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均衡引领下城市新区一体化推进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创新实践

2023-09-20王媛王连印王天滨王新波丛林李晓明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区新区教学质量

王媛 王连印 王天滨 王新波 丛林 李晓明

摘要:哈尔滨新区针对区域教学质量不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教育现状,打造从“一节好课”到“一所好学校”到“区域好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构建“课程、教学、研培、评价”一体化区域教学质量提升体系,形成盘活全区教育资源、以强带弱协同合作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激勵保障机制,推动了区域教育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城市新区;教学质量提升;优质均衡;一体化推进

一、问题的提出

哈尔滨新区是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16个国家级新区,承载着“三区一极”的战略定位和引领全省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新区设立之初,便以高质量教学引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区域教育改革目标。但作为新区主体区域的松北区,管辖范围多属于城乡接合部,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办学条件差,短板弱项多,30%的农村教师为民办教师转正,省级骨干教师占比仅为0.8%,教育教学质量多年在全市低位徘徊。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偏低,教育不均衡问题突出;二是课程、教学、研培、评价等各要素改革缺乏系统规划;三是各学校之间缺乏专业引领和校际交流,教学改进效果不佳;四是社会资源教育功能转化不足,难以支撑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五是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差异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打造活力高效好课堂,一体化初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2015—2017年)

2015年,在全区中小学第五届“创优杯”教学大赛总结会上启动“教学质量提升项目”,采用课例分析法研制好课标准,在全区9个学科23所学校以“课堂观察”主题研修为载体,形成《课堂观察双主体评价量表》,并通过数据分析,规范“课例研究流程”。2017年,进一步形成《课堂观察微量表》,通过对“双主体行为”观察和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此项目现已覆盖全区全学段全学科,有效提升了教师国家课程统整实施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内蒙古乌兰浩特第十二中学借鉴新区经验,收到显著成效。

(二)塑造特色鲜明好学校,一体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17—2018年)

2017年,结合市“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实施“培优育强”特色学校发展项目,采取自主申报、公开遴选方式分批次、有重点加强特色学校建设。2018年,新区从特色定位、课程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确立“一所好学校”标准,引导学校整体改革,加强校长、教师培训,强化精准化、情境式校本研修。

(三)铸造优质均衡好教育,一体化深推区域教育教学发展(2018—2021年)

2018年,启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学区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建立6个“3+N”研培共同体。在全区范围内研发9大集群课程群、5大实践课程群,采取“双走校制”“双师课堂”等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推行校长职级制、教师区管校聘、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价,激发办学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学业水平,为区域教育均衡水平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四)对标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一体化教学质量提升体系(2019—至今)

凝炼构建“课程、教学、研培、评价”一体化区域教学质量提升体系模型(见图1),探索出“一节好课”到“一所好学校”到“区域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总结经验做法,全面推广。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研发了三级课程有机融合的区域、学校课程体系

1.支撑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区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校将课程建设与管理纳入《学校章程》,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形成了以学生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为指向,以培育核心素养、打造办学特色为目标,驱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品课程群。例如:市实验学校“紫冰花”课程,打破传统的组织构架,成立课程研发中心,内设六大书院,以中心制、学科综合、学制重组等建构管理体系,开发出《德泽生命》《创客》等精品课程。

2.创新集群发展模式,构建九大集群课程群

为弥补校际间课程建设质量差异,区教育局依托“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将学校课程加以延伸和深化,挖掘集群内外的特色教育资源,围绕知识构建、能力培养、思维开发等开展一体化设计,在全区范围内创建了文化素养提升共享课程、科创素养提升共享课程、“集群节”活动体验课程,形成了多维立体的课程群。

3.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五大实践课程群

区教育局以研学实践为活动载体,整合思政一体化课程资源、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资源和少先队实践育人资源等,与哈尔滨商业大学共建了全省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开展课程开发、教材共享、队伍提升三维深度合作。遴选出18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了“热血丹心”“军工强国”等五大序列实践课程,完善了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二)形成了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系列化教学操作系统

1.以“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引”为依托建构新型学习方式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向核心素养,围绕一个核心任务或核心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引”(见图2)改变过去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或“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形式,走向以大主题、大概念下真实情境的“整体———部分———整体”的任务活动建构方式,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教———学———评”一体化,为区域系列化教学操作系统日趋完善提供专业保障[1]。

