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人类的出场
——王晋康“新人类”系列中的异体形变、边界竞夺和层叠寄生

2023-09-18胡行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异体界限人类

胡行舟

内容提要:后人类的出场方式是多样的。王晋康的意义,在于他用命名和定义划出了领地。文章以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为轴心,观察和阐发新世纪科幻中后人类的出场,紧跟那种自我命名下的连锁问题:剖析王晋康小说中伴随后人类异体的出场所带来的边界之争,勘探后人和人、人和动物的界限如何彼此叠映地为不同的象征诉求所巩固、模糊或移除,进而分析激发王晋康在性别和性政治上讨论的“寄生”作为自然性神话在他作品中的自我解构,并尝试把寄生拓延为一种对后人类而言至关重要的后乌托邦组织样态和生命样态。这种讨论最终是要在资本的贩售和文学话语的鼓荡中争夺一个批判性的后人类主体/异体-哲学方案。

在王晋康的长篇科幻小说《豹人》(2003)中,美籍华人、生物学家谢可征利用基因嵌接技术把儿子谢豹飞打造成了爆发力超常的短跑健将。“他是明天的人”,谢豹飞的教练道格拉斯如是把他介绍给眼前的另一位中国运动员。1王晋康:《豹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34页。这位身怀猎豹基因的“豹人”果然在不久的“明天”(2017年)夺下了世锦赛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也更宣示出一种由动物化增强而生成的技术“异体”2“异体”是笔者提出的一个用以描述后人类境况的概念,其最主要的意涵为异质混生的身体和陌生怪异的来客。借助“体”(body)在中英文里的多义性,此概念亦兼指异质开放的主体、奇异多样的客体、去本体化的本体以及人们所栖居的差异共通体。——异质混生的身体,和它所可能/已然翻搅的新世纪。在谢豹飞难遏的兽性欲望导致死亡悲剧后,谢可征的反对者、另一位生物学教授金斯在法庭上普及了所谓前沿科学界的“共识”:“人类的异化是缓慢的、渐进的,但是,当人类变革自身的努力超越‘补足’阶段而迈入‘改良’时,人类的异化就超过了临界点。可以说,从谢教授的豹人开始,一种超越现人类的后人类就已经出现了。”1王晋康:《豹人》,第238页。

“后人类”由是在中国的科幻小说中、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显明地出场,有着朝向明天的姿态,而这明日,又已显然包孕在了我们的现时甚至过去里。金斯口中的“共识”自是可疑的,它不过是后人类话语中的一条小小支流,一个生物学上的狭窄定义,把“后人类”的立足锚定于力图优胜于上帝创造或自然原初的生物—身体改良。作为写作策略,反映生物技术特殊关切的狭窄定义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事实上王晋康也是在此定义的圆周展开他关于人类异体形变的书写,汇集成了《豹人》《癌人》《类人》《海人》(原题为“海豚人”)的“新人类”系列四部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定义也包含再被敞开的途径:一旦我们质疑自然的原初或将“改良”解脱于生理结构意义的限制,那么后人类概念的多义性和时间的多栖性将立即释放。文明本是不间断的改良,自然或非自然也总是人在适应环境和向外拓展的过程中的生成。改良伴随人进化的始终,而临界的不同认定,将带来不同的前人类和人类、人类和后人类、开端和终结的划分,使“后人类”成为此时此刻,或近或远的未来,甚至过去完成时。2一个重设临界的典型例子见于蒂莫西·莫顿所著的《超客体》。他把空气中增多的二氧化碳、全球变暖和遍布的手机信号等环绕之物称作“超客体”,并因煤灰对地球的覆盖而把世界终结提前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照此说来,我们许久以前就已是终结之后的后人类。参见Timothy Morton, Hyperobjects:Philosophy and Ecology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3。

后人类的出场方式是多样的。王晋康的意义,在于他用命名和定义划出了领地,也同时标识出了一个人类异体化变革的新世纪,以及将在新世纪风行且不断重新定义这新世纪的后人类话语。新世纪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时间记号,西方后人类哲学及流行话语的生产——包括相关联的生态批评、批判动物理论、赛博空间理论等——正是伴随着新世纪的迈入而方兴未艾,而近二十年也见证了这种话语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后人类”在中国的文学、流行文化和学术话语中的出场将我们推送到新世纪的共时体中。“欢迎来到21世纪的人类动物园”1陈楸帆:《后人类时代》,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陈楸帆在其《后人类时代》(2018)中如此“请君入瓮”,而学术界内外的我们,都免不了已是这新世纪人类动物园的局中人。正如知识市场上各类对新人、超人或终结之人的命名常歧义丛生,作家也自有其为时代和人造像的侧重,但重中之重是命名和定义的行为本身。如凯瑟琳·海勒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中自解,所谓的“我们”和“成为”包含着一个言语行为的维度,“我”迎接了这个词语,触及了一种新型的主体想象,由此“开始把自己或他人想象成了后人类集体中的一员,‘我’就变成了‘我们’,通过协作的自动机制来形成自我”2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后人类在内在差异化的命名中出场,在命名的召唤中辨认、契合和成为,且成为一个新世纪的象征。

