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优化策略研究
2023-09-19王斯
王斯
摘 要:基于智慧公安建设背景探究建立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对助力公安高等院校突出科技发展、面向实战发展、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培育“公安铁军”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政治、时代、文化、实践四个维度认知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内在价值,构建基于智慧警务建设的人才素质需求模型,分析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建立“五位一体”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公安院校 智慧警务 人才培养 策略研究
智慧警务是顺应当前科技发展潮流,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融入公安业务实战而产生的新型警务模式[1],给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以智慧警务面对的新形势、公安业务面临新挑战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从智慧警务工作的内涵分析入手,探索新时期智慧警务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路径,为促进新时期警务模式变革、增强警务实战能力提供有益的
研究。
一、阐释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一)政治价值: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伴随着数字中国的深入推进与建设,为更好地顺应大数据战略下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和改革迫切要求,智慧警务人才教育体系和培养能力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公安教育工作的题中要义。
(二)时代价值:新时代科技兴警计划的后备人才支撑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公安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构建公安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优化公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增强公安重大业务需求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公安科技人才梯队培育体系。[3]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服务实战的重任,顺应智慧公安大数据建设发展之势,以智慧人才素质需求为导向对加强和优化智慧警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文化价值:警务人才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回归
工具理性强化的同时势必导致价值理性的缺位,这也就造成了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智慧警务人才培养实现了两者的同一回归,从工具理性来看,智能人才要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公安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公安实战工作。从价值理性来看,注重智慧人才的培养,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驾驭技术的能力,注重价值观的长期养成。在注重警务化管理的同时,将柔性的警察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刚性的警容风纪、内务管理等具体纪律要求中,更加注重“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苦练外在修为的同时潜心内在精神品德的培养。
(四)实践价值: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的实践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校“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智慧警务建设是现代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必给警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工作模式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应用中各种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将公安领域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等融合创新的专门人才,对推动公安工作全面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构建基于智慧警务建设的人才素质需求模型
在智慧警务背景下,公安院校及实战部门必须充分了解智慧警务人才的核心特征,科学制订符合公安实战和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从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构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实训平台建设以及智慧警务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建设。
(一)智慧警务的基本定义
智慧警务是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引擎、视频技术、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警务信息化为核心,通过互联化、物联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式促进警察系统各个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协调运作,实现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之目标的警务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4]。
(二)智慧警务人才的核心
智慧公安赋予公安建设以人格含义,包含“智”和“慧”两个方面,“智”主要指智能化、自动化,突出的是信息技术特征,强调的是智能技术的客观应用;“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即在智能化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三)智慧警务人才素质需求模型构建
公安院校智慧警务技术人才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信息化侦办案件的创新思维、各警种公安智能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和服务实战能力。本文引入美国学者斯潘塞夫妇提出的胜任素质冰山模型,从知识、技能、角色定位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探索构建能够胜任智慧警务模式的公安高质量人才的素质能力模型。
1. 知识素质层级
智慧警务模式的应用要求警务人才具備复合交叉的知识结构,掌握警务大数据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智慧警务体系结构设计技术、智慧警务分析技术、智慧警务预测技术等专门技术知识,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预测预警、精确打击和动态管理的能力,应主要研究警务大数据感知技术、警务大数据融合技术、时空大数据分析、犯罪数据挖掘等。
2. 技能素质层级
与大数据智慧警务模式匹配的职业技能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具有公安工作所需要的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判断决策、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预测预警、精确打击和动态管理的实战能力;三是能够在公安各警种部门开展以公安大数据智能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活动,熟练掌握智慧警务体系结构设计、智慧警务分析与预测等技术的综合能力。
3. 角色定位素质层级
智慧警务人才的角色定位是具备数字创新思维与数据处理技能的“数据”综合人才:一方面,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思维创新型数据人才,能够熟练运用智慧警务与大数据技术学科的方法、工具与技术手段,具备文献检索、信息处理、学术交流等基本学术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实战应用为目标的数据运用能力,包含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呈现四个方面的综合处理能力。
4. 价值观素质层级
智慧警务是以“科技和数据”变革为核心的警务模式的升级和优化,旨在推动“公安智能”,实现“公安智治”。在强调和提升人才技术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人才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包含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等。随着信息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职业技术发展同步匹配的必然是职业道德。对数据的精准驾驭、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防范、树立国家安全观已然成为“公安智治”的必备要素,是智慧警务人才必备的职业素质。
三、分析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智慧公安建设背景下,各个警种工作要求日趋复杂化、信息化,对警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当前,公安院校在智慧警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三大薄弱环节。
(一)目标定位不精准
当前,部分公安院校在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警务人才培养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注重纪律作风的养成以及专业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据思维的系统培养;技术创新潜能的激发不够;公安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明显薄弱。这些将导致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不够、应用性
