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州布袋戏传承研究

2023-09-19李雪彤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布袋戏木偶戏漳州市

■李雪彤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布袋木偶戏是以木雕的木偶头与无内里支撑的服饰借人之手做身体,以手来演绎故事的戏,因而被称为“掌中戏”。漳州木偶重武打戏,采用京剧锣鼓的闽南戏。漳州木偶在闽南水乡中历经百年,从杨胜等人定天下开始,盛时远赴海外传播,又在国内走穴商演留下足迹。现今漳州木偶保护中心以古城中一个陈列着木偶的展示馆,与一个一周有一次免费木偶表演的表演馆,作为传承传播的据点。盛而衰似乎是大多非遗的命运,多少传统文化,在逐渐衰弱中悄无声息地消逝而去。为了避免漳州布袋木偶的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对其进行传承的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漳州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漳州木偶保护中心现有五位国家级传承人,六位省级传承人。国家级传承人每年有两万传承金,省级传承人每年有六千,这是除工资以外的资金支持。据传承保护中心前团长岳建辉先生言,保护中心受到政府的资助为基本工资的80%,其余的20%主要依靠团的创收。而工资是由三险加上基本工资的,所以中心承担的20%是远超于所谓的20%的。也就是说保护中心的创收决定了工作人员的工资能否完全到账。

在创收上,漳州市木偶剧团自1959 年成立至今,主要是依靠商演,文创,研学等方式。在商演上,从最初的地方习俗活动等开始到省外表演,现今则更多的是与一些学校合作研学活动。木偶的出售也是创收的一大部分,早期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先生曾为木偶剧团团员之一。团内的木偶头基本为他负责,这部分的收入也助力了木偶剧团的创收。现今,徐竹初先生已退休离团,这部分的创收也就少掉了一块。不仅是创收减少,因该团现在没有足够的人手支撑,一些木偶相关文创产品只能对外承包。相比较于传承中心这类具有官方特点的剧团,龙江等民间剧团可以说是自给自足。其中有如成员固定的龙江木偶剧团,他们每一次演出表演人员基本是固定的,还有一些剧团则是临时寻找,若是今日这位乐手不方便,便有其他乐手来,费用便是按次结算。在对两个剧团的团长的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工资过低是吸引不到人才的主要原因,而这也就引发了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后力不足。在此部分,我们反观台湾地区。首先台湾经济发展更早,整个文创产业更为发达,对木偶的支持力度也更强。在政府拨款上就形成了对比。台湾地区的木偶团较多,寺庙庙会演布袋戏更多,笔者在漳州地区进行寺庙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寺庙演的是人戏,如芗剧、潮剧,少部分不演戏或者人戏布袋戏都演。市场需求上,也成了差距。笔者了解到漳州的业余剧团在庙会演出一般就八百至两千的费用,而在台湾则是翻几倍的价格。再看晋江木偶剧团的待遇是全省最高,木偶剧团的运转除了受到政府的支持外,还有企业家的资助。因此,漳州木偶在资金上的支持比不上台湾的商业化,也比不上晋江企业家文化。

目前漳州木偶后续传承人培养中,有设置专业教学专业的仅有漳州木偶艺术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便设了龙溪专区艺术学校木偶科进行专业教学,上海戏剧学院则是2009年开始按需招生。专业教学发展至今,遇到了困境。漳州木偶艺术学校现由于硬件设施不符合当今官方的招生要求,被禁止招生。截至2021年校内只余三位学生。而1958 年开始的三届是33 名学生。除了硬件问题,还有上述提到的工资问题以及木偶的流行度不及20 世纪50 年代。2021年,漳州木偶传承保护中心的招聘工作中,有两个职位,一个是演员,一个是舞美,舞美这个职位无人报名。因此,青黄不接是传承人方面一个主要问题。在传承主体上除了人数的问题,还有便是传承人的技艺问题。年轻一辈的手指功夫明显比老一辈差。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漳州木偶戏的鼎盛时期,观众多,走入木偶戏的演员便多,演员多便会形成竞争,而竞争也是发展的动力。当今木偶的观众已经大大缩减,传承人也随之缺少,年轻传承者技不如前人也在所难免。