本文以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为轴心,观察和阐发新世纪科幻中后人类的出场,紧跟那种自我命名下的连锁问题。笔者将剖析王晋康小说中伴随后人异体的出场所带来的边界之争,勘探后人和人、人和动物的界限如何彼此叠映地为不同的象征诉求所巩固、模糊或移除,进而激发王晋康在性别和性政治上讨论的“寄生”作为自然性神话在他作品中的自我解构,并尝试把寄生拓延为一种对后人类而言至关重要的后乌托邦组织样态和生命样态。

一 “明天的人”:后人类“异体”的出场

在《豹人》中,后人类异体作为基因革命的新造物而出场、而被定义和指认。但出场的后人却尚未懂得定义自身,未能将这一新的人类形象纳入反思性的自我意识。谢豹飞只感到有个魔鬼住在体内,在他谦谦君子的外表下隐隐作祟,基因嵌入的事实是后知后觉,却也为时已晚——彼时他已被性欲冲昏头脑,而事实只不过加剧了他的迷乱和无从救赎的残暴,终于不能自控地虐杀了其女友。《癌人》(2003)中的后人海拉却更高一筹,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置入有别于人类的全新生命、伦理及主体范畴。

“癌人”海拉由遗传学家保罗·雷恩斯用其祖母的癌细胞,即在实验室中繁衍了22000代的海拉细胞克隆而生,也继承了癌细胞无止境分裂的特征。她不仅在资本和人类沙文主义者对她的竞夺、在逃亡和危难里及时认清了真相,而且利用她迅猛突进的智力在亚马孙丛林的地下开拓了一个以自我克隆与人造子宫繁育为中心的加速主义实验场和融合印第安部族语言及习俗的后文明。“癌人”将超速的修复和更生、将既已发生的身体革命(身体和主体的异体化)延伸到一种社会躯体的再造(共同体的异体化),使后者寄生于人类社会的潜隐面,并维持着微妙的距离和界限。界限却已不只来自常人的斥力,而是更源于后人类主体的自我意识,是海拉和她的印第安同胞们自觉而自信的分隔。海拉的男友、记者达加斯惊讶地发现,言谈之间,海拉已将人类视为一个故旧的范畴,作为故乡的人类世界也已是被加速甩在后面的、回不去的他乡,而她则自居为在现时的孔穴中把时钟拨快二三十年的“明天的人”。

在《癌人》的尾声,人类代表经过白宫密会决定对海拉创建的“国中之国”和后人类亚文明进行毁灭性打击,外加一份人道主义的对参与人员的总统特赦。谁都意识到了海拉的技术加速很可能是人类几年或二三十年后的明天,但是除了在厌恶和畏惧的驱使下把明天的小实验场抹杀在眼前之外,谁都拿不出更有价值和远见的提案,也都及不上海拉自身对界限的保持和尊重。而这毕竟还不是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所应对的浩瀚宇宙中未知的威胁,而是人类文明和身体内部的滋生。《癌人》的结局警示的,是我们对二三十年后的世界恐怕都严重缺乏准备,只是消极以待。其危险性,阿兰·巴迪欧在《世纪》中已有点明,当基因工程激荡着人的变革,“我们通过技术最盲目也最客观的经济上的适应对那种最主观,也最坚决的政治上适应的报复而活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问题对政治问题的报复。因为是这样:伟大科学存在一个问题;即它没有规划(projet)”1阿兰·巴迪欧:《世纪》,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没有规划,就只有技术事物的自动实现,就只是听凭利润的蜜语,也就放弃了在政治上对新人的想象,放弃了在新世纪中对真正意义上的新世纪和新世纪主体的开创。

海拉的实验场最终崩溃,并不是由于美国和巴西空军的联合进逼,而是因为她对自然分娩的尝试使体内癌细胞激活,身体失控。是她对人类和自然起源尚存的留恋阻断了后人类文明的跃进,使她所加速的时间成为被透支因而只能覆亡的未来。她也不再有时间陪人类玩一场战争游戏,而是选择了高傲地自决——在她同胞心甘情愿的陪伴之下。然而,海拉的飞行员还是替她玩了一场游戏,他驾着雷达检测不到的幽灵飞机把激光炮对准了白宫里的总统等人,却终于只是用机尾的白烟在蓝天写下“海拉”的花体字母。1王晋康:《癌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431~432页。这是后人对人的嘲弄,它用纪念和表演替代了对抗,却也宣告了战场的可能存在和人类战争机器的失效。它同时暗示着幽灵的寄居与徘徊不去,暗示着后人类异体的顽强在场和他们对新世纪的凝望。

