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2023-09-20陈龙国

艺术评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科学技术书法

陈龙国

【摘   要】书法以文字书写为基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能够带给观众特有的审美体验。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变,书法赖以生存的传统环境逐渐消失,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这给中国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书法艺术势必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此才能进一步彰显自身魅力,并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分析其主要艺术特征,并对中国书法传承与发展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书法  文字书写  传统语境  科学技术  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各种艺术承载着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并以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书法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它可以彰显文字的形体和排列之美,我国许多的巨匠、文豪认为书法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都醉心于书法。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他的行书独成一体;其大部分行书作品在文字排列上都十分工整,带给人一种平实、朴素的感觉,内里却透露出一股浩瀚、苍茫的意蕴。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书法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形成了富有系统性、条理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成为促进人文艺术全面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但当前视觉艺术在创作上更加追求冲击效果,这给中国书法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书法艺术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在特殊时代环境下的发展策略,既有利于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又能拓展书法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中国书法发展概述

书法是以笔为具,以文字为书写对象,以表现文字笔法、结构、排列、章法等为形式,并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一种造型艺术。所以书法与文字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书法的发展、特点的形成都与文字的演变有关。中国的文字出现较早,西汉史学家刘安著有《淮南子·本经训》一书,书中提到:五帝时期(约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仓颉”担任黄帝的左史官,他一方面搜集、整理先民遗留下的各种象形符号,另一方面观察星环布局、山河形貌、龟背纹理等自然形态,最终创造出象形文字。而自“轩辕造符教”以后,文字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更具备了表达、交流、抒情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文字书写的视觉表现形式也初见雏形,衍生出书法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它是文字的一种早期形式。甲骨文在构形方式、书写形式、使用功能方面均已成熟,其实甲骨文书写还不能称为书法,其更多的只是作为人们所掌握的一种书写技巧和方法,但是确实甲骨文在书写上已经包含了较多书法要素。比如在如何用笔、结体和章法上均作出明确规定,并沿袭成为固定的规则,所以该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正处于孕育之中。两周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是金文,金文在书写上已十分规范,对文字笔画、字体宽粗、排列布局等都有一些细致要求。考古结果显示,两周时期遗留下的铭文《散氏盘》,它上面镌刻的文字线条圆浑、字体雍容、排列细密相间,显得十分整齐,所以其不仅成为书法内容的载体,而且能带给观众美的视觉感受,可以称得上是书法艺术。而秦朝制定“书同文”政策后,文字被统一为小篆,这也使得文字的象形功能被削弱,变得更加符号化。此举制定了我国文字在书写方面标准化的规则,也促使文人追求书写上的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法谨密等,由此便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书法艺术。

至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变得十分开放,文人思想也由封闭保守转变为探寻个体的独立、解放。他们在文字书写上进行大规模的改进与创新,行书、草书等继隶书之后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些书写体要么灵动自由、豪放随意,要么细致严谨、排列工整,书法创作呈现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将中国书法艺术推上了全新的历史高度。隋唐宋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深,书法艺术在设计、装饰、表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时期最具典范意义的事件就是楷书盛行,楷体字横平竖直,形体端正,字体更趋简化。而楷书在承继汉隶法度、规矩的基础上,追求书写的形体美、视觉美,所以极受文人喜爱。这一时期的书法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如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等,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整个书法艺术也可谓发展到历史巅峰。

自元明清起,受文化变迁、社会观念变革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在发展上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但明清时期全球性交流开始增多,西方一些艺术作品流入中国,其创作理念也开始融入中国书法艺术之中。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不再受种种严苛条件的限制,只需要符合书写的规律与审美要求即可,而书写技法上则显得更加灵活。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宽松的变化更加有利于书法的发展,它促使书法艺术由贵族、士大夫阶层流入民间,由此奠定了书法艺术的群众基础。

书法的近代发展受康有为“革新”主张的影响较大。康有为认为:书法创作的“旧”与“新”正体现了保守与变革之间的关系,所以“弃旧更新”正是书法艺术面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康有为的主张得到了许多文人的认可,他们纷纷运用新的艺术资源、新的技法进行大胆尝试,所以近代书法显得色彩斑斓,内容也各臻其极,又将书法艺术推上一座新的高峰。直至现代,由于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们逐渐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方面,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其对人群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在发展上也面临较大困境。

