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博类节目的价值意义与创新策略
——以《中国考古大会》为例

2023-09-20刘彬

传媒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博类节目考古

文/刘彬

我国文博类节目聚焦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系统展现文博知识的方式,使观众了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文明变迁的精神内核,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激发观众的文化自豪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博类节目内容质量及表现形式也随之不断改进提升和创新。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延伸文化内涵,将文物科普与文明变迁相结合,增强了节目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文博类节目与智媒技术相结合,更新表达形式,探索文化纪录片与综艺结合的新方式,创造了全新的叙事表达模式。文博类节目的更新与变革仍在继续,因此探索文博类节目的创新策略尤为必要。

一、文博类节目的多重价值

文博类节目在传播中具有多重价值导向:节目通过共通的文物仪式将观众聚集,使观众在观赏文物和听取讲解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文博类节目传播主流文化,利用优秀文化引导社会价值观,满足观众多元的文化需求,为观众了解文物发展历程搭建畅通桥梁。

1.共享媒介仪式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传统文物作为华夏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詹姆斯·凯瑞曾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他认为仪式代表着共同的信仰,通过仪式人们得以聚集,从而在群体聚集中共享信仰并完成相关庆典。文博类节目以文物作为连接纽带再现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完整过程,通过文物再现的媒介仪式将观众聚集,继而在层层递进中将观众代入文物发展的前世今生中,使观众直观感受文物中所蕴含的魅力,在仪式中共享对于传统文物的情感,继而激发观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

2.传播主流文化引导社会价值。在传播生态变迁的冲击下,文博类节目出现新颖的文化表达方式,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提供畅通渠道。文博类节目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呈现内容的同时,积极平衡节目表达中娱乐与严肃之间的关系,既及时创新节目表现形式、增添节目趣味性,又注重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优秀文化的浸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价值走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3.解读文物内涵满足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加,文博类节目将文物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再现,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满足观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文博类节目类型多样,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节目中再现传统文物的细节与全貌,使观众得以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体验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文明更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为观众展现华夏文明的完整脉络,使观众在文物世界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丰富观众的精神世界,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文博类节目《中国考古大会》的实践经验

《中国考古大会》是国内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其通过展示中国考古事业的最新成果,带领观众进入到文物世界中,是文博类节目的标杆之作。节目利用虚实结合的场景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考古氛围,使观众在探秘空间中与嘉宾一同经历考古过程,在空间变换中再现文物发展脉络,将文明更迭的恢弘长卷缓缓展开,再现文物遗产的星光璀璨与价值内涵。

1.视觉赋能:场景虚实结合营造考古氛围。考古是对先人所遗留的遗迹与文物进行深入探索的具体方式,考古团队对发现的遗迹与文物进行分析与考证,还原文明更迭中遗留的细节,再现华夏文明的璀璨与绵延。但考古团队所还原出的文明景观与现代文明相隔遥远,观众仅靠想象难以完整复原当时的社会情境,阻碍观众对于文明的深入理解。为直观呈现考古团队所还原的文明场景,节目利用AI+VR裸眼3D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时空体验,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至舞台效果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观看氛围,使观众在身临其境中近距离感知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从而对考古文化产生深刻认知。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中再现遗址文明的生活情景,使观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遗址文明的魅力。在视觉的赋能下,良渚古城、贾湖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历史遗迹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进入临水而建的良渚古城中修建水利设施,也可在贾湖遗址的茅草屋中体验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沉浸式参与使观众脑海中抽象的传统文化逐渐具象化,这为考古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畅通渠道。

2.内涵延伸:展示典型文物突出考古主题。《中国考古大会》根据节目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展示与讲解,通过典型文物引申出其蕴含的文明特征,使观众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文明的演进,继而对考古主题产生深刻认知。节目将主题聚焦于良渚古城遗址、周口店遗址、贾湖遗址、殷墟遗址、唐长安城遗址等十二个考古遗址中,旨在解锁考古密码,探寻中华文明的传承历程。但各遗址主题中所涵括的内容极多,若内容选择不当则会使主题与内容分离,偏离节目设置考古主题的初衷。为使节目内容与主题紧密连接,节目从遗址主题中的典型文物切入,在对文物的讲解中强化其与遗址主题之间的关联,在层层递进中突出节目主题。例如,在良渚遗址主题中,节目通过良渚时期的典型器物“玉琮”引申出玉对于良渚先民的意义,继而深入探讨良渚时期的礼乐制度,深刻呈现出良渚时期的礼制文明。而在殷墟遗址主题中,节目从甲骨文出发揭秘殷墟遗址中所承载的密码,利用不同规格的礼乐器皿展示出殷墟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典型文物与考古主题相融合,可通过微观角度展现宏大叙事,实现考古主题的持续深化。

3.设置悬念:设置神秘任务再现考古历程。由于考古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隐蔽性,因此文物往往由专业考古团队进行发掘与研究,普通公众难以近距离接触考古过程,从而使考古偏离大众视野,逐渐趋于小众化,影响考古工作的后续传播。为使观众直观了解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大会》对考古现场进行一比一还原,还设置了“考古推广团”,并为“考古推广团”设置神秘任务,使观众在“考古推广团”的带领下进入考古现场,直接体验考古工作的严谨与专业。在第一期良渚遗址的探秘中,节目组首先将良渚遗址的典型器物作为悬念,并为“考古推广团”发布探索任务,“考古推广团”需根据线索卡在反山遗址12号墓模拟发掘现场中自行寻找典型器物。“考古推广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考古常用的悬空操作法对器物进行寻找,不仅发现良渚遗址中的关键器物“琮”,还带领观众一同经历完整的考古过程,使考古突破传播藩篱呈现在大众面前,推动考古工作的广泛传播。

