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广益达德”课程育人实践研究
2023-09-20周玉辉董超边洪波马驰袁丽红赵化瑞
周玉辉 董超 边洪波 马驰 袁丽红 赵化瑞
摘要:“普通高中‘廣益达德课程育人实践研究”是历经2007—2020年开展的依托课程建设探索全面育人策略的实践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学校课程建设中的目标定位、结构优化、方式创新、渠道拓展“四维度”的实践探索,明晰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学校育人目标、学科育人价值、教师育人能力、协同育人机制有机融合的有效策略,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普通高中;广益达德;课程育人;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1]。只有以人为本、实施“五育”融合、落实核心素养,才能培养出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统一的人才,才能彰显课程应有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2]。基于以上认识,本成果主要针对以下四方面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是针对当前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学校育人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积淀的“融合点”,精准定位课程目标,明晰课程建构原则,整体建构课程体系,推进“五育”融合。
二是针对课程体系建设中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两层皮”的问题,探索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融合点”,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三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问题,探索以课程体系为支架的“教书”与“育人”的“融合点”,引导教师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体化”实践,提升育人能力和成效。
四是针对学生成长中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意识薄弱的问题,探索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过程中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育人“融合点”,形成育人合力,改善育人生态,完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该研究自2007年启动以来,以课程育人为主线,遵循挖掘问题、立项研究、应用检验、优化完善的思路有序推进,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构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14年9月)
本阶段聚焦以课程育人为指向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路径与方法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理论和现状分析,从课程育人的目标定位、结构优化、方式创新和渠道拓展四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是目标统领,综合研判。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办学传统、育人特色、取得成就、发展定位及现实困境等进行综合研判,确立学校课程体系的总体育人目标,立项省级重点规划课题“高中人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二是问题导向,有序推进。按照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与改进、课程管理与保障及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制定实施方案,科学有序推进。
三是行动跟进,研训相济。采用专家讲座、主题论坛、学科教研、联合研修等方式,转变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优化国家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统整学科课程的意识和水平。
(二)融合创新阶段(2014年9月-2019年9月)
本阶段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基于学校办学传统的课程体系融入时代发展需求,以“五育并举”为统领,深挖课程体系内涵,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实施策略,整体建构“广益达德”课程体系。
一是细化统筹,深化建构。基于学校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红色基因传统和人文特色突出的发展基础,深入研究和探索课程门类,构建了“一核、三类、八域、十四路径”的“广益达德”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实施。
二是整合课程,创新课堂。一方面深化对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的实践研究;另一方面聚焦国家课程侧重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研究,校本课程侧重于素养目标引领下的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创设的实践研究。
三是靶向施研,知行并用。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立项24个课题进行靶向研究。如针对如何构建生本课堂与创新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分别立项,做课题研究,还在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三)优化应用阶段(2019年9月—2022年10月)
本阶段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为契机,以《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指引,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统领,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以课程实施为研究主线,进一步开展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抓住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主阵地,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主渠道,转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成效。借助各种平台推广应用的同时优化完善。
一是内化落实,优化完善。本阶段主要聚焦新教材背景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教学评一体化、学科融合课程开发、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多方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内容,以课题为牵动,以学科为单位,深研细磨,精心打造高品质成果。如基于对学科融合课程的认识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融合的视界———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文跨学科知识导读》出版发行,供高中生用于跨学科学习。
