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声”,“知音”,“知乐”
——谈音乐作品欣赏的“三部曲”

2023-09-21张璐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欣赏者知音音乐作品

张璐(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就是供人欣赏的。正如汉代刘向在《说苑·修文》篇中所说:“乐非独以自享也,又以乐人。”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也如此表达:“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些都说明了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供人欣赏。而音乐作品的欣赏,需要用耳朵进行倾听,但仅仅是倾听还不够,在倾听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发现音乐作品的美或者瑕疵,从而与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实现思想感情的交流情。就如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二人。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听出了音乐中表达的情感,从此留下了“高山流水”的佳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在音乐作品欣赏时达到窥其堂奥的境地。但成为音乐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知音”,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大多数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都是将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接受,无法与创作者和表演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但并不是全都这样,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从最基本的“知声”逐渐提升到里层的“知音”,最终达到理性认知的“知乐”。

一、“知声”“知音”和“知乐”概述

“知声”“知音”和“知乐”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对应“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和“理性认知”。“知声”“知音”和“知乐”这三个音乐作品欣赏的三个层次划分最早见于《乐记·乐本篇》:“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人们进行了一种美的享受,或是实现心灵的宁静,抑或是实现思想的升华。换句话说,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最终定格目的就是寻求美的快感和乐趣。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都将其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仅仅满足于一种感性的欣赏。因此,才有了孟浩然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感叹。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每一个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都能做到像钟子期欣赏俞伯牙的音乐作品那样,成为音乐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知音”,达到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但努力去感知音乐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必须的。正如我国先秦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让我们在生活中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逐渐由“知声”上升到“知音”,最后达到“知乐”,从而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

二、音乐作品欣赏的“知声”境界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最基本的就是“知声”。这里所谓的“声”就是指音响,是我们所感知的音乐的物质手段,同时也是激发我们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实现情感体验的信号,是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心理体验的基础和前提所在。因此,“知声”就是指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通过对音律和音响进行辨别而产生的对音乐作品的情趣和感性认知。

一般来说,构成音律和音响的要素主要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声、复调、音色、音量、调式与调性等以及与这些所构成的所有组织的运动的结构形式,比如说:主题、旋律、乐句、乐段、曲式以及体裁,等等。而要想成为一个好的音乐欣赏者,就要努力提高自身对于这些音律和音响构成要素的感应能力。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例如,我们每一个人在听到比较欢快的音乐时,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些喜悦的事情,从而激起自己内心深处兴奋的感情;反之,当我们听到一些比较悲哀的音乐时,同样也会勾起我们对过去悲痛生活的回忆,并激起内心深处悲痛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基本的感性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音乐的这种基础的感情认知,都是在对一些篇幅比较短小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才会出现,如果篇幅较长时,且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比较复杂,内涵较为深刻时,仅凭自身的直觉感性反应,往往无法获得完整的美的享受。

举例来说,我们普通人在看电影、看电视剧时,或者是听歌曲时,会很容易就获得感情欣赏,这是因为这些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宣感性,所有具有听觉能力的人,在听到后,都会引起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机能反映。而当我们进入到音乐会去欣赏篇幅较大、创作手法较为复杂且内涵较深的音乐作品时,往往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享受,反而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但很多音乐人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却会被吸引心神,深深陶醉在其中。

由此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现实生活中才有很多的人经常参加电视台的点歌节目,将自己喜欢的某一支歌作为自己的一种心意,当作礼物来送给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首音乐作品能使自己感动,就好像是自己心境的完全表露,当然,这样做是无可非议,送什么给别人,都是个人的事。但世间的一切都是在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人,更不可能永远都停留在一个欣赏的阶段。例如,喜欢流行歌曲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特点,那就是几乎都是三十岁以下的人。为什么?因为仅就阅历而言,那些“为了爱梦一生”“永远相信爱情”的流行歌曲虽然比较好听,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歌曲里,不但自己受不了,别人同样也受不了。因此,我们普通人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不能只停留在最基本的感性认知方面,还必须向音乐的里层深入,从而获得完整的美的享受。