二、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一)以线条为基础

书法以文字为表现对象,而文字是由不同线条构成的,线条体现了墨迹的一种运动轨迹,是作者运笔时一种确切的方向性流动,而每一次挥毫又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书写出的线条也是独一无二的,并没有重复或者再次创作的可能,所以线条的书写质量对书法的审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书法家大多善于运用线条,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后,他们书写时可以做到筆锋始终与纸面保持垂直,而笔尖时刻都保持在线条中心部位运行状态,即形成了所谓的“中锋运笔”,如此一来,宣纸上墨迹向两边渗透的宽度相同,这样的线条就显得十分厚实、凝练,且富有立体感。例如唐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他对线条的运用可谓收放自如,其代表作《诗唐风》,线条粗处如高山坠下巨石,细处又宛若发丝,整个作品通过字体结构疏密变化、用笔的急促缓进来呈现字体的灵动感,完全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此,书法艺术中的线条有别于素描或绘画中的线条,它并非为某一种具象造型而存在,而是一种抽象的形态,是作者想象力融入笔锋后的产物,更是一种有生命的形体,这也决定了只有高质量的线条,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书法作品。

(二)以结体为支撑

书写文字时必须合理安排其粗细长短、几何造型,即是对文字进行合理结体,才能让其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结体又称间架或结字,是书法中处理字体布局、结构形式的一种技法,结体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字体的美观程度,作者运笔时需要着重留意文字的点画如何联结、不同笔画之间如何搭配。

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蔡邕著有《九势》一书,书中写道:“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意思就是组织文字结构时,字体的上半部分应覆盖住下半部分,而下托部分则应承载住上部,这样才能让文字不同部分的形状和势态互相呼应,不至于脱节孤立。蔡邕的主张说明了结体在书写中的重要性,又详细阐述了结体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结体时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根据字形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并通过不同的运笔方式塑造出不同形态的点画(肥瘦、方圆、藏露、曲直、刚柔),如此一来,写出的字自然会神情具备、活灵活现,也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也体现出书法家经岁月积淀后形成的独特风格。

(三)拥有独特的节奏

节奏是指韵律长短、快慢等表现出的一种变化,对书法而言,它是一种书写艺术创作活动,所以书法也拥有独特的节奏,且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用笔产生的节奏,包括提与按、快与慢、轻重、缓急,这是视觉上直观变化产生的节奏。第二种是章法变化产生的节奏,比如章法中的黑白、疏密;墨色的浓淡、干湿;结构的方圆、开合;主要通过各种合理布局手段,让各种元素互相呼应,带给观众抑扬顿挫的感觉。

一般而言,不同书体的作品拥有不同的节奏,有时同一作者创作的不同作品也能呈现出不同的节奏。比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与《频有哀祸帖》,虽然都以行书书写而成,但《快雪时晴帖》的点画或俯或仰,提按顿挫得当,骨力中藏,使得整个作品的节奏十分缓和,充分体现了两晋时期书法流利秀美的特色。而《频有哀祸帖》在书写上务从简易,其相间流行、笔画轻疾,展现出沉雄跳宕、劲健流纵的节奏。因此,节奏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书法家必须通过空间的起伏和线条的变化来展示节奏,如此才能带给观众独有的审美体验。

(四)以自然为笔法之师

中国书法讲究追求自然,历代书法家均会以自然的各种形态为笔法之师,这是因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群体、人与他人等种种关系。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本质上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映,所以研究书法时,也需要将它置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探讨其本身存在的特殊规律,才能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对立中寻求书法之道。

例如草圣张旭,他观公孙大娘挥舞剑器,从刚与柔、快与慢的影像中悟出阴阳交替、强弱对比、张弛有度等诸般变化道理,又将其融入书法之中,从而达到狂草书法的巅峰。又如米芾酷爱观石,他在江苏涟水为官时,常托人去石材之乡安徽灵璧搜集奇石,经长期仔细观察后,米芾总结出石具有“瘦、秀、皱、透”的审美特征,并进一步将其融入书法创作之中。欣赏米芾的一些作品,如《虹县诗卷》《学书帖》《吴江舟中诗卷》,隐约可以看到姿态万千的奇石势态。除此之外,古人还著书曰“万岁枯藤”“锥画沙”“屋漏痕”“蛇走龙游”等,这些笔法都是在观察自然中悟出的。因此,中国书法在笔法上师法自然,实际上是在寻求书法之源,探求书法之理,进而在书法与自然的相互印证中,实现“悟道”,以提升自我的内心修养。