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漳州木偶布袋戏的传承活动还有“非遗进校园”以及各类文化馆教学活动。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非遗进校园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巷口中心小学的红领巾木偶剧团。这是由木偶表演大师杨胜助力下设立。“文革”停止后,又在1985年重设。这是非遗进校园这个概念出现以前便存在的传承活动。进入21世纪,漳州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又与漳州市实验小学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以剧团提供师资,校方组织生源的形式进行传承。此种形式逐渐扩展,进入职业学校漳州二职校,还进入本科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以社团形式存在。政府方面在近几年也逐渐重视市内非遗项目的传承,漳州文化和旅游局与漳州教育局合作的非遗进校园是整个漳州的非遗项目与各个小学的合作,如在漳州市实验小学设兴趣课,包括木偶戏、锦歌等,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除了兴趣课程,2019年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带起的“漳州市非遗文化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共举办了52场。5月10日,“漳州市非遗文化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启动仪式在漳浦佛昙镇白石小学举行,总共到漳浦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52场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中木偶表演由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完成。佛昙镇白石小学还被授予“漳州市布袋木偶传习基地”。此外,在漳州布袋戏表演馆中一周有两次固定演出,每次演出结束后会有布袋木偶戏的入门教学。漳州市图书馆也有设置相关的夏令营活动,以此吸引一些少儿的学习兴趣。

目前,漳州木偶保护中心也有年轻演员,新进演员却很少。在面对传承人的问题上,各位老前辈最为担心的便是后一辈的技艺水平。而后一辈在初进入这个行业时需要有长时间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又低,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减低,从而改行。由此,坚持下来的人员减少。少数的可培养人才加上急需得到补充的传承团体导致了一些技艺不过关的传承人没有被淘汰。

传承环境落后,还体现在漳州木偶艺校的停滞,艺校的停止招生是方方面面问题引起。比如,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朗,学校硬件设施不达标等。其二,国家虽大力推广非遗文化、非遗知识,但是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宣传力度不足,这就使得较大一部分有兴趣学习非遗技艺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如何联系到非遗传承人,更加不了解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很多有兴趣学习非遗传承的年轻人,往往因为不了解、无法联系等因素失去了非遗传承的机会。其三,在对民间音乐进行抢救时,第一部分一般是对曲谱、剧本的保存,防止传统剧目失传。漳州布袋戏经过“文革”搬迁后许多曲谱、剧本都失传,但部分经典剧目并未失传,历久弥新。如今却仍旧依靠乐手的心记,没有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对过去剧目进行收集整理。团内演出过去传统剧目是依靠录音带表演,而没有对乐手进行过去剧目的音乐教学,使得这部分传承流于表面。

良好的传承环境是方方面面的。传承人对传承的态度以及社会对漳州布袋戏的态度都是建设漳州布袋戏良好传承环境的关键。从传承人本身出发,应该加强技艺的提升,切忌急功近利。重视老剧目传承,对一些传统剧目的曲目剧本进行补救。在传承上跳出固定思维,逃脱过去口传心授的方式,可以搭建新的传承平台。积极思考如何打造新的模式,譬如在表演馆固定演出的基础上增加公益课堂,结合社会新潮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漳州布袋戏,以促进增多受众,从而提高传承人收入,并吸引更多人学习木偶戏。

木偶艺校的传承在生源就业方面是互相影响的。首先,在生源问题上,由上课可知其生源呈现下降趋势,学习该专业能否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大多数人做选择时的首要考虑。而相应的,我们便需要考虑它的就业问题,从采访中可以知道,每年剧团的编制位置有限,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无法进入团内工作,而此项手艺对于寻求其他工作也没有优势。不论是学生或是家长,除非家庭从事相关行业,否则极少有人会选择这个专业。民间剧团随市场需求,也更侧重经济价值带来的效益。但其收入仍然不足以吸引年轻一代走入这个行业。经济效益驱使传承人离开传承领域。当其效益提高时,文化品牌效益形成时,传承人的收入便有可能提高。从而使得加入木偶传承的人才变多,吸引更多的人才。因此,促进就业与传承的良性循环,应考虑到经济效益的问题,从根本入手。

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从娱人、祭祀娱神,到如今的文化传承,它会随着时代发生改变。漳州布袋戏在历史长河中已悄然落根,我们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存,必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传承不是一蹴而就能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布袋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

猜你喜欢

布袋戏木偶戏漳州市
漳州市永良针纺机械有限公司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首创“巧妇贷”漳州市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木偶戏
木偶戏
布袋情缘
印 玺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