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的三维探析

2023-09-21陈国权

理论观察 2023年6期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强国竞技体育

陈国权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体育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形成的。从理论维度看,体育强国包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方面的规定性。从价值维度看,建设体育强国有着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意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意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意义及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意义。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培养体育人才为支撑,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支柱,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保障。

关键词:习近平;体育强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6 — 0009 — 0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多次针对该问题发表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为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多个维度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论述,有利于完善体育强国理论,推进建设体育强国实践。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应从其理论内涵、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展开。

一、理论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体育观点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世界局势、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而形成的。深入理解体育强国的理论内涵,需要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个维度切入。

(一)习近平关于建设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继承与沿革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体育始终被予以高度重视。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立足于他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提出了一系列体育发展的观点和论述,成为不同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指针和方向。

毛泽东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建立在时代特征、社会状况与个人经历的相互作用中。在该时期中国积贫积弱的环境之下,毛泽东对于体育发展的目标指向高度契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即一为强国,二为健民。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便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1]的主张,强调了体育在增强国民体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抗战时期,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救国强国的意义,提出了“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号召。除却体育的强国作用之外,毛泽东的体育观点同时带有强烈的人民导向。面对中国传统观念中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将体育置于德、智、体三者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其体育观点中蕴含的人民情怀。

邓小平面向当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在继承毛泽东体育观点的基础之上针对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形成了以面向世界的现代体育为核心的体育发展方向。在国家的向善向好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推进体育的世界化、实现体育的现代化成为邓小平思考体育问题的主要着眼点。具体而言,一是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的重要性,开展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的重视之下,在该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一改之前的落后状况,出现了全面向好的態势。二是依托科技发展的成果,寻求科技与体育相结合的路径,创新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优化体育训练的技术及仪器,为中国体育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面对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体育领域的深刻体现,具体表现为对群众体育的关注以及对人民健康的关切。2008年,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时,江泽民提出“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要坚持正确的方向”[2]的要求,并将群众体育视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体能素质视为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希望通过推广和普及群众体育提高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也客观上推动了体育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我国的体育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胡锦涛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提出体育发展的目标,即“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3]

(二)习近平建设体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综合来看,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关于体育发展的观点和论述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中国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在其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在继承既有的关于体育的思想和论述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和新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内涵和要求,为体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是对群众体育的强调。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体育论述之中,体现了党在执政过程中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观点。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群众体育具有参与对象更丰富,运动形式更多样,时间地点更灵活等特点,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4]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全民健身作为群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竞技体育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体育能力以及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平台,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要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赛事,在国际体育竞赛中,中国运动员屡获佳绩。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及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的优异表现充分印证了中国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2022年,我国胜利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在4月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指出要“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5]

三是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体育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之一[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观点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了在既有体育观点基础上的创新。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快速普及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体育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体育消费的需求亟待满足。建设体育强国,要有普及全民的群众体育,在竞技体育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同时要有发达的体育产业来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物质支撑。概言之,发展体育产业与建设体育强国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

二、价值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视源于对其多重价值的认识。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民体质,建设健康中国,同时具有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意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意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意义以及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意义。

(一)政治意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梦在体育层面的要求和体现。2017年,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7]阐明了体育强国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二者的关系看,体育梦的不断超越促进中国梦的自由伸展;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促成了体育梦的梦想成真[8]。概言之,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体育强国的建设必须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内含着对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会有多种因素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体育强国的建设,而建设体育强国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添砖加瓦。

(二)社会意义: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和目标被多次提及,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建设体育强国观点和论述的过程中坚定的人民立场以及对人民群众需要的高度关切。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体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物质产品以及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两个层面。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而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和供给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不平衡,还表现为区域间、城乡间的不平衡。面对不同区域以及城乡民众对于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需要,应通过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变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综上,建设体育强国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三)经济意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明确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具体要求。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指出要“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戶外运动等体育产业。”[9]这意味着发展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体育产业具有绿色环保等特征,对资源的消耗少,切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主流方向。与其他行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相比,体育产业的消费和生产所耗费的资源往往较低,对环境的破坏也并不明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助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培养经济新动能。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对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需求大,体育产业发展面临较好的市场前景。近年来,人民群众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逐年增加,对体育产业的需求愈加旺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现实需求,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文化意义: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体育运动是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我国自古就有热爱和平,团结合作的传统美德,而这些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展示。建设体育强国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外交意义,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中充分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从微观来看,体育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参与意识,现场的体育活动或比赛更为受众提供了其他媒介所不能提供的实际、具体、生动、可视性极强的场景,所传递的信息更具冲击力[10]。在我国参与以及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以及体育理念通过媒体报道及海内外运动员的交流等渠道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宣传。宏观来看,体育赛事不仅使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体育发展状况、体育理念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成为世界人民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综合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窗口,能够客观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三、实践之维

基于体育强国的丰富内涵,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多头并进。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建设体育强国的实践路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体而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体育强国,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培养体育人才为支撑,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支柱,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保障。

(一)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价值取向[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12]充分凸显了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人民立场,这与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现了高度契合。

首先要明确建设体育强国为了人民。作为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建设体育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现实进程中,应时刻秉持这一理念,面向人民需要,回应人民要求。其次要坚持建设体育强国要依靠人民。一是充分尊重人民在体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激发人民的体育创新精神;三是发挥人民的体育智慧;四是遵循人民的体育满意度[8]。只有从各方面切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才能够更好更快实现。

(二)支撑:培养体育人才

当前国际社会中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体育方面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体育人才,才能更好地普及群众体育,在激烈的国际竞技体育中取得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培养和提供体育人才,高校责任重大。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场域,高校应面向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依托于国际竞技体育发展以及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和提供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人才。除此之外,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兴趣爱好,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也至关重要。既要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普及和落实,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特别是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为建设体育强国储备力量。

(三)支柱:发展体育产业

国家统计局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7372亿元,增加值10735亿元[13],呈现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势头以及重要作用。与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体育事业不同,体育产业的主体是市场,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同时能够与体育事业互为补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体育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需求。

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一方面,国家应积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和知名品牌,对体育产业相关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各市场主体应立足于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积极寻求更为丰富的体育产品及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和供给形式,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保障:完善公共服務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成就。“十三五”期间,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体育需要。但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及要求的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尚有提升空间。

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广泛了解人民需要,防止体育公共服务服务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要深入调查与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科学评估需求,合理满足需求。面对城乡和区域差异,要着眼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通过政府调控实现区域间、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对平衡。二是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在当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依然是供给主体,这固然有利于国家统筹进行公共服务的供给,但同时也带来了供给低效的问题。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应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以竞争推动服务质量提升[14]。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0:65.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8.

[3]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2.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5]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4-09(02).

[6]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0(09):12.

[7]习近平.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17-08-28(01).

[8]郝家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168-17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

81.htm,2021-03-13.

[10]肖杰.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2(02):91-94.

[11]刘宏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J].传承,2020(03):4-9.

[12]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抓好各项筹备工作 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

2022-01-06(01).

[13]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12/30/content_5665345.htm,2021-12-30.

[14]柳菁,马苗苗.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举措成效、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传承,2021(01):94-100.

〔责任编辑:秋 水〕

猜你喜欢

群众体育体育强国竞技体育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与社会共享的研究
辽宁省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