职教育缺乏市场及时反应性,操作的实践性和企业、市场需求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新产品开发设计、市场服务能力有些专业较弱,培养的学生对企业缺乏吸引力,校企合作缺乏动力。高职院校学生所学技能与现代企业实际需求还有不少差距,达不到顶岗实习的要求,目前,校企合作层次仅停留在企业接收高职学生进厂实习、见习上,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实训实操平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缺乏深度合作。

(三)校企合作机制运行不畅

校企合作机制上也存在突出的问题表现。目前,企业与高职院校还没有健全的合作平台机制,校企合作只零散地发生在个别企业和部分院校之间。在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不多,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以中小企业居多,业内影响力不高,企业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合作层次不高。

1.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参与不足。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对高职发展的兴趣主要看能否有需要的人才。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投资技能人才培养,要花一大笔钱,针对企业来说,是短期看不见效益的投资,会被视作一种损失。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兴趣,不能把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看作企业定向选择人才和培育人才的途径,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不够,一方面怕给企业增加开支,对校企合作所需管理、吃住等方面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学生会在生产中因为不熟练生产出次品、废品,增加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学生生产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学生在生产中安全意识淡薄,极易造成生产事故,医疗、保险这一项会增加企业不少开支。

2.校企合作还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的校企合作是零星的、个别的,不规范的、短期的、主要是靠领导个人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合作层次较低,没有完善的合作机制,无法保障合作的持续性,校企沟通交流平台没有搭建起来,学校对合作协议执行情况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与考核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导致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还存在一定的瓶颈,没有做好校企合作的有效对接机制,不同程度影响校企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实际利益,也是对校企合作不积极的原因,亟需完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在思想政治课上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匠人故事,提高工匠精神的说服力,塑造独特现代工匠文化;树立以“匠”为荣的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匠人”的错误观念。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学会等专家进校园举办文化论坛、工匠精神讲座、大国工匠展览等,宣讲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创新成就、典型人物、精彩案例,要大力宣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立志成长为一名掌握核心技术工业匠人。“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①。邀请市劳模、一线技术大师、工匠能手进校开展讲座,和学生交流高级技工人才的独特价值;走进课堂宣传大国工匠的事迹、传播“中国基建狂魔”特色施工工艺,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代表返校与学生交流经验,以鲜活的成功范例激励学生,开展主题工匠精神教育活动,以推崇匠人匠心精神,树立学生“尊崇技艺、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及家长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培养学生对做一名优秀工匠的职业认同感。

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在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时,所选择的案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缺乏带入感,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影响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积极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解中国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大国工匠典型事迹,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学习中;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中充分挖掘大国工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历史人物让学生领略我国工业匠人。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如数控、机电、焊接、模具、机器人等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较多,可以联合天津部分工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给学生参观见习或动手实践提供平台,为学生能亲自操作机床设备或参与制作模具、器件提供机会,能与工匠大师交流学习,切磋技艺绝活,大学生通过实训课体验工匠精神的含义,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校企合作的领导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主导和推动和大力支持,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高水平的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落地。“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等,通过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培育”①。根据工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教育部门和工业管理部门等要统筹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方法、规模、实训标准等,学校分层次联系不同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领导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把握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并积极联系大型企业集团,二级学院院长及实训教师具体联系合作企业并组织专业建设,专任教师联系车间或项目部并推进课程建设。实行定岗定责、见习参观、实操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推行产教融合发展、校企一体、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

1.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走联合企业共建之路。企业提供场地、实训条件,负责学生实训期间的管理服务,校企共同投入,把实训基地建设列入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完全按照企业生产的标准进行建设,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依托企业,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内,学生单纯的实训变成了车间生产的一部分,真实感受到生产的严格要求。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开设上共同谋划,学生的实训课接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的实训集中到企业采取顶岗实习、实训,甚至直接参与生产。教师到企业带队实习,企业技术能手、车间师傅到学校走进课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企业岗位需求实時对接。

2.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校办工厂、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的标准,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派人指导管理,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校内实训场地就是一个生产车间,学生按照市场标准参与生产实习和实训,产品要拿到市场,或参与企业的零部件生产,成为企业流水线的一环。企业参与学校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师傅和教师手拉手带队学生实训,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充实员工队伍,使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更真实,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学校除了理论成绩考核,还严格按照企业在健康、安全和环保等方面要求考核学生,让学生成长为企业“准员工”。

3.校企资源整合。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需求,提出人才需求标准和专业开设要求。校企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市场需求、生产工艺、企业发展前景等引入高职课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在理论课程上发力,将基础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传授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训操作到企业进行。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培训过程,校企各自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打造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使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同步,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企业岗位要求。

(四)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1.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学校培育人才标准。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育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不仅重视人才的技能培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和锻造。学校在学生培育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培养学生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提高扎实生产一线的崇高精神境界。

2.学校专业设置和企业岗位要对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实现高就业率,关键看专业是否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关闭传统专业,调整社会就业率低的专业,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用人才,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风向标。通过开设订单班等措施,企业全过程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使校企合作在学校专业设置和企业岗位需求上实现有效对接,提高人才贡献率。

3.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要对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等承担合作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实践课程设置、学生实践指导,共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开发,承担企业发展的横向科研项目,参与企业在职员工的提升培训计划。高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合作平台下实行双向流动,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合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