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府戏曲文化初探
2023-09-20朱子泠
朱子泠
【摘 要】安庆府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今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段。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人文特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诸如民间歌舞、百戏等。自明代阮氏家班再到清代徽班,昆曲与安庆俗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徽剧。清末安庆地方小戏盛行,在这时期兴起的黄梅戏也成为安庆独特的戏曲文化。
【关键词】安庆府 阮氏家班 徽剧 黄梅戏
安庆府今简称宜,位于今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安庆府在春秋时为皖国,亦为舒、桐两国地。东晋始以庐江分置晋熙郡。唐初为东安州,武德四年改舒州,属淮南道。宋仍曰舒州,属淮南西路。元至元十四年置安庆路。明洪武初改宁江府,六年复为安庆府。清因之隶江南布政使司。康熙六年,隶江南安徽布政使司。清朝时期,安庆府是安徽所在地,辖六县,分别是首县怀宁县、桐城县、潜山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与过去相比,如今从太湖、潜山、霍山、舒城等地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岳西县,归属安庆市管辖。而桐城则分出了枞阳县,后来划给铜陵。
一、安庆府的人文环境与早期戏曲萌生
(一)安庆府的历史与人文
安庆是一座历史古城,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安徽历史文化的主体之一。其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安庆整个辖区内拥有诸多文化历史古迹。比如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文明遗迹潜山县彭岭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薛家岗和张四墩遗址等。另外安庆文化呈现出特有的青莲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形态,风格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化而言,其较为独特。由此可见,安庆文化是长江流域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碰撞,对安庆文化的形成也有极大影响,因此产生了古皖文化。在秦汉两晋时期,中原文化逐步向南拓展,于是安庆成为长江流域文化融合地区。如今的安庆文化融合了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形成了既丰富又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安庆文化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戏曲、书画、思想、民俗等。不论是学术、思想,还是科技方面,都有较大成就。在发展过程中,安庆文化烙上了极深的地域印记。其核心区域为安庆的“府属六邑”,文化影响深远,覆盖了包括池州、铜陵、庐江、舒城、黄梅和彭泽等地。明清之后,安庆文化与安徽其他地区文化互动较多,有所融合,但自成一统,共同形成了安徽文化。
(二)前明时皖南戏曲发展简梳
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群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戏曲艺术中蕴含着我国远古时期的歌舞元素,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最终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一直以来,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不同的社会民俗和审美,因此戲曲也受到了不同民族语言和音乐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多彩的舞台面貌。
