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究
2023-09-19陈悦
陈悦
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拓宽思政教育的思路。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在信息化时代辩证认识和理性分析事物,辨明是非,激发学生对客观世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进行自我建构、完善人格,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和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自媒体
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尤其是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青年一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不仅应当在专业教育教学中,而且应在日常思政教育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将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为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思政教育的“时与势”
(一)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需求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已置身于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之中,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地区、世界组织和经济体所明确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人将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公民必备的五大技能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也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其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构成要素之一。
在自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真假难辨。无视网络秩序,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肆无忌惮做出失范行为,或是产生从众心理,片面了解事物未经求证、判断就随大流应声附和等情况比比皆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应当用好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应对信息时代的独立自主的判断、筛选信息和辩证分析等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势
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诉求,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其对于高校学生激发理性、多元性思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高校思政教育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历练,获得自我意识和人格体系的独立,用理性的思维和灵活的方法面对和处理具体的事务。我们应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为抓手,帮助学生学习逻辑分析、多元探究,秉持开放心态,践行自我反思,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的思政教育目标。
针对自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所暴露的缺乏理性思维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具体体现在面对网络信息或现实事物时,解读并独立形成“前见”、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多角度思考、理性评判等,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理性地解读和看待事物的思维能力。借助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创设相关的教育方法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判断事物能力的发展,形成更广阔的批判性眼光和思维,避免迷茫、焦虑或是盲动,以平和、冷静的态度分析、面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随着价值观多元化、新媒体的普及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制改革的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
当前思政教育逐渐趋于宽泛化、模式化,教育内容和形式亟须创新和充实。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抽象概念、理论、材料、观点等信息的罗列和堆砌,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也难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思想之中。
(二)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政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交互性和引导性
传统的灌输式和“一言堂”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深受自媒体时代交互性沟通方式影响的高校学生,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应对网络交互性在互联网虚拟空间所需的个人素养和思辨能力,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
2. 教育内容枯燥,表现形式缺乏丰富性
传统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机械地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抽象性、理论化传达给学生,流于形式或流于表面,无法引起学生共鸣。
3. 思政教育队伍的教育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数字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从基本认知到自我建构和社会行为有全方位的、深入的、长期的作用效果,在自媒体时代下,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由于事务烦冗导致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基于自身政治素养、思政教育能力和工作精力的限制,在思政教育能力还存在不足。
(三)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信息时代算法推荐技术导致“信息偏食”
算法推荐技术通过精准描绘用户脸谱,获取浏览痕迹、历史记录,推算出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和信息偏好,进而“投其所好”,进行内容推荐,再根据使用对象的个人选择计算其价值观念并完成信息定制、分发,大学生群体被动却欣然接受“过滤气泡”的精准推送,沉溺于同质化信息,导致信息接收狭窄化,最终出现“信息偏食”现象。[3]“信息偏食”会让同质化信息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单一思维引导反复刺激个体,使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固有思維,沉浸于自己偏好价值的“信息茧房”中无法“睁眼看世界”,无法获取多元化和全方位的信息。这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结构异化,形成情感反应先于事实、价值体验先于真相的价值判断思维,理性思维逐渐缺失,情绪波动较大,进而容易导致偏执型人格的形成,出现偏激观点甚至偏激行为。
2. 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不足,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面对各类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媒介信息分辨、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创造和思辨能力。[4]大学生充满朝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和完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思辨能力总体偏弱,易受到偏向性信息误导,在数字化网络大环境中和形形色色社会诱惑面前,极易产生盲从、自卑、自傲、依赖放纵和相互攀比心理。个人自由放任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辨明是非和学习的思维能力[5],造成理性思维的弱化、思辨能力的缺失、价值观的模糊和扭曲。
3. 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时代之变的重视度不足
在自媒体时代下学生的关注点和信息兴奋点尤其容易被其他网络资源抢占,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代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和适应性不足,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教育表达能力较为有限,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三、自媒体时代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尊重学生的实际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科学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高校日常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学会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辩证认识和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是非。
(一)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原则
明理入心,方可立德树人。自媒体时代正负信息交错复杂,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我们应当以批判性思维为纽带,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把控并统筹协调好科学知识、思维能力、心理健康、德性素养各个要素间的关系,结合热点话题、社会舆论、专业教学、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学生关注、关心的信息和内容,帮助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练习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学习客观看待外部世界,从而引导及时做好自我调试,用冷静的头脑、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克服焦虑、盲从、自卑、依赖等心理状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进行自我建构、完善人格,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二)丰富教育形式
动态捕捉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的情感诉求、偏好及精神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和帮助;聚合社会优质资源,及时收集更新丰富、有趣、鲜活的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话题作为教育内容和素材,利用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等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和新模式呈现学生的关注点,将短而精的理论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做到教育形式多样化和教育内容的透彻性相统一。在日常教育、班会、党(团)支部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两微一端中将线上和线下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好“议程设置”功能,主动设置、引导参与讨论,开展多场景交流式的互动学习,在批判性思维的分析互动中进行思维训练。
(三)在思政教育中触发并调动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落点在于帮助学生在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时养成独立思考、去伪存真的“审辨式”和“评判式”分析问题的思考习惯。日常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话题式进行教学探索,发挥思政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引导性,捕捉事件并引出话题,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意识,自主参与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锻炼中,形成“解读并独立形成‘前见—发现矛盾—提出疑问—深入分析—多元探究—理性评判—厘清规律”的思维逻辑结构。
在接收信息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发自己“前见”,并把不具有客观事实依据的解读部分明确出来且贴上“有待证明”的标签;做好识别后,自行寻找佐证,辨别这些“有待证明”是否客观准确,探查信息中隐含的前提和假设,发掘存在的矛盾点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学会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将同一问题放在不同时代、社会或文化背景进行情景式分析,对事件本身有独立清晰的认知,学会考虑综合评估实际情况以及特定条件等,从而做出理性评判,做到辨别是非。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观察、认识当代世界,不断梳理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提升媒介素养及网络自律意识。师生以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行多场景交互式交流,利用媒体符号化解构教育对象的社会身份,延展主体活动范围,增强话语赋权,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交流的积极性,帮助思政教育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够活跃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批判性思维为中心的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参与队伍力量和能力的建设。
第一,思政教育队伍应当不断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媒体信息、热点舆论的敏锐性和客观分析方面广泛了解不同媒介的表现形式、运行机制和传播规律,帮助学生厘清网络空间、现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关系,廓清话语的价值趋向和表达目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应积极融合理论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增强话语的感召力,让学生改变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偏见,将“絮絮叨叨”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把“理论思想”转化为“自我思考”。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活动以及自媒体平台的教育价值,倾听学生不同的、真实的声音和对事物的看法,做好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和主动表达意识,从中因势利导,做好积极正向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反思和批判是思政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保持理性思考,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反思教育理念和内容,改进教育实践方法,在反思与改进中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拾获适应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思政教育理论或实践环节的偏斜,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径。
第三,思政教育队伍肩负着学生对社会思想环境思辨的引导,对社会思想环境的监管。思政教育队伍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做好对社会思潮的批判、意识形态的监管以及舆论的引导,维护和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自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对此,高校应当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时更新和拓宽思政教育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加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投入,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好大量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契机,提升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致力于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汪晓东,李翔,宋静思. 总书记这样和大学生谈心[N].人民日报,2021-12-01.
[2] 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3.
[3] 馬立明,万婧.智能推送、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基于传播学的一种解释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0(4):67-73.
[4]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94.
[5] 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