(五)追求“写意”的境界

在书法艺术中,“写意”是与“写形”相对的一种表现手法,强调表现内在的精神内容,从而让实在的“象”具备抽象的内涵。纵观中国书法的发展史,自从它诞生开始,“写形”与“写意”就互为表里、互相渗透,这也使得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的演变历程中长期保持着生命力、创造力。

“写形”即书写文字的外形、轮廓,它是书法的“表”,追求的是一种形似,比如象形文字,它是由各种事物的真实形象和一些简单的图画演变而来,只要书写出“月”“龜”“羊”等文字,就能猜测出该文字的大致含义,所以“写形”可以带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感受。而“写意”即不再刻意追求描绘外在形象,转而在精神、思想等层面有所寄寓。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提出:“书艺之一道,奥妙就在于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心情意绪的外化过程。为阐明上述观点,孙过庭进一步举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其对历代名家的作品进行点评,证实了“写意”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书法的演进是不可逆的,它始终受到创作主体与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但唯有“写意”的精神和境界始终引领书法发展至今。

三、中国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

书法艺术是建立在日常实用书写这一基础上的,其兼有“尚美”与“尚用”的双重属性,表现美的书写形式只展示出书法功能的冰山一角,重要的更在于浓厚文化内涵和人格性情的表现,这也要求书法艺术必须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挖掘出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元素,并丰富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宽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

(一)借鉴前人经验

传承就是系统接受和发扬前人的理论、技艺、经验。当前,西方文化的流入对传统艺术造成了一定冲击,人们更加热衷于欣赏一些快餐文化,也倾向于碎片化、快速的艺术创作,自然难以静下心来研习书法。这也导致书法的展示方式、创作环境等不断发生變化,并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回顾历史,前人曾数次面临相同的困境,并留下宝贵的经验供今人参阅。例如宋朝初期,经五代的战乱浩劫之后,大量优秀的书法遗产遭到破坏,书法的各种师承也一度中断,以致欧阳修不得不大声疾呼“古来书法之废,莫过于今”。后来,范成大、张即之等书法家奋力奔走,付出数倍于前代的精力与物力之后,终于将民间散佚四处的书法遗产尽数收拢,并著书将各种理论作一一纪录,最终将书法艺术续接成功,并绵延至今。因此,中国书法在新时期的传承必须借鉴前人的经验,既要学习各种技法,又要树立起与前人一致,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奋斗精神,如此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书法传承开来。

(二)植根于传统

传统就是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思想、文化等,对人们的行为能够产生巨大影响。新时代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植根于传统这一个大资源库之中,既要效仿古人之法,又不拘泥于成规。其一,书法以文字为书写对象,文字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基本形态、结构早已定型,所以应对传统中的改良之法、革新之道等汲取吸收,无疑能够促进当代书法艺术推陈出新。其二,传统中拥有大量的经典,可供当代书法爱好者仿效。古往今来书法上有所成就的名家往往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传统”。例如蔡邕,他去鸿都观看碑碣,上百天后还不忍返回;清代的金农,十五年内游历大半个中国学习书法技艺,最终达到“通变”的境界。以上种种事例说明,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必然要研习前人既成之法,这也是每一个书法创作者不可逾越的阶段。综上所述,中国书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这体现了书法艺术追根溯源、汲古出新的情结,所以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势必要植根于传统,并在符合传统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变革,这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承载与展示文化

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它承载着特定地区、国家发展积淀而成的历史,而文化的形成又丰富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就中国书法而言,自它诞生那天开始,就被人们用于纪录思想、寄托情思。历朝历代,一些文人难以施展抱负,转而通过书法创作来排解忧愁烦恼。例如北宋的范仲淹生活于频繁战乱的时期,所以其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范仲淹的主张在朝堂之上得不到认可,更是屡遭贬谪,他只能处江湖之远而怀国,并将其志寄托于书法之中。范仲淹的小楷落笔清劲瘦硬,结字风骨峭拔,从运笔的力道、笔迹就能看出作者正派的为人,以及忧天下的心理状态,黄庭坚评价道:“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由此可见,书法艺术之于文化承载与展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的传承势必要着力于文化承载与多种体现上,才能用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出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与人文信息,并进一步吸引大众关注。

四、中国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

当前,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导致书法与实用书写分离,同时,书法创作为博取关注度,也存在盲目创新的现象,这样既破坏了传统闲适、自然的书写状态,又背离了新时代发展书法艺术的初衷。为此,就应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全新的发展路径。