安庆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不同文化生态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各有特色。安庆山清水秀,钟灵毓秀,被誉为“七仙女的故乡”,皖江流域人文水土哺育生长的绚丽文化,使安庆民间歌舞、百戏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期的剧种及音乐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演变过程。潜山薛家岗遗址就发现了先秦六乐之一的《夏窬》,由此证明在安庆地区早就存在原始的戏曲艺术形态。相传在夏代,大禹治水之时,位于淮河中游的涂山国(今怀远县境内)与涂山氏女结合。待禹“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在《吕氏春秋·音初篇》中有记载,涂山氏所唱之歌,“实始作南音”。后“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时,禹“命皋陶作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吕氏春秋·音初篇》)中记载。周代,皋陶的子孙偃姓大夫被封为皖伯,封地皖国,在今安庆地区被称为“戏曲之乡”的潜山、怀宁一带。战国时期,安徽分属吴、楚,后楚辖全境。安庆在当时为楚国境地,楚人有信鬼好祀,歌舞乐神的习俗,产生了以歌舞乐神娱人为业的巫觋。安庆地区的“道士”在驱邪祈福的仪式中也有乐神娱人的歌舞。如“道士”在“送瘟船”时,扮成艄公艄婆,在纸扎的花船四周载歌载舞,说笑逗乐。汉代百戏盛行,有的统军将领曾将乐工歌妓带来安徽。《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中记载东汉兴平二年,孙策在皖城(今潜山)收拾其残部,“得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汉末,潜山、怀宁一带产生了一首长篇叙事诗歌《孔雀东南飞》,经民间长期流传,记载于南北朝时期的《玉台新咏》,后来被改编为戏曲进行演奏。因此可以获知,早在三国时期,安庆地区就已经“百戏盛行”。安庆戏曲盛行于明清时期,这一阶段安庆出现了众多戏曲名伶,有“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之说。明朝后期,阮自华回安庆创办了阮家班,主要演奏昆曲。清初阮大铖重振阮家班,发展势头良好,被誉为昆曲皖上派,其为安庆戏曲发展构建了良好基础。
二、明代昆腔和安庆阮氏家班
(一)明代昆腔崛起和流布
经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享乐之风日益盛行。当时文人阶层盛行蓄养名伶之风,这也成为该阶层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昆曲发展迅速。
元末明初时,昆山一带开始形成一个南曲声腔的流派。明朝时期,昆山腔和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进行角逐并胜出,之后一直占据明代中后期戏曲舞台核心位置。宋、元以来,徽州商人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明代成为商业资本的重要力量。明代皖南地区经济比较活跃,统治者积极倡导戏曲。明代初期,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就开始盛行明初南戏。昆山腔在这时传入皖南地区,以徽州和安庆为据。昆山腔流入徽州,伴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徽籍富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组建家戏班,并对民间戏班予以大力支持,不断拓展自身的影响力。在苏州、松江等地的徽籍商人开始组建家班和出资赞助民间戏班,使昆山腔快速发展。较为典型的就是苏州地区的“吴徽州班”。在冯梦桢《快雪堂日记》中记载:“吴徽州班演《义侠记》,旦张三者,新自粤中回,绝技也。”之后又写道:“吴伎以徽州班为上,班中又以旦张三为上,今日易他班,便觉损色。”徽商一直以来都极重乡情,因此归乡时也会将自身组建的家班带回家乡,或者在家乡组建家班,而且从当地招聘演员加以培养。
万历年间,昆山腔流入安庆,这与阮氏家族对戏曲的热爱是分不开的。阮氏一直以来都是名门望族,史上有诸多名人,比如位列“竹林七贤”的阮籍、阮咸等。阮氏亦是仕宦之家,阮大铖的曾祖阮鹗曾任福建巡抚,也是知名的抗倭将军,其育有三子,分别为自仑、自恒、自华。自仑也育有三子,分别为以鼎、以巽、以孚,而阮大铖生父为以巽。明二十六年,阮自华和阮以鼎同中进士。万历三十三年,阮自华辞官回乡,在安庆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此自娱。阮自华和其侄阮氏家班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个戏曲家班,培养了不少安庆本地的戏曲人才。阮自华回乡后住在天台里阮家大院。该院落原本为万历刑部给事中刘尚志的家宅,其子考中状元后,刘尚志回乡重建状元府,于是将老宅卖给阮自华。阮自华对老宅进行全面改造,使其能够进行家班演出。于是,皖江戏曲之源“阮家戏班”正式有了演出场地。阮氏一族祖籍枞阳,后因阮自华和阮以鼎同中进士,于是举家搬至怀宁。当时的怀宁县为府县共治。此时的阮大铖年仅十二左右,阮自华比阮大铖嗣父阮以鼎年龄只差八岁,尽管从辈分上两者为祖孙,但实际上相当于叔侄关系。从阮自华的身上,阮大铖接受了极为丰富的戏曲教育,阮自华的个性及对戏曲的热爱影响了他。
(二)阮氏家班与昆曲发展
