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9-19周靓田听
周靓 田听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建筑领域产生新突破,迫切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绿色建筑类人才的主场所,教学理念、教学质量、培养模式等至关重要,对绿色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效果有直接影响。“双碳”背景下,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面临着新挑战,需要强化绿色理念,明确“双碳”目标,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设计多样化的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依旧存在多种问题,如人才培养途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等,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绿色建筑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难以为绿色建筑行业做出贡献。以武陵山区为例,探讨其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将“双碳”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等策略。
[关 键 词] “双碳”;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人才培养
[中圖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93-04
“双碳”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提倡绿色发展,绿色技能的重要特征是引导人们摒弃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绿色理念,并以原有目标为前提,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与人们生产生活存在一定关联性,培养建筑人才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1]。由于国家将环境保护调整至战略发展的地位,所以有关建筑的绿色标准随之出现,也考虑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应政策。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建筑类人才的任务,需要转变早期的培养理念,明确“双碳”背景下绿色建筑行业产生的变化,考虑到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为绿色建筑专业的学生设置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并存的教学活动等。但依据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现状可知,培养理念滞后、忽略了“双碳”目标及要求、对绿色建筑专业不够关注、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而对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造成阻碍。
一、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质量内涵的转变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新要求
“双碳”背景下,绿色建筑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包括为政府决策带来支持的人才;考虑到国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出台科学、有效绿色建筑政策的人才;掌握绿色建筑模拟分析技能、知晓如何正确做到建筑节能设计的人才;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特点、作用机制、功能产生明确认知,熟悉该领域政策要求,可以研发出符合“双碳”要求绿色产品的人才;协调建设机构和其他机构进行绿色项目开发和内部机制调整的人才[2];在立足政府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相关机构研发绿色建筑技术、制订政策的人才;对绿色建筑领域有独到见解,深入了解未来的绿色导向,在金融投资服务机构大展拳脚的人才;着眼于国家发展情况,在科学研究院研究对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有帮助的现代化产品和技术的人才;为物业公司带来全面技术咨询、培训,或者可以针对绿色物业管理工作献计献策的人才等。这就需要全社会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相关主体承担起培养职责,为绿色建筑领域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二)相关法规的绿色要求对于职业岗位要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国家对建筑绿色发展愈加重视,所以逐渐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施工的各个步骤,均明确提出符合绿色施工的要求,提出需合理整合资源,尽可能广泛应用优质资源,不可出现浪费水、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情况,在施工整个阶段引导相关主体将控制环境污染牢记于心[3]。所以,建筑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要求、就业岗位也与之前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需认识到这一点,充分考虑到岗位新要求,摒弃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该模式的创新及优化。
二、“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有所欠缺,在建筑领域一线工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近年来,武陵山区政府考虑到“双碳”背景提出的新要求,在立足我国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绿色建筑发展的规范,表明武陵山区绿色建筑产业要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人才,从绿色领域的角度来看,其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除了涵盖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之外,也与规划能源、材料、施工等存在明显联系,这些知识的类型偏多,所以人才培养的难度更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将跨学科的知识应用起来,遵循全面、规范原则使学生对多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具备综合能力[4]。针对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现状而言,虽然逐渐采用先进的培养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培养方案中,但在环境、观念等因素的干扰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教师并未将新能源的发展知识贯穿在课堂,为学生讲解的绿色建筑类知识停留在教材中,忽略了案例讲述法,对系统的绿色建筑工程科学知识的讲述较为片面,也没有告知学生工程实践的相关内容。那么在建筑施工中很多人员将缺乏绿色意识,没有足够的操作经验,采用的施工工艺与节能要求产生偏差,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在绿色建筑的评估工作中,由于绿色检测人才匮乏,检测方法不够先进,从而加大了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难度。同时,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绿色建筑,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对技能运营的了解较少,那么无法满足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要求。
三、“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价值缺少社会的认同性,人才培養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学校最大的价值就是教育学生。高校的职能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和积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还学会做人的道理。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时,通常较为懵懂,无法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过于莽撞,性格特点较为鲜明,行为习惯及思想观念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5]。并且,在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中,无法全面应用网络教学,缺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远程教学的局限性,导致三者的互补优势也存在较大局限性。