后人类登上新世纪的全球舞台,直接关系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变及其朝向新世纪的延展。如有论者概括,20世纪的科技桂冠需献给揭示物质、生命和思想这三大支柱之基本构成的科学成果,它们分别的顶峰正是“原子核的裂变、细胞核的解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进步”2米奇欧·卡库:《远景: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演变》,徐建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三大支柱的科学挺进无疑都重绘着人的可能性图景,变革着人们对地球的整个生态和生命场域、历史和未来的看法。20世纪的人文科学话语——尤其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到当今后人类潮流的反传统人文主义的哲学话语——无不内在地回应着科技革命的变局。20世纪为新世纪画出的想象空间,更在于几大支柱的交互促进和协同作用,它们在剧烈动态关系中的彼此牵引和强强联合有望铸成抵达崭新高度的“融合技术”(Converging Technologies)3伊芙·赫洛尔德:《超越人类》,欧阳昱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10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加速将自身融入到了这一漂移变动的全球科技板块。2000年前后,百度、网易、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等深耕至今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创立或上市。2002年,国家计委在已开始施行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再细化了以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高技术工程的具体方案。高新技术产业在新世纪蓬勃发展,刺激着科幻文学的展望。

正因为融合技术的切身性,因为信息化智能生活的日常化和生物技术的迫近,新世纪的科幻小说无论其对后人的预想有何分别,都共同呈现着由远及近的视距转换和对异体形变的强烈关切。构成科幻的,因而不仅有无限星空、时间旅行和上天入地甚或跨维度的异世界冒险,还是在当下性中悄然开启的潘多拉魔盒和异托邦,是身体正在发生的榫接、化合、剔除、重置、虚拟化分离和界限纠缠,是繁芜的当代世俗生活中的波澜与惊变、超脱或沉沦、吹嘘和顿悟。新世纪科幻文学在政治与文化、技术和金融资本的交错纹理中“游说”着后人类的到来。如罗西·布拉伊多蒂在《后人类》一书中提醒:“发达资本主义对于西方人文主义衰落和全球化造成的文化融合带来的各种机遇的嗅觉和把握上都非常迅速”1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宋根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4、91页。,而“全球经济之所以是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于它从根本上把所有物种在市场意志下面统一起来,而且它的过剩威胁到了我们整个星球的可持续发展”2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宋根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4、91页。。科幻文学分享了那种嗅觉的敏锐,这也正是我们追踪这类文学的缘由。但追踪更是要在认清全球技术中介时代的后人类处境的前提下辨明“游说”里的潜隐和退让,是要在资本的贩售和文学话语的鼓荡中争夺一个批判性的后人类主体/异体-哲学方案,甚至争夺这新世纪,争夺一个富有开放性自由生命力的未来。

二 被竞夺的边界:“新人”与“非人”的反复辩证

王晋康的“新人类”系列着力勾画了人与后人激烈辩难的界限。后人类或是在与人的某种肯定性纽带中成为新型的但根须犹在的人,或是因其异体形变而被置于非人之域。各种力量都进行着竞夺,震动着这盘名为“人”的棋局,而他们竞夺的与其说是作为科技产品、商业宠儿、未来火炬或邪恶之花的后人类,不如说是人与后人的边界本身,以及边界的厘定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资本。更有意味的地方在于,无论哪方的力量代表似乎都有理由同时去加固和松解那条人与后人的边界。

对人类中心主义者来说,他们必须依靠一条明确的划界来维护人原本如初的纯洁性,维护人文主义传统下不容篡改的“维特鲁威人”的中心地位,但是面对有着相近面容和悲喜的新造物,一种庸俗亦真诚的人道主义情结也常常不允许他们对后人的人类特征视而不见,不允许以“非人”的名义对后者痛下杀手。对雄心壮志的科学家而言,从人向界线另一边的后人的飞跃夸示着他们的创举、他们在科学史甚至人类史上画下的闪电,为此他们乐意申明这条辞旧迎新的界线。然而,他们又势必是轻蔑界限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者,讲求的是择优而从和在未来世界中的适者生存,而非后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呆板区隔,如《癌人》中的遗传学家保罗所称,“在‘聪明的人’与‘愚蠢的猪’的身体结构上,上帝并未设置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1王晋康:《癌人》,第61、74页。。但他们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用阿兰·巴迪欧的话来说,该算作一种“动物性人道主义”,把人彻底还原成了物种的景象和动物性的躯体,外加一点同情心的配方,终是臣服于没有观念的生活和“‘正确得’像猪狗蝼蚁一样的发展道路”2阿兰·巴迪欧:《世纪》,第192~195页。。与头脑发热的科学家相仿,大公司和地下交易市场则恨不得把一切都还原成买卖和商品,还原成抽象的交换价值,其内在逻辑实质上不区分野生动物、人体器官或后人发明,只要自己在利益层面凌驾于此交换场之上。然而,为了从后人身上获利并且“在法律篱笆上扯开一个洞”3王晋康:《癌人》,第61、74页。,他们又机巧而坚决地把后人逐出人的地盘,以便让后人成为可以尽情剥削和征用的非人对象。而在法庭上,边界也总是疑难,法律有时需借助界线来保护受到后人冲击乃至于为此而报复的人类,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大势所趋,对后人应得同等法律地位的吁请必须被听见,界线抹除或重订的任务摆在面前,最少也得拿出不作为的“绥靖政策”等候其自动渐染。最后,就后人自身而言,与人类的界线既是压抑性的(意味着自身被指认为异类或末日遗民)因而有待去除的,又未尝不是生产性的(意味着自身的超前和优化)因而需要被认可的。