阮大铖(1586—1646年),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是明朝晚期诗歌、戏曲作家的重要代表,他在文学与戏曲的造诣颇高。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时任吏科都给事中,投靠魏阉忠贤。崇祯元年起为光禄卿。魏党败,阮氏名列逆案,罢斥为民。后迁居南京,终崇祯一朝。虽然阮大铖“人不如其文”,但是历史上这种文学现象非常多,随着时代变化和发展,针对阮大铖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较为具体且复杂的形象。阮大铖擅长作词曲,所作传奇戏曲有《燕子笺》《春灯迷》《井中盟》《老门生》《桃花笑》《牟尼合》《双金榜》《忠孝环》《赐恩环》《翠鹏图》《狮子赚》十一种。存《春灯谜》写成于崇祯六年,《牟尼合》《双金榜》《燕子笺》《春灯谜》合称《石巢传奇四种》。清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记载“每夕与狎客饮,以三鼓为节,客倦罢去、阮挑灯做传奇,达旦不寝为常。《燕子笺》《双金榜》《狮子赚》传奇皆成于此”。
因阮大铖依附阉党,于是在崇祯即位之后被削职为民,到南京居住。到南京之后,阮大铖谋求官职,组建戏曲家班。他创作了很多剧本,且流传甚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燕子笺》,这部戏几乎每一家戏班都会上演。针对阮氏家班的具体发展情况,明末文人张岱的文章《阮圆海戏》中进行了详细记载:“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鲁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斗笋、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至于《十错认》之龍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扎装束,无不尽情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张岱是明朝知名鉴赏家,尽管他和阮大铖并不是私交好友。不过在他的文章中对于阮氏家班给予了客观评价。根据他的描述,可以看出阮氏家班在全盛时期的风采。之所以称阮大铖为戏曲大家,主要是因为他是全方位的戏曲全才。他不仅能创作,还可以表演,而且其演唱已经达到专业水平。从“主人细细与之讲明”中可以获知,阮大铖就是阮家班的艺术指导。
在当时秦淮河一带有很多知名家班,从演出水平来看,阮氏家班的水平最高。清冒襄的《同人集》中这样说道:“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所歌词皆出其主人。”家班水平的高低和演员能力有很大关系。阮氏家班人才辈出,比如:知名说书人柳敬亭和被誉为南曲第一人的苏昆生等都来自阮氏家班。
在阮自华创办家班时,为安庆地区培养了很多戏曲人才,这部分人才也有一些是阮大铖创办的南京家班成员。他们大多数来自怀宁石牌、三桥和洪镇地区。这一点从“怀邑优人好幸运,唱戏唱到紫荆城”中可以获知,这段时间也是阮大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戏剧安庆历史上的第一次表演巅峰。清军入关,阮大铖降清之后在仙霞岭猝死,随后阮氏家班解散。很多优秀的戏曲演员投奔其他家班,大多数怀宁籍演员回到家乡,因此这些优秀的戏曲技术也在安庆发展起来,这为皖江地区的戏曲发展奠定基础。现在世太史第的前身阮家大院就是皖江戏曲的发源地。随着戏曲发展,安庆地区戏曲人才辈出,比如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等,而皖江戏曲奠基人就是阮自华和阮大铖,他们为安庆地区戏曲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清初徽班崛起和安庆府徽调发展
(一)清初徽调的产生和流布
明末清初时期,以石牌为中心形成了将昆曲、青阳腔和安庆俗曲融为一体的戏曲班社。在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独立剧种,称之为徽剧。乾隆五十五年,安庆人高朗亭率安庆班底“三庆班”晋京祝寿献艺。乾隆末年,三庆、四庆、五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这推动了中国京剧的形成。安庆四大徽班进京在戏曲剧坛火了一百多年,其取代了昆曲,兼并了汉剧和秦腔。之后潜山籍艺人程长庚主持三庆班,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如此,所以程长庚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在安庆地区形成了徽调之后,因为徽班演唱风格多变,且演员班子稳定、精干,所以他们走南闯北传播徽调。从相关记载中可以获知,徽调影响了四十多个剧种,包括:粤剧、桂剧、闽剧、湘剧、河南梨簧戏等。而且如今的京剧也是由徽剧引申而来,所以徽调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徽班”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徽人创办的戏班。一般指清代以来源出于安庆府属各县尤其石牌一带的民间职业戏班,这些戏班不断发展,奔赴于各地演出,徽班名扬天下,那时有“无徽不成镇,无石不成班”的说法。关于徽班最早记载,万历年间浙江文人冯梦桢的《快雪堂集》所记的吴徽州班是最早诸见史料的记载。“吴伎以吴徽州班为上,班中又以旦张三为上,今日易他班,便觉损色。”徽班有四百年的历史,在四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它有着辉煌的艺术造诣与贡献,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练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声腔——皮黄,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反映了中国戏曲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