三、音乐作品欣赏的“知音”境界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完成了最基本的“知声”后,就可以进入到“知音”的境界。所谓的“音”,就是指乐音,是音响有组织的运动,是音乐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表达自身情感、塑造音乐形象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态。因此,“知音”就是我们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被该音乐作品所激起的自身的情感活动,并且这种情感活动与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生活相融于一体而产生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过程。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这一过程十分关键,我们作为欣赏者,在音响感知的基础上向里层逐渐深入,达到以情触景、以景触意的心理过程。具体来说,从对音乐作品的表层感性认知逐渐到里层的心理形式,首先是我们在对音响进行感知来获得相应的“表象”的基础上,通过追忆自身的旧体验、旧回忆以及旧印象等活动,于内心深处再现往日生活的感情体验,从而作用于我们自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经过我们的大脑进行联想、类比和想象,就可以捕捉、领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听到了也看到了,并再现了过去记忆中的情、景、物的痕迹。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形,就说明我们作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已经将音乐作品的音响化为实质的内容了,即达到了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形象,这样才是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达到“知音”的境界。

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什么座中几十人,就作者听到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时感受最深,潸然泪下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白居易仕途上失意,导致其满腹牢骚,甚至达到看见花就流泪,看见鸟就伤心的境地。因此,当他听到琵琶女演奏的悲调时,一时间就激起了自身的联想反应,使得自身深切的感情体验与演奏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成为演奏者的“知音”。由此可见,我们作为欣赏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可以使音乐作品的“声”转化为“情”,再由“情”转化为“意”,实现三者的相互交融,合为一体,这样就能够领悟出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从而再进一步,获得音乐美的享受以及自身理性的满足。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生活条件不一样,同时,在性格和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由此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音乐作品进行联想时,联想的方向和成都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艺术作品客观上存在着“多义性”,就好像莎士比亚在评价《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仅仅是文学作品,而音乐艺术相较于文学作品,在形象表现方面会受到题材的制约,表现得没有那么明确和直接。因此,不同的个人进行联想时,虽然情感属性是一致的,但不同的人所想象的场景具有较大的差异。而通过反复聆听该音乐作品,聆听者会与该音乐作品的创造者及表演者达到心灵共鸣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思想的一致性,使得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艺术形象越来越清晰。

四、音乐作品欣赏的“知乐”境界

在达到“知音”的境界后,还要进一步进入到“知乐”的境界。所谓的“知乐”,是指我们作为欣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从该音乐作品的形式、表达的内容及思想意境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美认知和评价的心理活动。因此,“知乐”是我们作为欣赏者在达到“知声”和知“知音”境界后,向着理性思维深入的高级阶段,可以对该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更充实、更完美、更生动的理解,从而获得更愉悦的精神享受以及理性的满足。特别是在欣赏结构更为复杂、内涵更加深刻的音乐作品时,进行这种理性的活动,能获得音乐的内涵,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但进入到音乐欣赏的“知乐”境界,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音乐认识阶段的结束。因为进入到欣赏音乐的“知乐”境界,再来聆听音乐时,当那神奇的乐音响起,我们的心中就会泛起无际的激情的浪花。

例如,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时,通过了解贝多芬的个人生平以及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可以更好地站在他的角度对该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从而获得该音乐作品的内涵,并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比如,欣赏贝多芬《c 小调第五交响曲》,这部音乐作品开始创作于1804 年,当时的贝多芬耳聋十分严重,失去了治愈的希望,而恰在此时,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的原因永远地离开了他。这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他并没有就此认命,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这样,经过4 年的艰苦创作,《c 小调第五交响曲》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通过了解贝多芬的生平背景以及音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在欣赏《c 小调第五交响曲》这部音乐作品时,就会与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的中心意蕴产生共鸣,从而被这部音乐作品所感动,进而在内心深处变得更加坚强,这对于欣赏者而言,更能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以及理性的满足。