如此众相纷纭、跳跃闪烁的边界图景,是王晋康难能可贵的绘制。边界本身就难定夺,就伴随着后人类异体的出场而晃动摇摆,且总集聚着皱褶、污染的势能和跃跃欲试的僭越。边界具有权宜的功能性和内里的含混性,其树立、拆毁和推移的暧昧也是后人之“后”本身的开敞,而任何绝对清晰化的企图,毋宁说都是一种太过人性、太过理智主义的态度。

《豹人》诠释了新世纪为何很可能是一个因着基因工程技术而朝向物种和动物性还原的世纪。“豹人”的始作俑者谢可征教授坚持要为人类实施“疼痛疗法”,他毅然把自己的家庭和后代纳入实验计划,使妻子怀孕七次才收获了发育成功的谢豹飞。所谓“疼痛疗法”,针对的就是在他看来完全不合时宜的纯洁主义,他为达尔文所早早揭示出的人的兽性基础而欢庆,宣称“人体与兽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追踪到细胞水平,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相似的,遑论哺乳动物之间。在DNA中,根本无法划定一条人兽之间的绝对界线”1王晋康:《豹人》,第181~182、241~242页。。直至死亡悲剧发生后的“世纪大审判”,谢教授仍不改尊严和雄辩。他在法庭上再次搬出达尔文,论说人兽既本无身体结构上的迥别,嵌入少量异种基因就不是大逆不道的罪恶;相反,罪恶的是让环境来迎合人类需求的自大狂思维,而改良自身基因结构以适应可能变异的外部环境则恰恰是先知者的义务。他总结道:“如果必须用鲜血来激醒人类的愚昧,我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儿子,甚至我自己。”2王晋康:《豹人》,第181~182、241~242页。

谢教授身上的普罗米修斯气场可见一斑,同样可见的,还有后人与人的边界如何叠入人与动物的边界。这个正在浮现的生物学世纪不仅唤回人的动物性肉身,而且将见证人嵌合其他生物身体质料来完成的自我增强和异质混生,在这个意义上,强化或削弱后人和人之分隔的关键,的确就在于对人与动物之边界的相应处置。谢教授完全忽视的却是,嵌接了一种兽,就得驯一种兽。阿兰·巴迪欧的警句用在此处倒是贴切:“一个物种首先是被驯服的。”3阿兰·巴迪欧:《世纪》,第192页。巴迪欧指向的自是被动物性人道主义所笼罩的人在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秩序中的臣服和蒙难,而谢教授未去规划和准备的具体问题却是:引入猎豹基因而增强了兽性的人,该如何驯服体内的兽,如何能保证兽在其人性空间中的蜷伏,又如何能去疏导那种被激化的爆发力。正因为这一系列最易引火烧身的问题都没被普罗米修斯揣度分明,所以反人类沙文主义的“疼痛疗法”恐怕未见得能治愈,却只见其疼痛——不仅是谢豹飞和直接受害者的死亡,而且还是人类会为草草投放的科技后人承受的巨大代价。

就其观念上的短视来讲,谢教授栽倒在对人性的扁平式理解上。在将人性与动物性画上等号以便技术操作时,他未能考虑到人性是动物本能和其他环境与文化因素混染而成的动态相关性集合4连维护人性允诺的福山也承认:“当它(人类本性)与多样的自然和科技环境相作用时会变得日益复杂和富有弹性。”见弗朗西斯·福山《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黄立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是一个既具有向心力也具有离心力的辐射圆,是时不时也会向另一侧倾倒的沙漏。在殉道主义的热血背后,他既未对后人的“后人性”充分设想,又仿佛相信基因改良的牵一发不至于动全身,对人性之中的某些动物机能的特化也不至于伤害整个集合的自洽,结果却是人性沿着兽最凶暴的一面偏倒。其对手金斯教授的意见在小说中构成一种平衡的力量,即基因的多样性而非猎豹那般的单项冠军才是人类生存进化的保障,界线的跨越则需慎之又慎。更具反讽性的是,谢豹飞最终死于那个缺乏野性的中国短跑运动员田延豹在警察局里的发作。小说描述后者“像猎豹一样迅猛地扑过去”1王晋康:《豹人》,第207页。,掐死了对面的谢豹飞。田延豹因谢豹飞对女友,即其堂妹田歌的虐杀而怒不可遏,他无须基因改良就生成为豹,就唤醒了人性中的离心之兽——恰恰表明了人性空间中的复杂动态。