(二)专业与岗位缺少统一性,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中国高等教育迄今为止仍旧存在“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问题,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这种状况有了一定改观,但依然需要解决。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千篇一律地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堂气氛缺乏活跃性,实践教学及实验教学无用武之地。国内大学较为注重培养目标的阐述,培养计划涵盖了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培养规格,但是最近十年以来,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停留在原地,忽略了“双碳”背景下对绿色建筑类人才提出的新标准,未掌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技巧。总的来看,培养目标较为空泛,并且各类毕业生缺乏鲜明的优势,所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基本相同。
(三)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学习方法缺少创新性
在绿色建筑专业课程中,应用导向及实践导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的绿色建筑教育缺乏较强的适用性及科学性,专业课教材始终未更新,内容较为落后[6]。传统培养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力军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程序化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未做到因材施教,没有考虑到“双碳”背景下与绿色建筑类人才的关联性,忽略了理论与实践共存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变弱,由此培养出的绿色建筑专业毕业生无法与社会接轨,在绿色建筑人才市场中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四、“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策略
(一)紧贴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以现代化的视角看待专业设置,在此过程中将建筑领域发展现状和需求作为主要参考,判断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结构与之前存在哪些不同点,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不断开发新专业,明确老专业存在的滞后内容,对此进行改进,确保专业结构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如开设建筑节能专业,高度重视建筑节能的要求、步骤,在原有各专业的基础上,使建筑工程活动的时间轴和原有专业错开,避免之前专业存在一定限制;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还需开设建筑材料专业,将节能、节材、太阳能光伏等知识体现在教材中,考虑到原有施工类专业的特征,为绿色建筑类学生讲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功能,提出在哪些施工环境下要应用哪些材料,以此节约建筑工程成本,并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7];“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还要认识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整理好供热、通风等专业知识,在课堂中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鼓励学生沉浸在空调系统能耗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还要明确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专业日后工作的需求,为学生带来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学等学科,讲授与“双碳”背景相匹配的内容与技能。
(二)更新课程体系,增添绿色元素
“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的课程设置要做到与时俱进,不可和我国建筑领域的需求产生偏差,确保课程的全面性和先进性。积极树立现代化的绿色建筑理念,认识到新工艺、新材料对学生日后工作的影响,为学生不断普及“双碳”背景下提出的新工艺和新材料,并阐明施工技术管理的流程、注意事项。武陵山区要以开设绿色建筑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对象,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调研,分析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工程监理、楼宇智能化等专业课程设置有无存在疏漏之处,明确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了解及看法,判断哪些地方和“双碳”背景下对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要求产生偏差,及时改进相关问题,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绿色元素中,加强对该类元素的挖掘和塑造[8]。出于对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考虑,为了满足“双碳”背景下的要求,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课程内容要将不同阶段建筑系统空间的知识放在重要位置,并及时整合不同功能子系统的知识,对建筑维护结构体系展开多角度分析,判断其对建筑能耗带来的影响。在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可开设“绿色建筑概论”“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建筑能耗模拟与评价”等课程[9]。
(三)加强学生“双碳”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建筑领域的“双碳”目标涉及较多内容,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为装配式技术,也包括BIM技术,在这两种技术的影响下,建筑设计产生明显变化,建筑行业的发展获得了新支持。“双碳”背景下,为了使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环节真正体现自身价值,武陵山区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二级单位、一级单位的学生创新竞赛机制,使学院、系部、班级结合在一起,形成符合“双碳”背景的创新竞赛机制,以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为引导,鼓励学生围绕绿色建筑的相关技能展开比赛,在比赛中展现自身掌握的绿色建筑知识和技能,加强宣传,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枯燥,还能够将“双碳”理念贯彻在学习的各个步骤[10]。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对绿色建筑理论知识的了解较少,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着眼于“1+X”证书制度,明确核心课程的特点,开发与其相一致的职业技能证书,建立起核心课程与对应证书的学分互认机制,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动手层面加深对绿色建筑专业知识的印象,掌握绿色建筑的技能。
(四)将“双碳”理念融入教学过程
“双碳”背景下,“绿色丝绸之路”和“创新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此过程中,建筑领域以“绿色”为切入点,逐渐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潮,并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問题;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升级,建筑施工要从产品结构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将转型升级工作落实,避免“双碳”目标形式化,制订发展工业化建造技术的方案,在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武陵山区高职院校需提高对建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关注度,遵循现代化的原则进行教学,促使信息化元素与这些课程相融合,整理好“大国工匠”“中国制造”等微课并在课堂中播放,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这些微课视频,利用虚拟仿真的方式转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了解我国重要建设项目的机会,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新方法产生清晰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大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11];“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在恰当的教学步骤下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认识到翻转课堂的益处,将此种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中,从绿色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展现自己。武陵山区高职院校教师需加大对碳排放基本知识的整理力度,使其与各课程融合,询问学生对碳排放有哪些见解,判断学生在此部分知识的薄弱之处,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如何正确计算碳排放。