再如,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时,我们可以在聆听中细细品味该音乐作品激昂的旋律以及独特的内涵,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并以此唤醒自身灵魂深处的斗志。而在和平安逸的当下,聆听该音乐作品,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方面的洗礼,让人的灵魂接受洗涤,由内心迸发出来对我们当前幸福生活的爱的感情,对当前幸福生活的感恩。

总之,在音乐作品欣赏的“知乐”境界,我们的内心体验与认知活动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而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音乐作品的理解也是永无止境的,虽然音乐作品的主题还是那个主题,但作为欣赏者,在聆听音乐时内心的体验已经有了更深的心潮涌动。

五、提升音乐作品欣赏层次的对策

音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形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增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而要想提升音乐作品欣赏的层次,由最基本的“知声”,上升到“知音”以及“知乐”,在笔者看来,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该学会用耳朵认真聆听。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诉诸听觉的艺术,我们每一个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都必须靠耳朵进行聆听。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虽然都选择听音乐作品,甚至很多人随时随地都在聆听音乐作品,开车上班的路上,或者是在进餐的时候,都可以聆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但此时的音乐仅仅是给欣赏者造成一个屏障,即用音乐里的旋律和节奏来隔绝城市中的喧嚣以及人世间的纠葛。而笔者在前文也曾经指出,音乐作品不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需要被我们认真聆听。如果作为一个欣赏者,将音乐作品做别的用途,比如说:烘托气氛,或者是调节情绪,甚至是拿音乐来开胃,那它就不是音乐了。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人会认真聆听餐厅反复播放的音响,更没有人会为餐厅以及候机厅播放的音乐而激动。相反,当你安静下来,认真地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这时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聆听,还要培养我们的“音乐耳朵”,使我们的耳朵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能够具备对音色、音调、和声、节奏和调式等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并去努力感知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然后尝试着借助自己感知的艺术形象与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听觉能力,并在聆听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注意该音乐作品的音色、音调、和声、旋律以及节奏等要素,并将其进行整体融合,从而逐渐进入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境界。

其次,学会用心灵共鸣。当我们有了基础的音乐倾听技巧,能够达到“知声”的感受后,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就应该合理设定第二个层次目标——“知音”的感受,即能够站在音乐作品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角度及背景进行音乐鉴赏,设身处地地感知该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正如很多80 后、90后在听到老歌时评价:“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是因为这些80 后、90 后以前只是处于“知声”的境界,只是觉得这些老歌很好听,而经历过社会的各种坎坎坷坷后,才发现那时的自己认为的理解中缺乏一种懂,现在,有了一些懂,才觉得生活的花哨和犀利,远不如所谓一切磕磕碰碰经历来的醇厚和意义深远。而在实际生活中,要想让大多数普通人由“知声”的境界上升到“知音”的境界,需要从过去的被动聆听转变为主动聆听,并能够深刻了解某一个音乐作品的语言结构、表达形式、题材风格以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情况,从而能够站在音乐作品创作者以及演奏者的角度对该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这样就会与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者以及演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知音”的境界。

最后,要学会与音乐作品“互动”,达到“知乐”的境界。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其实质就是一场情感的体验过程,即我们每一个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而要想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达到理性的认知,我们就必须与欣赏的音乐作品进行一场“心灵”的互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在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时,应站在该音乐作品创作者以及演奏者的角度进行欣赏和体验,这样在内心深处逐渐形成一个艺术形象,然后借助该艺术形象,对该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进而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力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极多的社会功能。在很多情况下,音乐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娱乐和装饰性的作用。而且,欣赏音乐作品,更是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论是主动欣赏,还是被动欣赏,但很多人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阶段,无法达到充分的审美体验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由“知声”上升到“知音”和“知乐”,从而更好地感知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真正意义上去享受音乐美,进而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生活。

猜你喜欢

欣赏者知音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留出想象的空白
知音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山水知音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