另一方面,就欲望驱动来说,不仅谢教授在科学史上留名的宏大企图和他对儿子的工具式利用,而且那种一味寻求增强的祈愿本身,都顺服于资本主义主体扩张的逻辑。漠视着谢豹飞的个体心理,“疼痛疗法”治不了谢教授作为父亲的失败,而他培养出的优胜于上帝创造的后人,也不过是要在人类的奥林匹克赛道上替黄种人拿下金牌,不过是要跑得更快、赚得更多、更引人注目。异体化的改良或增强未必导向解放或新的人类可能性,未必真的画下分界线,它更易于落入资本主义的速度崇拜和权力幻想下主体的恶性膨胀:谢教授的普罗米修斯意志实则是一种被既定的科技-经济意识形态赐予和贯穿的意志。这种意志中还显然掺杂着华人科学家用科技助推国族崛起、用身体增强更新国族体魄的急切欲望。这更是一种集体欲望的表达,其要义是新世纪全球化竞争环境下黄种人的自我革变和奋起直追。此外,谢教授也像是接收到了某一类后人类话语的询唤,在那类话语中,危机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人类的统一阵线仅是因其共享的脆弱性而建立,唯一不脆弱的应对之法则只有无止境的增强。可这显然不是唯一的后人类版本和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

若说《豹人》侧重呈现科学家及其异体造物面临的界限功课,《癌人》中的界限辩难则更可说是面面俱到。“癌人”海拉引发多方竞夺,将她的缔造者和父亲保罗也卷入了一场场利益、政治和情感的博弈。保罗原是一位雄心勃勃要跨越界限的科学乐天派,在他看来,克隆人技术和人类中早已存在的同卵孪生(双胞胎)现象其实仅一步之遥,为此小小一步思前想后无非“可笑的迂腐”2王晋康:《癌人》,第39页。,与其“用刀剑斩断河流”,不如“尽量把河流疏导到正确的方向”1王晋康:《癌人》,第53、123~124、82页。。与《豹人》中的谢教授相同,保罗亦用人和动物严格分界的不可能性来暗中支撑“新人类”诞生的合理性。保罗万没想到的是,聘用他的PPG药业公司为克隆人项目提供的人体细胞竟是来自他直系亲属、祖母海拉的癌细胞,而由此出生于世的海拉也让他再不敢断言任何“正确的方向”。在闻风而动的“维护人类纯洁联盟”做出剧烈恐怖抗议后,还能权且作为“方向”的,就只剩下带着海拉离群隐居。伴随她超速的身心成长和特异能力(指尖发出闪电)的迸发,慈父心中忧惧交集——海拉究竟是“新人”还是“非人”、同类还是异类,他跟“纯洁联盟”曾派出的那位在海拉的人类面容前退缩、终未能坚持“纯洁”、完成任务的杀手2王晋康:《癌人》,第53、123~124、82页。一样丢掉了明确的答案:曾轻视界限的保罗如今困囿于界限。

保罗和“纯洁联盟”之外,其他势力对海拉也各有盘算。倒卖器官的“蛇头”很快找上门来,地下交易市场以同样的残忍和功利对人、后人或动物一视同仁。医药资本亦始终对海拉的器官再生功能垂涎不已,他们悬挂出“血淋淋的利益之肉”3王晋康:《癌人》,第53、123~124、82页。,标榜“非人”隶属界限另一端的他异性,由此将之对象化而用以牟利,同时向大众和法律游说对这种界限的必要认同,背地里却又是界限破坏的始作俑者和推动者。相较于资本征用的企图,政治的选择似乎更显粗率,即调动暴力机制和战争机器,不惜跨过他者的尸体来确认界限的效力。但与其说政治家都是“纯洁联盟”的隐形成员,仅以仇视渲染边界,不如说他们只是应对乏术且不敢承担风险,既无法掌控界限竞夺的后果,又唯恐人类的子孙后代不敌批量产出的新物种,只好以抹杀换苟安,暂且平息诸方竞夺的风浪。在其间,自由主义政治对于差异的宽忍(tolerance)原则既发挥作用,又岌岌可危。