二是整合资源,深化落实。本阶段进一步探索整合各类资源、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载体、开展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如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开设学科的大学先修课程;利用国际友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开设以德语、日语等为语言背景的国际视野课程;利用气象台、科技馆、农业基地、湿地公园等社会资源,开展各类研学活动。
三是应用推广,专业引领。相关成果在省内外交流10余次,学校多次到“三省三校合作体”联盟单位沈阳市第二中学和长春市实验中学进行相关培训,帮助两所学校梳理、规划、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育人方略。立足省内区域,在“双新”发展共同体和校长发展共同体共计16所学校中进行应用和推广,帮助各校明晰课程体系内涵,切实落地“五育”融合教育。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立足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学校课程育人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校本化课程体系建构及实施为依托,积极探索以目标、内容、方式及渠道为核心要素的课程育人实践路径及策略,形成可操作性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方向引领和实践范例(见图1)。
(一)秉承办学传统,以课程建构为主体定位育人目标
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基础,以学校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发展传统与办学特色为核心,进行课程育人目标的特色化重建。
1.明晰课程建构内涵
本研究的核心成果是创建了“广益达德”课程体系(见图2)。“广益”取自学校的曾用名“广益学校”,“达德”源自1927年校训“智、仁、勇”。“广益达德”课程体系基于学校办学传统,结合新时代社会变革与发展需求,将培养“智、仁、勇”兼修、“五育”兼备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以“智”立事,以“仁”利人,以“勇”济世,与学校“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贡)献人群”的办学理念相契合。
2.遵循课程建构原则
秉承学校“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把学生放在课程体系建构的中心,确定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校本化、特色化与多元化相结合,拓宽学生选择空间;二是坚持分层与分类、单项与综合相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三是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助力学生终身发展;四是彰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可持续育人价值;五是实现师生共育,为学校提供长效育人动力。
3.整体建构课程体系
學校基于“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及发展需求,深挖“广益达德”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内涵,构建了“一核、三类、八域、十四路径”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一核”指向育人目标,即做“智、仁、勇”兼修的达德之人;“三类”指向育人群体,即开展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行知课程;“八域”指向育人内容,包括科学探究、人文历史、文学语言、政治经济、艺术审美、社会实践、生活体验、运动健康八大领域课程;“十四路径”指向育人路径,规划出高考类、强基类、国防类、国际生类、留学生类等14条发展路径。
(二)整合课程内容,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丰富育人载体
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日益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现实需求,进行课程育人内容的结构性整合,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与延伸,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1.合理规划课程结构
“五育”融合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优化既要体现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又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广益达德”课程体系“三类”课程中的“基础类”课程,就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学科课程,“行知类”“拓展类”课程,是指实现学生多元发展、个性成长的校本化课程[3]。同时,学校还借助已有的管理经验,整合开发资源,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活动高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了课程逻辑。
2.多元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育人指向下的课程内容统整,既要注重国家课程的育人引领,又要突出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课程内容整合通常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以学科独特价值为引领的内容整合,主要体现为国家课程的主题式单元教学形式下的学科内容统整;二是以“跨界思维”为引领的多学科课程内容整合,主要体现为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或跨学科主题式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等;三是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引领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3.丰富“五育”课程载体
一是借助龙江冰雪特色,开设艺体融合课程。利用北方冰雪气候资源,创立“冰雪艺术文化节”;结合冰雪课程开展冰上竞技、趣味健体活动;跨学科开展书法、征文比赛;开设绘画、摄影、短视频等视觉艺术作品及冰雕雪塑作品展示等活动课程。
二是依托百年校史文化,开设思政实践课程。传承学校红色百年基因,设置广益思政书苑,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依托与省内高校合作建设的大中思政课一体化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依托共育课程,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进阶。
三是挖掘文化育人要素,开设校本节日课程。梳理传统文化节日,整合并开设14门节日课程,设立“戏剧节”“艺术节”“科技节”“学科节”“公益节”“体育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劳动素养和体能素养。
四是搭建多元智慧平台,开设体验式生涯课程。通过开设“知行思智”体验式生涯课程(见图3),将课内“书写、叙说,反思、总结”的叙事体验与课外的“职业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将学业目标和生涯发展有机融合,在升华自我中追求人生价值实现。