(一)促发书法的实用性

“尚用”的缺失是造成书法面临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进一步提升书法在新时代的实用性,才能扩大书法的群众基础,主要措施如下:一是突出书法在信息记录与传递上的价值。书法作为文字的基本书写方式,可以用于高效记录笔记、书写便笺等。而且进一步加强练习还能提高字迹的美观程度与书写的规范性,使文字更加清晰易读。所以应突出书法在信息记录与传递上的价值,促使大众广泛使用书法。二是开发书法在文娱方面的功能。传统观点认为,书法可调节七情、培养正气、涵养性格,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年人也将书法练习作为一项休闲活动,用于修身养性。如果对书法在文娱上的功能作进一步开发,不仅能扩大它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力,而且能改变人们的休闲习惯,由参加纯粹的娱乐活动转变为参与富有意义的书法文娱活动,从而以笔墨绘就新时代的文明新貌,以丹青之笔撰写出新时代的文娱新风。因此,虽然书法一度在实用领域快速衰退,但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如果对其各种功用进行深入挖掘,发挥书法的实用价值,必然能扭转书法发展的现状。

(二)创作与时代同步

书法向人们呈现出的丰富内容和厚重内涵是由其自身所承载的,所以书法具有文化载体的性质。新时代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书法在创作上也应与时代同步,承载新内容,展示新变化,这样自然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方法如下:第一,引领社会风气。书法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肩负起弘扬社会正气的重任。书法创作在选材上应该尽量丰富,但本质上始终应保持讴歌正能量、反映新风貌的文化传播功能,致力于用纸笔墨把时代最优秀的事迹和精神传扬开来。第二,坚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书法艺术的宗旨之一,新时代书法艺术在创作上必须围绕大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展开,使作品既具备高雅的艺术审美特性,又具备通俗易懂的内容,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第三,充满家国情怀。国泰民安是书法艺术的立身之本,所以新时代书法创作应该坚持将个人艺术理念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让书法作品充满大爱、富于家国情怀,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艺术高度,才称得上有成就。

(三)与科学技术相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虽然对传统书法造成了极大冲击,但处于这种大环境下不能自怨自艾,而应转变思路,主动借鉴其他艺术的发展模式,探寻出书法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之路。主要措施如下:其一,现代摄影技术突飞猛进,成像清晰度也越来越高,用其拍摄古人遗留下的一些经典法帖,可以让其中的线条形态、笔画粗细、墨韵飞白等细节毕现,能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极佳参考。其二,先进的科学技术催生出各种书法新材料。譬如书法用纸就有古风宣、蜡染笺、半生熟宣纸等,不仅品类丰富,而且书写效果极佳。这些新材料满足了广大书写者的不同需求,也能帮助他们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第三,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大量涌现,书法家可以借助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在各类平台上进行书法展示、艺术交流等,这样就能拓宽书法艺术的宣传渠道。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知识产生与传播的方式,书法的概念、存在形式、表征方式、形态特征等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了新样态和新特点,所以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也应遵循新的运行方式,探寻新的途径。

五、结语

书法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起源于殷商,興盛于魏晋,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高峰及低谷,可以说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文化的变迁史。中国书法以纸笔墨为具,以文字为表现对象,在书写上也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书法家能够创作出丰富的内容,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现阶段,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书法艺术的影响力下降,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书法艺术的发展面临极大挑战。所以一方面应坚持沿袭传统,效仿古人的技法与不懈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应把握时代脉搏,在宣传、创作、书法材料等方面进行一定变革,从而探索出符合书法艺术规律的发展途径,如此才能为书法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倩,朱天曙.中国书法“自然天趣”论在创作中的运用[J].中国美学,2021(02):39-55.

[2]赵家琦,孟云飞.苍柏劲松 文烁今古:孙过庭与《书谱》[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31-35.

[3]魏广君.当代书法艺术发展方向之我见[J].艺术品鉴,2022(10):20-21.

[4]汪碧刚,王紫红.道技并重——当代书法发展方向刍议[J].文化月刊,2020(05):106-111.

[5]李庶民.当代书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J].中国书法,2020(09):176-178.

[6]李想.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21(07):106-107.

[7]张龙慧.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巧”[J].绥化学院学报,2022(02):99-101.

[8]张晓东.中国书法艺术的自然本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1):78-84.

[9]刘星.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艺术“势”之美学共性探究[J].艺术评鉴,2023(04):13-16.

[10]朱赟.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普及[J].中国民族博览,2023(03):60-62.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科学技术书法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书法
书法欣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书法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书法欣赏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