在各方力量的包围圈中,海拉最终决定为自己竞夺,竞夺一个新异体物种的生命、播撒和繁衍,竞夺一个在有意识的区隔中超越又沟通着人类的界限。她创造了人工克隆生命的巨大“茧房”,使她的分身遍布全球,仿佛只有复制自己、制造同类,才能克服一位女性亚当的孤独。她和印第安人为伍,在人类社会的地层之下凿开了一种后文明和新共同体的雏形,一个反现代又超现代的蛮荒世界。那离经叛道又返璞归真的生产机器,那加速喷薄又无限播撒的存在逻辑,似乎比她个体的独异更引起人类政治的恐慌。她的自限(self-limitation)破解了既有人类机制的划定,她不再是“非人”或“新人”,而是超出了这种界限的两极,其引力和斥力,其亲密或暴力滋生的原理。她本有气魄成为告别人类后的新起点,但她仍死于自然分娩的失败,死于对人性的眷恋。而大概也正是这份夹杂在她更高识见中的眷恋,使她懂得不践踏界限的接触和传达、保持距离的悬置与休憩,使她不屑于以后人类的战争机器来挫败人类的战争机器。

总括《豹人》和《癌人》,王晋康营造的复杂局势给了我们几点重要的提示。首先,反人类中心主义和去界限化并不天然就是激越和前瞻的,更未必是积极和批判性的。它有时恰恰暗合了“平等”对象化的科学惯性与万物皆生意的机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如罗西·布拉伊多蒂所言:“生物遗传型的资本主义所实行的机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诱发了,如果不是在实际意义上抹除,至少模糊了人类和其他物质之间在谈到从中赚取利润时候的区别。种子、植物、动物和细菌都符合伴随着人类各种样本的无法满足的消费逻辑。”见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第91页。,它更可能是对前沿的盲目推进及远超过其伦理承担的冒失之举。批判则意味着不仅与中心主义对抗,更是与蹩脚版本的反中心主义对抗。其次,“什么时候”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此时具备灵活功能性的界限在彼时就可能是完全陈腐的,在此时推不动的拦路石在彼时或许就飘摇待去。因而关于“新人”与“非人”、关于边界的辩证终需是一种历史的、社会具身性(socially embodied)的辩证,而非抽象形式化的。不能不考量历史情势,也不能不在此基础上去生成批判的——借用巴迪欧的术语——“情势状态”2阿兰·巴迪欧:《存在与事件》,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0~140页。,使界限在知识省察的框架中显影:我们需要的确是嵌入式的定位政治学(localized politics)。最后,海拉那般基于后人的自我意识主动设置界限,在距离的相对保持中实验和扩散的方式挑战着界限两头水火不容的敌对逻辑。就人与后人而言,或推及更广大政治领域,有没有基于界限之尊重和相对维持的共生或寄生,有没有不必然敌我两分的距离美学或“黑暗森林法则”之外的友爱的政治学?后人类的出场导航着一种新的界限哲学。

这种未来的界限哲学中,定会闪现出列维纳斯的思想火焰。或许也只有在这人和后人、身体与异体彼此对望的情形下,我们才能最直观地领会到列维纳斯所要求我们去迎接并为此承担责任的他者的面容——那绝对者的临显(Epiphany)。如他在《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中申明:“面容的呈现把我置入与这样的存在者的关联。这一存在者的实存——不可还原为现象性,就后者被理解为无实在性的实在而言——在一种迫在眉睫的紧急情况中实现,由于这种紧急情况,它迫切要求一种回应。”1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朱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203、202页。没有什么情况比人和后人在界限处的对峙更加紧急、更加迫在眉睫,他们作为实存都将面容投入对方的眼眸,却又无可攀附、无比陌生,他们在对关系的无限远离中构建起一种非关系的关系。他们不可能同一,不可能单纯以对方为客体,无法拒绝企望回应的迫切。双方处于非对称的空间之中,的确,无论人类阵营眼中的海拉,还是海拉眼中涌至的围攻者,都不可避免地显出他者之无限——既是无限的盈余,又是无限的贫乏。然而,这种对峙中的他者之无限,更应是一种肯定性的维系,而非不对称性的消除或对异己的兼并。他者的面容不仅“高声宣布‘汝勿杀’,并借此展出不可侵犯的外在性”2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朱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203、202页。,并且在根本上就并不必然与我为敌,就不妨在界限之上建立平等和兄弟之谊(fraternity)。如列维纳斯所道:“在面容中呈现自己的存在者来自高处,来自一个超越的维度;在这个超越的维度中,他可以作为陌生人呈现出来,而并不像障碍或敌人那样与我对立。”3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朱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203、202页。德里达并不赞同列维纳斯将他者绝对化、将其置于无限的过于安全化的处理,但他对同一性暴力的警惕和对界限的审慎态度又无疑承自列维纳斯。德鲁西拉·康奈尔准确地指出,德里达并不试图“把界限描绘成一种对立性的分割,抑或仅仅将其作为系统本身的自我限定,以便系统能够使自身作为一个整体而恒久长存”4德鲁西拉·康奈尔:《界限哲学》,麦永雄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但同时,“他也没有在划定边界时单纯地赋予僭越契机以特权”5德鲁西拉·康奈尔:《界限哲学》,麦永雄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显然,迈向后人类的海拉比急于踏平障碍的人类更通达于此。或许,那种对他异者不假思索的剑拔弩张才是最恶性的人类之癌。

阿多诺也意识到:“和解的条件并不是吞并异己的哲学帝国主义。相反,其快乐有赖于这一事实,异己者在它所赞同的亲近关系中仍然保持着距离……并且超越个人自己的界域。”6特奥多·W.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转引自康奈尔《界限哲学》,第91页。被后现代哲学和批判理论话语中界限僭越的强大冲动蒸腾已久的我们,还能够设想如何保持着距离地迎接异己,将其来自高处的面容引入富有意义的世界吗?

