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及其综合防控
2023-09-20
牛副结核病又称牛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增生性消化道传染病。患病牛的主要特征为慢性卡他性肠炎、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生产能力下降,病理变化可见肠黏膜变厚并形成皱襞。早期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及时淘汰净化牛群,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消除和预防牛副结核病,促进我国养牛产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臨床症状
患病初期,牛食欲正常,精神良好,一般不表现任何的临床反应,只是在排便时会有一定的差异,最初间断性腹泻,之后出现持续性下痢,粪便散发恶臭味,并混杂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块。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排便像水一样,病牛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出现萎靡,身体消瘦,腹侧水肿明显,生产力下降,被毛干涩无光,体质慢慢衰弱,伴有慢性卡他性肠炎。病牛体温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营养严重缺乏,甚至消瘦成皮包骨,不能站立,最后因为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
剖检病死牛可见病变部位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回肠、空肠、结肠等肠道部分肠壁增厚特别显著,肠黏膜表面充血、出血、不平整,并附有混浊且黏稠的黏液,形成了像大脑回纹一样的皱褶。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质地柔软,切开可看到黄色病变。肠内容物十分稀薄并且伴有恶臭味。
二、综合防控措施
目前,牛副结核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一经确诊为阳性牛,只能及时进行淘汰处理,预防是本病防治的重点。
1.加强疫苗免疫
接种疫苗是预防牛副结核病发生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措施,饲养人员应根据所在地牛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并结合养牛场的自身情况,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牛群要严格执行接种疫苗,以提高牛群的抵抗能力。可以使用的商品化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接种了疫苗也无法完全避免染病,同时一些牛还会因为接种疫苗而造成牛副结核菌感染,并且疫苗免疫还会对临床诊断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通过接种疫苗来防控牛副结核病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期间,要加强圈舍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工作,同时要增加牛群的运动量和阳光照射时间。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牛群不同生长阶段予以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保障饲料卫生,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草料,适当使用苍术粉及磷酸氢钙等进行拌料饲喂。给予清洁的饮用水。增加牛的运动量,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定期进行灭鼠工作。
牛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管理模式,不建议从场外引种,如果确实需要引种,则要注意避免从疫区引种。引种应做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确认种牛健康后才能够引进混群饲养。养牛场要定期进行检疫,以便及早发现牛群中的隐性病牛和患病牛。一旦发现牛群中有顽固性腹泻、消瘦的病牛,必须马上进行实验室检查,若确定患有副结核病,应及时扑杀。
3.发生疫情后的处置
牛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排菌的患病牛,所以要对处于排菌期的牛进行详细的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病牛要扑杀淘汰,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以此来有效阻止副结核病的扩散。如果病牛的经济价值特别高,则可以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通常选择使用的药物有异烟肼、氨基羟丁基卡那霉素、氯苯吩嗪。以上药物可以缓解和消除病牛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治愈感染和无法阻止病牛排菌。因此,应加强饲料供给,在饲料中适量增加维生素与矿质元素,而且病牛不能用于产奶和屠宰食用。对牛变态反应判为疑似阳性的牛要进行隔离饲养,30天后在疑似牛原注射部位的对侧相应部位再做一次诊断,如果判定仍为疑似阳性,即可定为阳性,并按阳性牛进行处置。如果养殖场的母牛没有出现任何的临床反应,但是诊断结果呈现阳性,防疫人员也要对其进行隔离,并等母牛产下小牛后,将其与小牛隔离,对小牛采用人工喂乳,之后再由健康母牛对其进行喂乳。在小牛1月龄、3月龄及6月龄时进行副结核病检查,如结果为阴性,便可以将其放回牛群进行集中饲养;如呈现阳性,就要及时将其淘汰。
对病牛的圈舍、垫草、饲槽、栏杆、工具、运动场和粪尿残留物等要使用氢氧化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药液定期喷雾、浸泡或冲洗,严格彻底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并运送到固定地点堆积高温发酵后用作肥料,以杀灭病菌,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传播。副结核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因此消毒后的圈舍通常需要空置1年后再用于牛的饲养。
(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杨金生 李琳 袁陆 刘云志 邮编:1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