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3-09-20田恬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课堂教学

田恬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又是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文章指出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精准选材,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身正为范,通过有效课堂管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联系实际,以课堂为支点规范学生日程行为。

[关键词]德育;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3-0083-03

目前,初中德育的主要阵地仍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班会课,但其影响范围有限、时效性较短。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地理作为一门知识跨度范围广的综合性、社会性学科,非常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要求,包括“课程育人: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2]。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对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清晰的德育渗透要求。

(二)地理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3]。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旨在培养学生认识全球、认识区域的正确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则是通过多样化的野外拓展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由此可见,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德育渗透。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精准选材,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材则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将德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德育的内涵。德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德育内容有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中的人地协调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道德教育中的平等教育、尊重教育。

1.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1)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通过了解我国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国家认同感;(3)通过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历史及目前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主权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2.思想教育

人地协调观教育。(1)人口观。学生通过学习人口问题以及相对应的人口政策,明白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人口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如何使人口与该地的资源环境相协调。(2)资源观。学生通过了解传统聚落所记录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知识,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学生通过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3)環境观。学生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认识到保护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学习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不同河段的开发或防治问题,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4)发展观。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劣势,使学生明白发展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认识到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绿色协调发展的观念;学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思考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精神教育。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道德教育

平等教育。通过学习不同人种的差异,让学生明白人种无优劣,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通过学习我国的民族分布及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的。

尊重教育。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懂得包容不同、尊重差异,懂得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懂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二)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21世纪初萌芽于美国,自2011年正式引入我国并在试点中学开设实验班后,此后该模式迅速受到各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自主观看学习,教师通过适量的练习题掌握学生学情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课堂上,学生带着疑问上课,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计划地予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是小组间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反馈。课后,教师根据学情进行跟踪、分层教学。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第二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为例。课前,教师制作了三段微课视频。第一部分,针对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和黄河防洪方面起到的作用,提出问题:兴建水库如何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第二部分,根據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工程的最新进展,提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上节课学习的我国水资源现状起到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根据我国水资源在农业、工业、生活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提出问题: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我国水资源的时空特点,思考我国水资源还面临哪些问题以及如何从农业、工业、生活三个方面处理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学生按要求思考问题并做好解答记录、疑难点标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将学生分为12组,每组4位学生并指定每组的小组长。首先,教师请学生在组内进行课前学习成果的分享与答疑解惑,并由小组长记录总结三个部分问题的答案。接着,每个问题教师邀请4个小组进行分享,其余小组则认真倾听、横向对比,并对分享成果进行评价,教师负责最后的总结性评价。最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课堂测验,巩固教学成果。课后,教师不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基于各小组提出的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布置分层实践作业。作业内容如下:1.基础作业,以个人为单位,根据组内家庭相关节水措施制订家庭节水计划并实施一个月,结束后与上月水费对比计算出节约的用水量;2.提高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本市的工厂或农业用地,整理以往污水排放数据并跟踪调查。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独立、自由与平等。师生的共同评价、反馈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同时,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身正为范,通过有效课堂管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揭示出教师应当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是较高的知识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二是良好的道德素养,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同样指出,人的行为习得除了通过直接经验,还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而教师正是学生在校学习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去育人,更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撼动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情绪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情绪表现会直接左右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控好个人情绪,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正确的行为管理。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表现为什么样的人。例如,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修养,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关怀每一位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抓住德育契机。表扬与批评是教师课堂管理的利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不吝表扬,且要明确表扬的对象、注重表扬语句的适切精炼,表扬的目的是增强被表扬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以此带动其他学生向得到表扬的学生看齐。批评则需慎重选择,尽量少用或不用。教师应注重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四)联系实际,以课堂为支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我们的教育应适应人们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造生活,人们让教育为社会服务才能促进思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德育生活化是当下教学的一大趋势。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本就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将德育与生活化地理教学相融合更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挖掘生活化的德育元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前搜寻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图片。以家乡昆山为例,学生通过观察昆山三十年前与如今景观的对比图,不仅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更能够从家乡前后对比的巨大变化中增强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幸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并乐于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教学案例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利用地理实践开展“行走德育”。培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条件带领学生到校外调查、到野外考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开展“行走德育”[5]。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与附近的工厂、企业合作开展用水调查,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家庭用水调查,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日常用水习惯。

家校共育构建德育培养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辞海中对“家庭教育”的解释为:“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6]。从法律层面来看,202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指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实施家校共育也是当下德育工作的重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课时,可建议家长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游览苏州的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人文情怀中,放松身心、拉近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在这样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才能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育的培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教学与学生德育培养相辅相成,是当今课堂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地理教师更应将地理课堂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常规阵地,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3-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 40408_167226.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3-02-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梁小波.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方法[J].读写算,2021(19):187-188.

[5]  丁义维.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23.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