三 层叠的寄生:从性政治到后乌托邦

在“新人类”四部曲内部,存在着界限问题的梯级上升,与之伴随的,是情势状态的改变、政治的重新定向以及解决方案的再历史化。一部作品有其技术和人类身体革命的极限,但这一极限,在时间线索的推移中、在另一部作品里,就仅仅是明日黄花或奠基之物。《豹人》的上限是基因嵌接技术造就的“人兽杂交”,困扰则在于人性集合中失控的兽,也即是新生异体之难以驯服。《癌人》的上限拔高了不少,不仅从令人生畏的癌细胞克隆出了新人,而且还涉及癌人在人造子宫中的批量复制,人类已面临不可能单方面驯服的后人类主体意识和她们有待兴起的群落。到了《类人》(2003),工厂化的人造人已非基于克隆技术,而是采用纯物理手段来排列原子、组装人类DNA,以非生命物质合成细胞、转化出生命,仅需3小时,相当于14个月大的婴儿便可出厂,女娲或上帝都无事可做了。由此产出的“类人”或“B型人”数量已过一亿,《癌人》中那种特异者的孤苦和保持界限的觉悟,让位于一个庞大的新群体在21世纪末的人类社会中的广泛互动和融合,他们所触动的,是一个被类比于打破真品和赝品的等级秩序或消除种族歧视的议题。

《类人》的上限却还不止于“B型人”的在世本身,一个抛弃皮囊、上传思维从而归依计算机超级智力的虚拟存在已悄然诞生,并且开始善意地干预人类生活、促成界限的溃裂分解。智力脱离了有机身体,在硅基元件和光电世界中遨游腾挪——电脑真的在注视着我们。在《海人》里,我们面对的也是相近的智力“改迁”局面,最后的人类为打开辐射之下的生存空间、延续文明香火,将海豚改造成了人类智力和信息库存的宿主,于是带来了人的彻底异体化。人从此需在一种智性特征或氛围而非身体形象的保证中去追究人之为人。《海人》中的界限问题看似与《豹人》中的人兽之辨相类,实际上却专属于一个存亡之际的激进选择,此时的界限,在于确凿的末世后人与海豚体的“后后人类”之间,在脚上长蹼的海人与全改造的海豚人之间,在“旧人类做派”1王晋康:《海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25页。与新人类风尚之间。很难说是赛博化的人还是海洋化的人更易引起“旧人类”的惊诧与恐慌,哪个更是人所能抵达的极限。从增强改良的人到全盘重塑的人,界限的推移让界限本身成为隐喻,过去的界限及其突破总可能被调用,作为人类新变的佐证或大难临头的前兆。

在界限的层叠中,一个寄生性的问题也层叠地缠绕,将性政治和后人类的后乌托邦串联起来,并带来性观念堡垒的自我解构。在“新人类”的异体化趋势下,王晋康又总会(甚至颇具肯定性地)渗入那些尝试将人的性、生命和身体自然化的见解,使之不仅与前者相冲撞,而且显影出一个寄生逻辑的层层嵌套和多样变形。《癌人》中的一位日裔科学家曾宣称“生物世界中雄性是寄生于雌性的”,所以将“第一个克隆人定为女性‘更符合上帝的本意’”。1王晋康:《癌人》,第63,250,251、116页。可惜上帝没把亚当设计成夏娃胸间的一根肋骨。更有趣的是,小说中还有一位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员甄羽女士,她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尖锐抨击同性恋鼓吹者,抗议将这种对“心理残疾”的宽容变成纵容甚或时髦,且提醒说道:“至少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族群而言,同性恋者是寄生于正常人的生殖活动之上的。没有男女之爱和他们的生殖活动,就没有同性恋者的存在。极而言之,人类就不能延续了。”2王晋康:《癌人》,第63,250,251、116页。这等实在体现不出什么社会学水准的“性情之言”,反倒引起了美国记者加达斯的好感和兴趣。受够了美国性自由的“政治正确”,加达斯表示非常同意将同性恋归结为一种“寄生现象”。3王晋康:《癌人》,第63,250,251、116页。不出预料,这位后来折服于海拉的女王气魄、和她坠入爱河的记者,终究还是因对自然性的固执而容忍不了海拉发明的巨型机器子宫。然而,王晋康对性恋的想象虽总体上偏向于保守,但他却绝非社会学中的“逆流”或自然界限的卫道士。如《类人》的结尾透露:“人类社会不会很快承认类人的平等地位,但也不会再对他们着力防范。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不作为’不失为一个很实用的政策。”4王晋康:《类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第298~299页。