包世臣《都剧赋》云:“徽班映丽,始自石牌。”石牌是出人才的地方,从明末阮大铖起,至程长庚时代,都有科班延续。徽班最早起源于安庆怀宁县。安庆怀宁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之称。
怀宁老县城石牌镇是京剧的前身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徽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那个以河运为主要运力的时代,石牌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皖西南通往全国各地的水陆交通要地,同时也形成了发达的商贸要地。经济发达,文化也会更加繁荣。在贸易交流之余,多数商人都将看戏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因此戏曲在石牌地区发展非常快,这为之后的徽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根据史料记载,石牌人普遍热爱唱歌跳舞,在汉代,百戏就在石牌盛行;明末清初,石牌人又将江西弋阳腔、苏州昆山腔、陕西秦腔、池州青阳腔共同融合起来,并将其与当地“耕歌戏”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新腔“石牌高腔”。石牌地区最多的时候戏曲就有八百多出,戏园三处。一旦有重要节日,石牌人就会邀班结社登台演唱,并逐步形成石牌地区民俗传统。石牌地区民间戏曲的繁荣为后来徽班形成打造雏形。
(二)安庆府徽班班社和艺人
安徽省安庆市石牌镇是位于皖河长江口安庆府怀宁县的一个小镇。虽然这里不大,但在中国戏曲史上却占有着重要地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石牌是一个戏曲之乡,从这里成长的徽班孕育出了闻名世界的京剧剧种;而传入这里的“黄梅调”发展成为黄梅戏,后来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戏曲家阮大铖蓄养的昆曲家班成为“皖上派”。以石牌一带为中心,催生了不少优秀的戏曲演员,有程长庚、郝天秀、高朗亭、杨月楼父子、叶春善一门等众多戏曲家。
徽班源自石牌,其中有许多安庆籍艺人,这些人对徽班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创新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三庆班为例,据许多史料记载,其首任班主是由高朗亭担任的。成书于乾隆六十年的《消寒新咏》载:“高月官,安庆人,或云三庆部掌班者。”成书于嘉庆八年的《日下看花记》也记载:“月官,姓高,字朗亭,三十岁,安庆人,本籍宝应。现在三庆部掌班。”在高朗亭长达三十年的任期内,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把安庆的花部与京、秦二腔组建演出实体,并取名为三庆班,将当时比较出名的艺人聚集到一个班子里,从此拉开了徽班帷幕。带领班子也需要一定的经验和高超的领导才能,高朗亭坚持演出数十年,带领的徽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高朗亭的繼任陈金彩继承了高氏的优良传统,使得三庆班保持着兴盛的局面。
京剧鼻祖程长庚是安庆府潜山程家井人。道光与咸丰交际年间,程长庚继承发展三庆班,并将徽班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局面。据说,咸丰帝爱好戏曲,常召春台、三庆、四喜在圆明园演唱。为了适应当时的审美风格需要,程长庚对徽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他从唱腔上进行创新,集徽调、汉调、昆腔等多种声腔于一体,在传统演出的格局基础上,形成徽班特色的声腔剧种。通过这次改革,更加丰富了老生的声腔,并逐步完善了行当声腔,促进了板腔音乐发展,并为流派唱腔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原来徽班是以唱折子戏为主,通过这次音乐结构形式变化,促使上演剧目丰富多彩。上演的剧目内容也大都反映了历史人物与家国情怀风貌。三庆班最后一个班主是安庆籍人士杨月楼。开始杨月楼是在春台班,而后去三庆班学习。在三庆班受到程长庚的倚重和赏识,成为一代名伶,开“武戏文唱”之先河,被奉为“武生宗师”。其子杨小楼在继承其衣钵的基础上,兼收各家之长,开创了杨派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看出,安庆籍徽班艺人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清代安庆小戏的繁荣