(三)推进教学评一体,以学生发展为指向创新育人方式
优化课程实施策略,完善课程评价标准,进行课程育人的一体化推进。
1.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一是以课堂为阵地,有效实施基础课程。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借助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和阶梯式教学,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在递进式学习体验中获得自信与能力,如基于“合作学习”中的“拼版模式”和“建构主义”中的“自我建构”理念,探索出“拼切式”合作学习方式(见图4)。
二是以课外为延伸,围绕拓展类、行知类课程,挖掘学科与生活、社会的内在联系,探索专题性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图画中国”研究性学习,开展跨国域、省域的主题研学体验活动,开展“如何预防冰雨对树木损害”的项目化学习等。
2.探索教学评一体化
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三者缺乏目标一致性的问题,探索通过设计评价载体,借助学情分析,调整教与学方式,进而提高育人质量,如基于“以学促教”的认识进行逆向设计,以校本学案《精讲巧练》为评价载体,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教师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进行分析,重新设计和实施适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四)凝聚教育合力,以家校社协同为保障拓宽育人渠道
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链条脱节、缺乏良性互动的现状,进行课程育人渠道的保障性拓展,探索學校、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实现依托课程合力育人。
1.有效整合多方资源
学校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教师专业资源的基础上,将教师家属、毕业校友、学生家长等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学校利用广益讲堂定期开展某一领域的学术报告、大学先修课程、职业生涯探索课程和实践类劳技课程等,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校课程的育人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成长内动力。
2.创建高效“共育”课堂
针对当前部分学生家长的育人能力现状,坚持开设家长学生系列共育课堂,如“我们眼中的高中”“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课程。系列共育课堂的开设,提升了家长的育儿智慧,有效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
3.巧借所在地教育资源
一是将学校厚重的百年校史作为思政素材,开设高中第一课,编写出版《百年史话》学生读本;二是借助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地带的资源优势开发课程,如开设三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一园(兆麟公园)主题研究课程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效果与反思
(一)研究成效
该成果是学校带领教师团队历时13年实践研究的智慧结晶,在普通高中课程育人方面,团队先后进行了49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出版专著3本、校本教材4套,发表论文200余篇,打磨近千个优秀课例,开发百余门校本课程、60余门社团课程。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
在学生成长方面,以课程为载体,以育人为指向,带来课堂的根本变革。基于单元教学理念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统整,将零散的学习片段整合成完整的学习事件;多样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得到尊重与发展;学习情境的创设、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实践等,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以课程为引领,以教研为支撑,助力教师的专业提升,打造卓越的名师团队。以特色研修为支撑点,引领教师更新理念,转变教育行为;以教学竞赛为激发点,鼓励教师深研教学,创新学习方式;以同伴互助为赋能点,助力教师树立合作意识,提高育人实效。目前,教师发展均呈向上态势。部分教师成为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的主持人,成长为省市级各类骨干教师。
在学校发展方面,以课程为依托,以质量为根本,拓宽学校的育人路径,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学实践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全国特色文化学校等。
在社会影响方面,不断扩大研究的辐射范围,带动区域育人变革。该成果在带动全市乃至全省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起到了方向引领的作用,在黑龙江省内及省外兄弟学校进行分享交流十余次。相关成果于2018年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进行现场展示;202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召开的“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优秀案例研讨会”上受邀进行交流;2021年成果“‘广益达德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作为省内唯一一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经验成果,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编写的“全国双新建设优秀成果交流集”,在全国进行交流;2022年6月,成果主持人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中学骨干校长培训”中围绕成果内容进行交流分享。
(二)研究反思
众所周知,课程育人在学校育人路径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成果“普通高中‘广益达德课程育人实践研究”在依托课程建设实现课程育人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创新,但是还有很多领域需要不断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是继续深研课程体系中如何兼顾课程之间的平衡和适配,继续提高课程的内容关联性和结构合理性。
二是继续深研如何将课程的内隐价值在外显表达中加以有效显现,进一步强化课程的显性育人功能。
三是进一步理清课程内在逻辑,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评价标准,提升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9)[2022—10—05]. http://www.moe.gov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2] 覃秉金.以党的文化优势引领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3] 王艳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11).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