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的体现

2023-09-21史力

理论观察 2023年6期

史力

摘 要:人类发展的同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二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意蕴。体现了实践自然观、唯物主义、唯物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包含了相互依存的整体性、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相互实现的价值观、相互尊重的平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集实践总结与理论指导为一体、集科学指导性与民生价值性为一体、集时代要求与世界一致性为一体、集人民性与人类共同性为一体等特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意蕴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X321;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6 — 0005 — 04

一、引言

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需要从生态环境中获取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1]。不仅如此,在获取所需的同时,还存在大量的破坏行为,向自然中投放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造成空气、水、土壤等各种各样的污染。资源和能源的过度获取、各种各样的污染使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而生态环境的恶化返回来会给人类带来很多“报复”,例如各种灾害、各种疾病等。面对这种情况,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意识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现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实时关注的热点。基于这一现实背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创新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思和借鉴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环保理念,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内容丰富、观点深刻而且特征鲜明[3]。就其核心观点来说,这一理念包括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观念、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念、相互实现的价值观、相互尊重的平等观念五个方面的内容。就其基本特征来说,这一理念体现了集实践总结与理论指导为一体、集科学指导性与民生价值性为一体、集时代要求与世界一致性为一体、集人民性与人类共同性为一体等四项特征。

基于上述背景,为深入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便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试对该理念进行马克思哲学意蕴分析。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理念的体现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靠大自然的给予,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环境,但是在持续获取中,人类逐渐忘记需要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导致获取慢慢演变为掠夺,甚至是破坏。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应该学会在发展中自我反思,始终是人类应该坚守的原则[4]。自然界很美,人类没有资本毁坏这个万物共生的平台。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我国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体”理念,将人与自然划分到一起,认为人与自然同生命[5]。这一理念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和基础,为该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体现实践自然观的意蕴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实现合理互动的重要性。

在“共同体”理念中,认为“人”是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自然,因此自然是人活动的对象,但是由于“客体”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会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基于此,习近平认为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改造,但是互动必须合理,必须尊重自然,需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合理、适度地开发。

(二)体现唯物主义的意蕴理念

体现深刻的“唯物主义”。“共同体”中提出二者都具有的物质性、客观规律性。围绕“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类必须认识到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环境”[6]。自然界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经过漫长的演进,自然界中的资源逐渐丰富,以供自然中各种生物的生存,人类也不例外,需要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来维持生存与发展[7]。基于此,可以说自然界是物质的,为人类提供所需的一切物质基础。

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因此具有物质性,而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就带有物质性,而人类所进行生产活動目的是生产物质,改造自然,让自然更符合人类发展需求[8]。基于此,可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整个人类活动都在改造自然。基于上述分析,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明显将二者置于同等地位,二者共存共生,遵循统一、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过度利用和干预。

(三)体现唯物历史观的意蕴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适应了生产力变革的需要,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幸福感指数直线下降,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契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9]。

适应了生产力变革的需要。以往生产的进行必然带来自然的破坏,没有考虑自然环境,生产是不可持续的。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中,强调了绿色发展观,适应了生产力变革的需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最后强调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认为进行生态保护工作,人民群众是主力军,因此提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呼吁全人类都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10]。

(四)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意蕴理念

“共同体”理念应用了大量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三种重要的唯物辩证规律。

体现对立统一规律。人类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的生存资源,是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但是人类又不可能不发展,因此自然的改造和破坏是必然要发生的,最终这种破坏会反噬给人类,因此二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理念当中,分析了长久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关系,人过度破坏自然,自然降下灾害,毁坏人类[11]。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难以调和,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也就是有调和可能,必须寻找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统一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其理念中强调了绿色发展观,尽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体现质量互变规律。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当累积做一件事时必然会出现想要的效果。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习近平指出,自然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全人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实现,从环保小事做起,在未来必然能够改善环境[12]。

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三个主要阶段,从敬畏自然,到掠夺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阶段的演进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基于此,习近平在提出的理念当中,坚持绿色发展观,不断探寻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直到,做到和谐共生[13]。

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马克思哲学意蕴内容的体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包括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观念、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念、相互实现的价值观、相互尊重的平等观念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相互依存的整体性意蕴观念

一方面人类诞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类被称为最高级的动物,由此可以说明人类本身就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环。人类衣食住行都需要自然界提供,一旦自然界中断供应,人类社会会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人类合理的实践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得自然更为合理地发展,维持着生态平衡[14]。由此可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相互促进,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二)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意蕴观念