安庆地区戏曲底蕴深厚,戏曲种类较多。除了徽剧以外,还有很多小戏,比如:黄梅戏、岳西高腔、太湖曲子戏等。
明代中叶,安庆地区主要流行的是青阳腔,其扎根于岳西、五河等地区。光绪年间,经过王达等人的努力,聘请了京师的倪姓艺人教导和传授各项演唱技巧,并以青阳腔为基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岳西高腔。之后又组建了五河高腔班社,使青阳腔在安庆地区继续传播。高腔在岳西的发展有两个阶段,据抑坂乡老艺人柳胜平说,清嘉庆中叶,他的祖先柳荣获、柳荣旌兄弟七人已经形成小规模的习唱高腔。《岳西县志》记载:“高腔唱者,多属文人学士。”王曰修等人家富百万,社会地位高,他的子孙又往来于石牌、安庆等地求学、任职、行医、经商,不断将高腔剧本、演唱技法等带到家乡交流,每逢上元节灯会或者婚宴、寿诞等喜庆节日演唱《赐福》《庆寿》《金榜》《团圆》等喜庆戏,这是高腔在岳西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光绪六年,始有组班演唱者。据王家声、王英胜等人说,此时有倪姓高腔艺人,曾搭班于京师,因太平军兴起而散班,他们便浪迹江湖,遂改贩绸缎布匹于安庆、石牌,继转至五河地方,长期授艺。他对生、旦、净、丑的表演,以及文、武、唱、念的技艺无不精通,授徒有王友贤、王德冈等一批后生;授戏有《拷桃》《赠剑》《逼嫁》《追舟》等二百余出,组成五河高腔班。支持组建高腔班的是当地的文人或者是文人的弟子,他们用自己的文学知识校订整理了一批高腔剧本,同时又与叶题名、王昌行等人合作撰写了《反清朝》《飞虎山》《水满迎江》等剧本,又改编了《张四姐闹东京》《五关斩将》《黄鹤楼》等二十多个剧目。先后影响了附近各县,如:潜山、太湖、舒城等,边演出边传艺,组织高腔班数十处,有的登台演出,有的围鼓清唱,一时蔚然成风。
明万历初,目连戏已经盛行于徽州、池州、安庆一带,其各地班社以高腔形式专门演出《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因此称为目连班。其演出本是以民间流传抄本为据。至崇祯年间,皖南目连戏艺人盛行于外省各地。同时由于皖南地方目连戏受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影响,逐渐形成徽州、南陵、安庆等几处活动据点。
清初在安庆府兴起的黄梅戏也日益繁荣。黄梅戏又称“黄梅调”,也称“采茶戏”“花鼓戏”“茶篮戏”或“二高腔”。黄梅调是以采茶调和花鼓戏为基础发展而成。在清朝咸丰年间,作为皖河流域中心的安庆将周边地区的各种曲调融合起来,包括花鼓戏、采茶调、桐城歌,以及徽剧等。这些曲调融合起来发生质变,于是产生出一个全新的剧种——黄梅戏。自清末起,历届统治者将黄梅调称为“花鼓淫戏”,明令禁止演出。安庆、怀宁艺人为争得其演出地位,曾以“皖剧”“徽剧”称之。在流传中受方言影响,各县声腔略有差别,有太湖县的“弥腔”、望江县的“龙腔”“江南路子”之分;安庆、怀宁一带用安庆官话演唱,并吸取徽调、京戏之长,声腔变革次数较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响也较为广泛,孕育了“怀腔”“府腔”,为后来黄梅戏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庆地区拥有悠久的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史,创造出了众多独特且深受欢迎的戏曲艺术形式,是徽剧、黄梅戏和京剧的发源地。正是诸多徽剧艺人进京献艺,一路博采众长,融汇南腔北调才成就了国粹京剧的辉煌。黄梅戏扎根民间,融入群众,极具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新时代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新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意义,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创造,如此才能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与当代文明相互映衬,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洪编著.皖江文化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3]李泰山主编.徽剧艺术[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4][明]冯梦祯撰,丁小明校.快雪堂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5][清]王士滇撰.池北偶谈 卷十一“阮怀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胡金望.阮大铖戏剧艺术论[J].戏曲研究,2000(01):177-194.
[7]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8]王长安.安徽戏剧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