2.以“课例研究流程”为载体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围绕学科核心素養有效落地成效来进行课堂教学全过程评价,有力地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质量的提升。通过《课堂观察双主体行为评价量表》中的数据和事实分析,改进教学,形成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例研究流程”(见图3),成为提升全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重要研修载体。每年都有二十几名教师在市“烛光杯”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占全市各学科获得特等奖教师20%左右。

(三)建立了区域内校际优质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共享制度

1.推进“双走校制”,辐射学区优质资源

针对区域内部分学校功能馆室不全、专业师资不足、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在学区内以跨学段、跨学校的方式,构建了内容丰富的双走校课程,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新区师范附小的高仿真飞机模拟舱深受学生喜爱,台屯小学的《扎染》课程在学区全面推广。另一方面全区中小学校均以结对的方式开展“双走校制”课后服务,涵盖近百种课程内容,每学期百余名教师参与其中,全区千余名学生受益,为区域小初衔接“断层”问题提供了破解方案。此外,各学区摸清成员学校薄弱学科、师资缺口状况,制定送课计划,组建送教团队,实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常态化。如对青一中俄语教师到道北小学开设俄语入门课程,新区二校教师到顺迈小学开设科学实验课,三十一中足球教师到永胜路小学送教。

2.推进“双师课堂”,加强师资互通共享

为解决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新区持续探索“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校内、学区、全区三个层级的三类课型:一是“同科双师”,由同一学科两位教师协同执教,以老带新,“青蓝互助”,实现名师资源共享,合作双赢;二是“异科双师”,由不同学科的两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关联的需要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课堂上获得更科学更精当的知识与技能;三是“异地双师”,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实现异地远程同步教学,名师现场授课,同步课堂教师组织远程共享和答疑辅导。“双师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实现了名师引领、合作分享、协同创新、整体提高的目标要求,加快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新区教育局组织系列专题研讨交流活动50余次,征集“双师课堂”优秀课例300余篇。

(四)建立了问题导向、基于情境的精准研培机制

1.建立“3+N”研培共同体

针对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教学质量亟需提高的问题,成立了全区教学质量提升组,建立指向精准研培的一体化机制,组成6个“3+N”研培共同体[2]。“3”即“学区长+教研员+督学”,“N”指协同推进学区内多所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改进、教师培训等,基于学区特点和教师需求,以专业引领为切入点,提升校长领导力,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

2.建立定制化精准研培支持机制

各学区每学年在“3+N”研培共同体年度工作计划中确立教师需要的特色研培主题,实行“学区总体统筹定制,研培个体跟进实施”的方式,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学区长组织开展基于本学区的定制化主题培训,由督学提供学区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表现分析,为教研员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地推动所在学区的教师教研、课堂教学改进以及课程体系建构提供依据。如小学数学、语文、英语教研联盟,在全市“教研联盟”展示活动中受到同行赞誉。初中英语学科的“集智教研”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成效显著。

(五)建立了指向区域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机制[3]

1.建立课堂观察评价量表,运用数据循证规范课堂教学

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切入点。教研员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引领11届区“创优杯”赛课,持续完善好课标准。为让课堂观察点更为聚焦,根据各学科特点、观察对象,设计包含观察维度、观察点的《课堂观察双主体行为评价量表———课堂观察微量表》。通过对“双主体行为”的观察、评价和数据分析,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建立特色学校评价指标,通过项目引领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以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为突破点。从“特色学校创建”入手,采用《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优化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依据项目实施,增强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注重多方参与评价,聚焦发展性和增值度,提升学校发展自信。

3.建立区域“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以一个区域好教育的标准为着力点。在全区实施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改革,一是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领导与治理、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5个一级指标引领下的三级指标体系。二是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遴选专业性强、公信力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进行客观、公正、公开、专业的评价,重构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三是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实施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四是制定《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目标管理方案》,将评价结果运用与督导促进紧密结合,以教育评价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六)建立了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行为改进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1.实施校长职级制,打造专业化校长队伍

一是形成了科学设定校长专业等级的制度和职级管理办法。设定了四级9档的校长专业等级,打破了校长行政管理时一站到底的“铁饭碗”模式;二是建立了一套校长选聘制、任期制和交流制等用人机制。实行“逢岗必聘”;三是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等落实机制。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阶段性和综合考核验收,考评结果与校长的职级待遇挂钩。以《学校章程》为抓手助推校长提升治理能力,以校长发展共同体、专项培训等为依托搭建培训平台,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平。职级制改革实施后,全区110名正、副职校长竞聘上岗,履新率31.5%,平均年龄44.3岁,下降了3.6岁。