4.空间变换:叙事脉络交替诠释考古价值。考古过程中所发掘出来的文物背后隐含着文明的演进与更替,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若仅对文物的表象外貌进行展示,难以使观众了解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从而削弱了文物的文化魅力。为全面诠释文物的价值内涵,《中国考古大会》将节目划分为再现先民生活场景的歌舞空间、发掘文物与遗址的考古空间、专家讲解的现实空间,在空间的转换配合中详细讲述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深意。如在第六期探索三星堆遗址的节目中,当考古空间中的成员发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之后,镜头便转换至现实空间,由考古专家对青铜大立人所持器物进行详细解释,使观众对青铜大立人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有深入了解,随后镜头又转换到歌舞空间的表演《梦回三星堆》中,进一步将青铜大立人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空间叙事的交替中深刻诠释考古价值。

三、文博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中国考古大会》的实践经验为文博类节目更新与变革带来借鉴与启发。文博类节目可将智媒技术融入内容呈现中,更新节目表现形式,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与创新性。同时,文博类节目也可通过新媒体矩阵拓宽节目的传播渠道,以此提升节目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实现节目的广泛传播。

1.融入智媒技术升级视听体验。随着数字化传播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已逐渐应用至综艺行业中,其交互与沉浸的技术特征为综艺节目的舞美升级提供技术助力。在新兴媒介的加持下,以往文博类节目中平面的舞台效果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文博类节目可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内容呈现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全新的舞台氛围与节目观感,在情境再现中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增强观众对于文博文化的认知与感悟。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可通过全息投影与环幕投屏等数字化技术再现文物遗产的艺术细节,使观众得以近距离观赏馆藏文物,在普及文物价值的同时增强观众对文物的理解,从而展现文博类节目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舞美视听元素相结合,通过5G+AR的高清表现形式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舞台氛围,使观众在情境再现中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增强文博类节目的可视性与创新性,为节目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凝练文物符号连接古今文明。文物承载文明与文化,在文物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不同时期的文物特征各有差异,倘若在节目中对所有文物都进行分析与探索又不切实际,文物展示与节目定位的冲突限制了文博类节目的整体运作。面对内容与定位的困境,文博类节目可将典型文物作为推动节目顺利进行的线索,通过凝练与分析典型文物的外貌特征与内涵价值,逐步揭开文物背后的帷幕,向观众展现出宏大的时代脉络,使文博类节目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有效融合。同时,文博类节目还可将文物视为传播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文物可有效连接古今文明,使观众直观感受符号所指代含义的变迁。如“玉”作为代表宗教礼仪文化的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以玉为美、以玉比德、以玉表达对礼的追求”三个阶段的变化,玉文化的符号内涵也在不断更新,符号内涵的变换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连,使观众可在古今穿越中感受文物的魅力。

3.更新节目形式推动价值传承。文物遗产因其发掘过程复杂与对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常被存放于博物馆中,大众只能通过博物馆对文物遗产进行了解,从而使文物传播趋于小众化。文博类节目的出现为文物遗产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畅通渠道。为更好地实现广泛传播,文博类节目可对其形式进行创新,通过加强互动等方式将观众纳入到文物传播的过程中,使观众在互动参与中体验文物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可设置互动环节,邀请观众参与到文物发掘与探索的过程中,突破文物与观众之间的隐形隔阂,使文物真正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成为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可以采取故事化叙事的方式对文物内涵进行表达,即通过歌舞或戏剧的形式在文物故事中设置悬念,引导观众逐步揭开文物迷雾,从而呈现出文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故事化叙事利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物内涵,推动文物的大众化传播。

4.搭建新媒体矩阵拓充传播渠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播生态环境发生相应变化,碎片化的媒介使用习惯逐渐成为常态,观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地获取节目信息,而文博类节目较长的内容呈现形式已不符合观众的观看需求,在传播中处于被动位置,影响文博类节目的广泛传播。面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文博类节目可与社交媒体平台相联合,打造媒体传播矩阵,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中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度与广度。首先,文博类节目可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中设立官方账户,将节目信息转载至媒体账户中,引起观众的关注;其次,文博类节目可将精彩内容与片段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至社交媒体平台中,使观众得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对节目有整体认知,增强观众对于节目的观看兴趣;最后,文博类节目可将完整的节目内容链接放置于短视频中,使观众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直接对完整内容进行观看,从而拓宽文博类节目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文博类节目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需跟随时代发展创新节目传播,为观众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利用文物再现的形式增强节目的视听效果,更新节目表现形式,提升节目的可视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文博类节目可凝练典型文物特征,通过典型文物将古今文明相连接。同时,可以通过完整的叙事脉络对文物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解读,使观众在时空变换中加深对于文明更迭的理解,从而推动文博类节目的持续更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博类节目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