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平凡而伟大的人性赞歌
——观《摇曳的秋千》有感

2023-09-19王思路

剧影月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丁家秋千遗产

■王思路

南京市2022年文艺精品公益演出剧目《摇曳的秋千》近期在大华剧院上演。这是南京市话剧团的原创话剧,时长100分钟,编剧陈学超、导演李珺,艺术指导胡宗琪。这部剧讲述了早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丁汝成在晚年“迎娶”表妹冯玉梅的故事,时间跨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初,长达半个多世纪。故事的开端是丁汝成的子女们因为一笔遗产的继承权发生争执,引发子女对身为博士的父亲丁汝成在晚年娶一个村妇的种种不解,由此引出在过去的年代里,像丁汝成这样的科学家们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忍辱负重却不为人知的光辉岁月。

这部剧没有按照常规的叙述手法,将一个人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人物的过程呈现在舞台上,而是一开始就用丁家姐弟俩为争遗产这件事,来反衬丁汝成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以及继母冯玉梅为成就丁汝成对国家的大爱,忍辱负重、默默付出的高尚人品。他们在各自的付出和坚守中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这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这是全剧的立足点。故事从丁家姐弟俩丁宁、丁宇对父亲的遗产如何处置、继母冯玉梅究竟有没有继承权的议论开始:“既然老爷子又结了婚,不管这个后妈是农村老太还是城市老太,她就有资格继承遗产。”“继承遗产?凭什么!那个冯姨只不过是个继母,跟丁家没有半毛钱关系,她凭什么?!”在姐弟俩的不解中,舞台上展开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丁汝成和冯玉梅无悔的往事。20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的归国博士丁汝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丢下病中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义无反顾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与研制“两弹一星”。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像丁汝成这样勇于奉献的科学家们,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自小来到丁家给丁汝成做童养媳的冯玉梅,性格纯朴、倔强、坚毅;在丁汝成不愿和她结婚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在意地继续照顾丁家的老人和丁汝成丢下的妻儿,用自己的善良和隐忍成就了丁汝成的事业。1964年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了,舞台上响起了震撼人心的原子弹爆炸声。这份事业里有丁汝成的担当,也有冯玉梅背后的付出。往事的面纱被揭开后,丁宇说:“我再也想不到,我的父辈竟会有这样一段难忘的往事,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对一个村妇如此情深义重,这个平凡的女人贯穿了父亲的整个生命历程,如果她都没有资格继承遗产,那这个世上就再也没人有资格了……”丁宁也说:“他们身上那些宝贵的遗产,我们又得到了多少,继承了多少呢?”丁家的儿女们终于意识到,父亲和继母的这份家国情怀才是最重要的遗产。

导演李珺对“摇曳的秋千”这一主题的诠释是:“在整场话剧中,秋千一直是在摇晃着的,象征着主角冯玉梅摇摆坎坷的一生。”结尾处,在童谣声中“小丫头荡秋千,一荡荡到云里边。摘朵白云当裙子,摘朵红云当披肩……”,男女主角携手蹒跚走向秋千,两人对视而笑,冯玉梅坐在秋千上轻轻地晃动。我想起高尔基说:“没有太阳,鲜花就不会开放;没有爱便没有幸福。”在丁汝成和冯玉梅复杂、交织的情感背后,是他们如诗如歌的生命,隐藏着对于明亮的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建构的无限向往,最终唤醒了观众纯真、善良的心灵。这部剧舞台上的转场方式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它和其他戏剧作品有所不同。其他戏剧作品一般是通过落下幕布或者熄灭灯光的方式来转换场景,而这部剧充分利用舞台假定性,运用多空间并存手段,通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形体的变化,在观众的注视下顺畅地转场,极大节省了时间,且节约了舞美装置。舞台上的道具非常简洁,只有几把椅子、一个秋千。在秋千的摇曳中,老年丁汝成和冯玉梅同时登场,弓着背,相互搀扶着,费劲地走上台阶。丁汝成身披一件大衣外套,内穿长衫,冯玉梅身裹披肩,他们扮演老人时没有化妆。当“叮”的声音响起时,舞台上灯光切换,标志着时空转换。在灯光和音效的辅助下,丁汝成脱下大衣,冯玉梅取下披肩,他们立即挺起腰背,身材变得挺拔,声音变得清亮,利用声线和肢体的瞬间变化,迅速从年老变年轻。观众跟随演员的表演,一下子回到他们青年时代的岁月里。这种转场方式富有象征性,充满节奏感,使不同场面形成对比,也使演员的表演艺术得到了最充分地发挥,体现出简约、丰厚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演出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美感。这类似影视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一镜到底”的方式,是指在一个镜头内表现出整部影片。这要求导演拥有高超的艺术素养和专业的指导能力,精心设计与调度摄影机构图、机位和角度的变化、光线和场景的变化、主体和陪体的变化等,代表作有电影《鸟人》《夺魂索》《1917》等。

剧本创作中有可提升的空间,如第六场中,丁家姐弟来到冯玉梅的老家岚溪村;因冯玉梅住在养老院不在家,所以他们找到了冯玉梅的妹妹冯玉兰,希望冯玉兰劝冯玉梅在放弃遗产的协议书上签字。冯玉兰斥责了他们“忘恩负义”的行为。如果在这个情境中让冯玉梅出场,直接面对丁家姐弟讲述她与丁汝成的往事,而不是通过冯玉兰来转述,剧情会更加明确,情节和人物线索会更加简洁,更容易加深观众对冯玉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理解。

演员在表演时,在情感逻辑、情感递进等方面也有深入开掘的空间。剧中男女主演在扮演老年丁汝成、冯玉梅时,呈现出驼背、勾头、耸肩、顶胯的姿势,说话的声音嘶哑低沉,这是一种常见的表演老人特征的方式,并没有呈现出个性化的老人。例如,女主角在表演老年冯玉梅时,可以用弯不下腰来表现身体僵直;她坐下时可以表现得很费力,边说话边用手揉膝盖,因为她劳累了一辈子,膝关节会疼痛。丁汝成是科学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伏案工作,他的颈椎可能出现问题,他动作会迟缓,脖子很难转动,只能转动身子,还可能会出现手抖等类似帕金森症状。舞台上呈现出的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是个性化的,他们的每一个独特的行为背后,都是他们独特的个性色彩。一个演员能否把一个人物表演得深刻、透彻,不仅仅在于熟练掌握表演技巧,更在于文化修养与深厚的生活积淀。演员只有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生活修养,观察生活中具体的人,提高表演技巧,为艺术形象搜集素材,才能为观众呈现出内心丰富深刻、性格独特鲜明、真实又生动的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既定的戏剧情境之中,使观众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总之,这部剧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塑造出了真实的人物形象,它讲述故事、展现生活、推动情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舞台上塑造真实可亲、活生生的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对人的情感倾注发自内心的关切,从而引发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有贴近人物、深入挖掘人性去建构戏剧情境,让观众在戏剧欣赏过程中自己得出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感悟,而不是“主题先行”,作品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这也是恩格斯提倡戏剧“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化”的原因。这部剧的创作带着问题去浓缩、深入、思索人的生活,对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发问,深入新时代人的情感需求、价值取向,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获得情感共鸣、集体归属感,进而塑造共同的民族记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丁家秋千遗产
“荡秋千”的由来
遗产怎么分
为什么秋千能越荡越高
迷你秋千
荡起秋千
千万遗产
毒计
圆梦大银幕——电影《下丁家大队》创作感言
圆梦大银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