2.实施教师区管校聘,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一是形成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管理编制和人才资源的工作机制。打破了原来人事部门直接管理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方式,创新实行区教育局对教师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实施动态调整,有效破解了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阻碍。二是形成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竞聘范围覆盖到所有核定中小学教师岗位,竞聘对象覆盖到所有在编及局聘教师,畅通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优秀教师参与竞聘的渠道。三是总结出一套引导教师队伍有序流动的经验做法。通过政策导向、制度支持、机制激励,突破了教师队伍全区校际交流的瓶颈,实现了校内结构合理、校际配比均衡、区域整体优化。三年来,全区36所公办中小学3000余名教职工实现全员竞聘上岗,503名教师完成交流轮岗,其中112名教师交流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

3.实施“星耀新区”教师成长工程,推动教师梯次发展

一是三级联动构建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学校、学区、全区三级教师培养体系,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多元培训和专项培训,启动《哈尔滨新区“星教师”培养计划》《第二批教育英才专业素养培训》等系列化精准培训,首批“英才”培训参培370人,第二批参培486人。二是分级分类构建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培训课程包含14个核心能力项,40个研修主题,73个课程专题,实现分级培训,分类选修,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系统化建立培养保障机制。通过学校、学区推荐、全区遴选等方式选定培训对象,建立遴选评定与管理、培训与协同发展、培养与名师工作室建设联动等一系列保障机制。四是系列化拓展教师成长路径。建立跟岗实践基地9个,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课程设计以及精准施训,有力地提升了教师课程研发和课堂教学改进能力。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优质公开教学遴选、骨干教师遴选中新区教师入选率高,市中小学“十百千”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遴选全区总通过率98.3%,位居全市第二。

四、效果与反思

(一)成果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近年来,新增“龙江四大精神”等10个时代性德育主题活动,全区年均开展活动230余次,品德指标提升13.9%。中考优秀率提高22.9%,及格率提高18.7%;高考本科进线率提高12.3%。学生各级各类比赛参与率从不足5%到超过80%,获得国际、国内市级以上竞赛奖项:体育类1478个,艺术类386个,科技类380个。学生体验审美熏陶指标提升20.8%,劳动与综合素养指标提升16.7%。

2.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高

近年来,新区教师年培训总量增加35%,教师跻身于国家、省级教学赛事前列,获评国家级示范案例、课例73个,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主持人增加40%以上,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增加35%以上,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18篇,论著68册。5节课入选省首届“奋进杯”教学精品大赛一等奖(占全市8.6%,居全市前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大赛中,全区32所学校的132位教师获奖,其中39人获特等奖,49人获一等奖,占比全市第一。

3.学校办学品质大幅提升

近年来,新区督导评估指标达成度由75.3%升至86.1%,校际差值百分比由22.3%降至7.4%,整体呈现出优质均衡态势。全区遴选产生新品牌学校4所,新品牌培育学校7所,优质学校继续领跑保持高位提升,薄弱学校奋起直追促进底部抬高,学校办学品质大幅提升(见图4)。

4.区域改革成果辐射推广

新区近20项改革创新成果得到推广,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全省唯一的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改革被列为省级重点改革项目。《半月谈》《人民教育》等刊发新区改革成果。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网等20余家媒体百余次报道。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教育局等12个区域、百余所学校学习借鉴。

(二)反思

1.“课程、教学、研培、评价”一体化教学质量提升体系需不断完善与拓展

从改革中体验到一体化改革的系统性、有效性,对区域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有很大启发意义。下一步,新区还要将其他管理改革、制度改革等纳入到一体化中来,拓展一体化内容,带动更大范围体系化改革。

2.改革持续发挥效能仍需更多配套措施和办法

新区各项改革创新举措,激发了教育活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用好、用足創新机制,还需要配套更多的措施和方法,确保改革持续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杨季冬,王后雄.论“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及其教学实现[J].教育科学研究,2022(11).

[2],何文菲.落实“双减”要力促教学评一致[J].人民教育,2022(6).

[3],陈玉秋.研训一体:基于县域全员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8).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全区新区教学质量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