(五)“双师”素质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相关的途径不止一种,其中包括产学研结合[12]。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具有关键性作用,除了校内专业教师之外,也指校外行业、企业的专家。“双碳”背景下,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绿色建筑类人才,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着眼于绿色建筑相关企业,从该企业中聘请深入了解此部分知识,在技术方面有明显优势的人才,从而为本校专业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通过此种方式使教师队伍考虑到“双碳”背景的实际情况,落实专业建设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岗位标准,判断哪些实践课程的适用性更强,将这些课程应用起来,并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上日程,还可以为其他教师带来技术方面的帮助。“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可以在院校内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类教师到建筑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当前建筑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绿色建筑相关岗位要求和特点产生深入了解,通过接触真实的工作使自身形成更加丰富的绿色建筑工程经验,将现代化的技术和工艺带到后续教学中[13]。最后,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加强和科研单位、企业的沟通交流,与两者形成积极合作,共同落实绿色建筑的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资源的应用率,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不断加大低碳技术的推广力度,并研发符合“双碳”背景要求的生态技术。
(六)建设绿色校园,创造绿色环境
校园规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校园建设也涵盖较多因素,很多工作都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前提,对于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而言,单体的绿色建筑处在活教材的范畴内。区域的环境也是教材的一种体现。在此过程中,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从教学情况的角度出发,尽可能融入彰显绿色元素的建筑,及时调整落后的道路结构形式,采用节能环保材料进行装饰;在建设和改造的环节,武陵山区高职院校需调整好各类建筑施工、维护结构的位置,使其呈现外漏状态,相关设备和管道尽可能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确保学生观察学习时更加便捷;应用部分绿色建筑技术的过程中,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以教学功能为重中之重。如在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中将运行机房通过玻璃隔断供教学参观,在一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部位留有观察和检测的位置[14];认识到绿色标识系统的种种影响,将其设置在高职院校某建筑的恰当位置;“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要以大楼醒目处为操作范围,促使绿色建筑技术在此范围供学生欣赏,设置具体的节能性能参数,或者相关主体制作宣传短视频,搭配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解说和图片,将技术亮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五、结论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升级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新建筑的标准,从业人员不仅要对建筑行业有深刻了解和实践工作经验,还应在新能源的应用上有新的思想观念,将建筑和新能源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节能工程体系。比如施工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缺少绿色节能建筑意识,可能导致施工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延误工期等,加强每一名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使其认识到绿色建筑不单单只是绿化建筑,更重要的是节约能源、节水以及绿化等,组织专项管理人才,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做出评估,系统化分工能源、水、绿化等步骤,运用专业的科学技术及设备进行标准性检测,完成对每一个绿色建筑的严格把关,促使建筑行业成功转型绿色建筑行业。高职院校需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区域经济融合在一起,注重对建筑绿色行业现状的分析,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洋,黄津津.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土建类“绿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安徽建筑,2022,29(11):117-118.
[2]徐莉.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4):46-48.
[3]徐莉.基于绿色建筑设计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56-59.
[4]朱平.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染绿”思考: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J].知识文库,2019(1):191.
[5]徐莉.建设类高职院校绿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9(2):22-25.
[6]郑连弟.基于绿色建筑需求的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5):21.
[7]温欣,张媛,雷洋.高职教育土建专业绿色技能开发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4(1):32-33,48.
[8]李楠.基于绿色建筑技术诉求的高职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1,29(5):73-76.
[9]王伟.高职院校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6):125-127.
[10]徐黎明.建筑类高职院校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23):125-126.
[11]刘学军,张世金,张艺,等.高职建工专业装配式建筑课程改革对策[J].广西教育,2021(3):74-75.
[12]汤闯.高职院校节能与绿色建筑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9-61.
[13]章纯.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J].居舍,2019(30):195.
[14]葛贝德,于微微,张建华,等.创新高职土建专业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 31(8):318-319.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研究项目“双碳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院校绿色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ND228007)。
作者简介:周靓(1984—),女,汉族,湖南安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类职业教育。
*通讯作者:田听(1989—),男,苗族,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