不强。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系比较单一,构基于交叉学科建设背景下的开设课程门类不够丰富,智慧警务技术前沿课程开设较少;在平台建设方面,智慧教室建设不完善、智慧课堂应用的普遍和广泛度都不够,受办学规模与经费的影响,实验实训平台、仿真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存在“零散化”和升级滞后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更新速度不够及时,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对智慧公安新发展态势研判和学习不够,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中以公安大数据技术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型案例比较缺乏;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学手段比较陈旧,与服务智慧警务实战要求不协调、不匹配,智慧教学手段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互动教学探索开发不够,如翻转课堂应用不够,混合式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开发应用较少。
(三)专业师资不充足
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内部师资能力不足、外部师资引进不够。当前公安院校大数据专业领域的创新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现有教师队伍信息素养不足,对智慧警务流程、平台、技术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知识技能的把握不够全面、理解不深入,教师深入基层,到实战部门下派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形成制度化;实战型业务专家引进不够,各层级师资双向互动、深度合作不够紧密。
四、探索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优化路径
对标胜任现代智慧警务模式的人才素质目标,立足“学—思—研—行”培养思路,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智慧教学模式、打造信息型双师团队、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五个关键环节探索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五位一体”多元
路径。
(一)以智慧警务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公安院校应围绕现代智慧警务背景下的人才素质需求,立足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政治、知识、技能、价值目标,充分彰显“院局互动,警学结合,紧贴实战培养人才”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应紧紧围绕智慧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基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完善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相关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按照行业发展的主流和前沿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内容,将智慧警务技术、理念和资源融入课程构建中,实现课程设置的全面性、专业性、综合性、导向性。
(二)以公安实战化信息技能提升为核心,创新智慧型教学模式
一是搭建智慧教学平台,探索智慧型教學模式的创新发展,加快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推动实战化教学中警务大数据的应用,实现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实战环境的充分融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及效能。二是创新智慧教学方法,借助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混合式、融合式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利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情境模拟等综合教学方法,强化对案例的深度学习和参与。三是创新智能实验实训,基于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大数据技术创建仿真模拟实验实训平台,充分发挥实战教学管理平台“实验”“实践”“实战”“实训”及“实习”五大模块的作用,完善综合性实训实验教学,探索建立资金流向分析、知识图谱软件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网络舆情分析等大数据警务应用平台系统,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建设贴近实战、开放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群,推动实战教学与大数据融合应用的改革创新。
(三)以智慧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打造信息化“双师”团队
一方面,建设“教师+教官”双师型教学团队。公安院校要强化实战教学和民警训练,面向公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拔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的业务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实现院校与公安部门的实体对接;建立公安专业教师下派锻炼制度,提高青年教师信息化实战教学能力,将公安专业教师对口警种业务实践锻炼作为参与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安专业教师考取执法资格证书,实现公安教学与大数据实战的深层次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实战应用的融合。另一方面,提升教师信息综合素养。公安院校要建立教、学、练、赛、训一体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师交流学习培训综合机制,通过调研、学习、培训、继续教育、指导学生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熟练实战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大数据学习应用,提升教师的视野和实践能力,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培养更多精通教学、熟练大数据的教师骨干。
(四)以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为根本,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公安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头脑,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培养中,强化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增强学生对胜任智慧警务模式的职业素质认知和践行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智慧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精准定位警察职业角色,建立正向职业认知、规范职业道德、明确职业责任。同时,公安院校通过创新志愿服务、单位实习、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在实践中培养智慧警察职业素质。
(五)以实现人才培养良好效果为动力,建立多元主体联动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考核、教学互动等内容进行评价,为教学决策以及教学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考量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具体效果。公安院校实战型智慧警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要依据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能力标准导向,从教学的相关数据方面着手,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基于教师、学生、管理者多元主体,以量化指标为标准,建立“发现—反馈—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联动机制,做到人员全覆盖、过程全参与、结果全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评价质量保障公安院校智慧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优化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实施大数据战略、科技兴警计划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公安教育服务警务实战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要实现智慧警务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匹配化和最优化,就要从“智”和“慧”两个维度深刻理解智慧警务人才的内涵,坚持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把握,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方法、教学团队建设、协同育人体系、教学评价机制五个关键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完善,为应用型公安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提供现实路径,为公安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提升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传浩,孟彩霞.智慧警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初探[J].公安教育,2019(3):56-60.
[2] 丁伟杰,王勋.公安大数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警察学院為例[J].公安教育,2021(12):47-51.
[3] 邬春阳,部署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N].人民公安报, 2023-02-15.
[4] 张兆端.“智慧警务”: 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J].公安研究,2014(6):19-26.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基于数据画像的智慧警务供给模式优化研究” (20230601103FG),2022 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现代智慧警务背景下的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2ZCY243),2023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公安院校智慧警务人才培养优化策略研究” (2023jqy-119),吉林警察学院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行业标准框架的公安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转型提升实践研究” (JJY-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