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在尽可能规避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在习近平提出的理念中将人与自然绑定在一起,二者拥有共同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人类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必须考虑自然的承受力,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不能“肆无忌惮”“无所顾忌”,而是相互扶持,共同进步[15]。

(三)以人为本的民生意蕴观念

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是自然破坏者的同时,也是保护者,同时更是自然保护成果的受益者。在习近平提出的理念中,提出生态自然的保护需要人类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号召全民参与,大力宣传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人们保护了环境之后,其生存条件会大大改善,又可以继续享用环保之后带来的红利[16]。简而言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为群众谋福利,是一项民生工程。

(四)相互实现的价值意蕴观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指出:自然的价值体现在资源价值,即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营养”;人的价值体现在实践价值,即人类的生产实践的创造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实现的途径,因此在价值上二者彼此实现,具有统一性[17]。

(五)相互尊重的平等意蕴观念

人类只是自然中一种特殊的生命体,本质上仍是自然界中的一环,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而自然存在价值是供各种生命体存活和发展,人类属于其中之一,与其他动植物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然为人们提供所需,人为自然提供保护,自然履行资源提供的义务,人类履行保护自然的职责[18]。习近平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共同体,本身就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

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中马克思哲学意蕴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集实践总结与理论指导为一体、集科学指导性与民生价值性为一体、集时代要求与世界一致性为一体、集人民性与人类共同性为一体。

(一)集实践总结与理论指导为一体

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是“共同体”理念的典型特征之一。一方面“共同体”理论是人与自然发展关系浓缩和总结,为自然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19]。同时,“共同体”作为一种理论,是从不断地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彰显,因此具有实践性。总而言之,“共同體”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共同体”理论的合理性,二者之间具有统一的特征。

(二)集科学指导性与民生价值性为一体

“共同体”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围绕这一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并历经几代人在环保道路上经验总结,通过了不断验证、不断修改而提出来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为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具有指导价值。与此同时,该理念的终极目的是改善我国人民生存环境,还具有民生价值[20]。由此可知,“共同体”理论集科学指导性与民生价值性为一体。

(三)集时代要求与世界一致性为一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正确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发生了敬畏、掠夺和和谐共处的历史转变,因此“共同体”理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必然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与此同时,自然保护不是个人的责任,不是单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世界的责任,因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针对性和局限性,而是全面性,因此“共同体”理论不仅适用于我国,也适用于全世界,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由此可知,“共同体”理论同时体现了时代性与一致性。

(四)集人民性与人类共同性为一体

“共同体”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因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民性。同时不仅如此,“共同体”理论的开放性,又让其具有人类共同性,因为自然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关系到全人类共同利益。由此可知,“共同体”理论体现了人民性与人类性相统一的特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幸福感直线下降,因此对美好生存环境的向往越来越深,随之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自然保护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建议。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该理念所体现的马克思哲學意蕴的理念、核心与特征。通过本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含义,为其应用实践提供参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 考 文 献〕

[1]陆雪飞,王伟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探析[J].学术论坛,2019,42(05):82-89+96.

[2]李成旺.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及其本真精神再解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2):156-161.

[3]穆艳杰,于宜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59(03):170-178+235.

[4]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

——逻辑起点、内涵意蕴与实践向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03):13-19.

[5]仇美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18-22.

[6]马纯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范畴及其关键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5):76-81.

[7]曲轩.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02):37-43.

[8]冯霞,黄晓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意蕴——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论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05):

10-17.

[9]何跃军,陈淋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环境法中的法理”学术研讨会暨“法理研究行动计划”第十三次例会述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26(02):197-215.

[10]李丹,罗美.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角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04):1-12.

[11]滕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世界时代生态哲学的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34

(03):43-50.

[12]沈广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绿色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2):163-168.

[13]贺善侃.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5):37-45.

[14]杨锐.后疫情时代: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J].中国园林,2020,36(08):2-3.

[15]黄莹.生态视角下英美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及人与自然关系探讨——评《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03):222.

[16]卜鹏翠.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人与自然关系

——评《环境心理学:心理、行为与环境》[J].环境工程,2021,39(01):214.

[17]解保军,杜昀谦.人与自然:从马克思的对象性关系论述看和谐共生关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109-113.

[18]安烁羽.自然辩证视角下人与自然矛盾的化解与共生[J].福建茶叶,2019,41(05):217-218.

[19]高志英,谭晓明.分享 互惠 互存——独龙族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神话隐喻及现代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8):25-32.

[20]方世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37(05):1-8.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