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关注思维训练
2023-09-19
《坐井观天》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阐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全面地看待问题。
笔者在充分挖掘教材信息的情况下,紧扣寓言文本及其特点,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思考练习,贴合当下小学低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知晓特色写法为辅,联系实际为真,展开了课堂教学。
一、搭建支架,思考与交流、方法与实践融合
《坐井观天》的故事内容简单,寓意却很深刻。笔者主要从抓“课眼”、理“课脉”、搭支架三个方面实现思考与交流、方法与实践的融合。
1.抓“课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课共有7个自然段,课文第2~7自然段呈现了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第一组对话是一问一答,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超出了青蛙对世界的认识,于是引发了第二组对话中“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在第三组对话中,青蛙还是自以为是,小鸟十分无奈,只好叫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笔者以“争论”为“课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通读课文后,进行交流:故事中,小鸟和青蛙在做什么?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用上“讨论”一词来概括。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不同的声音为契机,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在开放式的交流中,教师趁机小结:因为故事中小鸟和青蛙带着情绪,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火药味十足,所以用“争论”一词更恰当。“讨论”是一种比较温和的交流方式,不符合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探究、思考中,既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理“课脉”,循序渐进品对话
清晰的“课脉”不仅可以让教学内容丝丝入扣,也可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条理清晰的学习印记,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结合故事的发展,笔者以“谁和谁在争论—它们在争论什么—它们是怎样争论的—爭论的结果如何”为“课脉”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分析前两个问题。接着,学生深入文本,感知小鸟和青蛙之间争论的具体内容,并在交流讨论中感悟寓意,形成个性化理解。教学中,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学习主线很明确。学生学思结合,学有所获。
3.搭支架,语文要素贯始终
《坐井观天》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中,笔者搭建了三个层面的支架,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1)搭建言语支架
在理解“一百多里”时,笔者让学生猜想并说一说“一百多里有多远”,并提供句式“小鸟飞过了 _______,飞过了_______,飞过了_______,飞了一百多里”。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高山、河流、树林、城市、田野、山洼等地方,侧面推翻青蛙“天只有井口大”的观点。在学习“无边无际”一词时,笔者再借助以上句式,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深入感知青蛙的目光短浅和固执己见。此外,笔者通过“青蛙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笑?”等情境性问题,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关注学生的言语表现,为之后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奠定基础。
(2)搭建情境支架
笔者以课后第一题为切入点,以情境创设为抓手,通过“青蛙,青蛙,看到突然落在井沿上的小鸟,你想问什么呀?”“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你相信吗?”“面对青蛙的质疑,小鸟此时想说什么?”等富有情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文本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学生通过这种代入式的情境学习,深入领会了文本主人翁的想法,为后面揭示寓意提供了语料积累。
(3)植入方法支架
课文配有插图,设计巧妙,小鸟和青蛙一高一低,暗示二者位置不同,眼界不同,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不同。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通过读一读、摆一摆的方式初步感知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小鸟在高处,青蛙在低处。其次,引导学生关注青蛙说的话以及青蛙的表情和神态,深入文本,展开学习。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边读边思考青蛙认知产生的原因。此外,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青蛙的“笑”,思考:青蛙在笑什么,它可能在想什么。学生在读、思、说中展开有梯度的学习,进一步感受到青蛙的自大和自以为是,加深了对文本寓意的理解。
二、以读促感,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寓意相融合
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抓住关键词句读好对话,由对具体词句的理解上升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建构出不同的语篇意义。
1.由“扶”到放,情境趣读
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善用追问,让朗读变得有趣,让朗读技巧可视化。例如,第一次对话是小鸟和青蛙的一问一答,笔者指导学生关注“一百多里”,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小鸟们,青蛙很疑惑你们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哪只小鸟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师:小鸟,小鸟,你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的时候,为什么既加重了语气,又说得那么慢呢?
生:“一百多里”距离很远,读得慢一些和重一些才能把“很远”体现出来。
师:你读得真不错,能告诉大家这一段的朗读小技巧吗?
生:青蛙说的话中有个感叹号,要读出强烈的语气,“别”“大话”要读得重一些,因为青蛙根本不相信小鸟说的话。青蛙说的后一句话要重读“井口、那么远”等词语,语调上扬,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师:你能抓住关键信息来体会句子的意思,真会读书!
教学中,笔者由“扶着”讲如何读,到学生能够边读边揣摩人物心理,以声传情,再到最后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实现了朗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把故事内容演绎出来。教学中以读促感,实现多种形式读、分角色表演读的融合。学生在交流、点评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故事内容。
2.对比猜想,深入品读
有价值的语言材料是课堂学习的重点。课文通过标点符号凸显了小鸟和青蛙强烈的情感。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并将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表达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标点符号呈现的情感态度的差异。
师:请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手做成井口的形状,手不能动。顺着井口向上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可小鸟却说它飞了一百多里,所以,“你”不相信地答道——
生:朋友,別说大话了!
师:细读这个句子,你们还能从哪里感受到青蛙的不相信?
生:我发现句子中用了一个感叹号。
师:我们现在把感叹号换成句号,请你再来读一读。感觉怎样?
生:语气不那么强烈了。文中的感叹号更能体现青蛙的不相信。
生:通过关注标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蛙此时的心理。请用不相信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声情并茂):朋友,别说大话了!
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的意思是———
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根本不用飞那么远。
(教师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师: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可以互换吗?
生:不可以。文中的句子读起来语气更加强烈。
生:文中的句子更能表现出青蛙认为小鸟根本不用飞那么远。第二句读起来就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读起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3.想象情境,感悟寓意
课文最后戛然而止,没有写青蛙是否会跳出井口以及之后的故事,但借小鸟的话来启发读者:只有让青蛙跳出来看看天究竟多大,这场争论才能有结论。笔者以此为契机,创设情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惊呆了!它抬头看到了_______,它低头看到了_______,往远处看到了 _______。”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补白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学生充分交流后,笔者顺势化身记者采访学生:“青蛙,青蛙,此时,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小鸟,听了青蛙的话,你会怎么回答?”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井底之蛙?”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表达中内化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中,深刻的寓意在富有情境性的层层感悟中,由学生以青蛙之口说出,既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读懂文本故事,到调动经验和语料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既依托于文本,又不限于文本,使学生思维不断拔节。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小学低学段寓言故事虽然简单,但它同样应成为学生学习如何阅读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明确学段要求,紧扣教材要素,以文本为依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为抓手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活动,让小学低学段阅读教学同样指向深度理解,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搭建各种学习支架,努力创建有活力、有魅力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