位于自然性和人为性、旧人类和后人类、生殖与生造中央的,是寄生逻辑的推演。雄性寄生于雌性,同性恋寄生于异性恋,制造寄生于生殖,不正常寄生于正常:仿佛寄生就是站在自然的一侧完成对自然的确认,就天然预设着对母体的绝对肯定,就是一种自然纯洁性和根本性的明证;仿佛起源的不自足、生物或生存体制上的依赖,仿佛一种寄生的起源性或非自我创生(non-autopoiesis),就理应带来权利和待遇的低人一等。这样的寄生逻辑只能是一种同一性的霸权逻辑,无论它显得多么宽容、好客或女性至上;这种逻辑其实也并不符合寄生的侵蚀及交染逻辑本身。就像《癌人》中的资本家如此自辩:既然人类的饲养帮助动物延续了种族,那么屠杀猪羊鸡鸭就全然正当,以此类推,癌人献出几个器官也该心甘情愿。1王晋康:《癌人》,第220页。动物寄生于人,故任人宰割;癌人创制且寄生于人,故不妨献身成仁——人就该是一个强盗宿主吗?如果对癌人的强迫、对寄生的掠夺反而会“使人类蜕变成嗜血的寄生种族”2王晋康:《类人》,第298~299、297页。,那么人类又该如何自辩呢?

癌人的例子,实已带出寄生的另一面向,一个并非局限于生殖方式,而是作为更宽广的社会性隐喻的面向。豹人、癌人、类人等这些“明天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客居在“今天”的时空,寄生于人类的秩序、文明和社会机体之中。这种寄生所激荡的,除了将寄生者或他异者敌对化、轻贱化的控制幻想,更加是蠢蠢欲动的界限移易,是宿主与寄生的纠缠转换和难辨彼此。颠倒过来,“今天的人”为了挑战自身或在极端条件下保存自身,也可能需要采用寄生策略附着于明日,赌博一个仍不失却自身文明因子的开放未来。譬如,《类人》中的司马林达使意识寄生于信息海洋,《海人》中的末日遗民则使人类的智性火种寄生于动物化的“后后人类”,由此蓬勃兴起的海豚人还凭借其竞争优势,让更接近“旧人类”的海人变成了后乌托邦中的寄生种族。王晋康的小说里因此既有后人类寄生于人类之间并攻克着界限,又有人类寄生于非人类或后人类,一如人性寄生于兽性,曾经的界限及寄生的负面意涵早已不攻自破。寄生无须是客居者或非自然者的原罪,也不只是一种单向的窃取蚕食,它未尝不能导向互惠、慷慨、尊重和交融,正如《类人》设想,司马林达所融入的超级智慧体仍会善意地干涉人类事务,因为“他寄生在人类这棵巨树上,自然要尽力保证这棵巨树地久天长”3王晋康:《类人》,第298~299、297页。。“巨树”却也不会不在这类干涉中演进,寄生使身体、主体或共同体皆生成为异体,异体才是寄生逻辑的归宿。

性及性别的自然神话是后现代哲学家和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宿敌”。早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延续”和“超越”的理想二元关系就受到讨伐和清理,女性正是被置于延续生命和种系的固有位置而被剥夺了社会性的超越层面。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1~493页。在寄生的自然化逻辑中,其实也是以延续为基准,延续让不延续或非自然延续的沦为寄生,延续就是润滑侵吞和压倒的万金油。但被延续所阉割的为何,性和延续是否那么“自然”,以及扩大物种、挤满星球还是不是人类的一个最要紧的任务,却都值得叩问。如福柯在《性经验史》中讲明,性并不单纯是生物学上的坚实存在和派生出其他的自然原初,“性只不过是性经验的机制及其功能认为必不可少的理想部分……性是在权力为了控制身体及其质料、力量、能量、感觉和快感而组织的性经验的机制中最思辨的、最理想的和最内在的要素”2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换言之,性的观念化/自然化仰赖甚至说寄生于性经验的具体配置和开展,它与生育的情状也总是协商于异性恋或同性恋的性经验构造,协商于被权力所调节的性实践中的“战略性部署”。在反自然性的搏击场上,唐娜·哈拉维还要走得更远。在《后现代身体的生命政治:免疫系统话语中的自我构建》一文中,她驳斥了那种常见的将策略性问题偷换成本质性问题、将语境化的偶然认定为本然或必然的谬误。她详尽论说,小至复制基因(replicator),就存在彼此之间的“军备竞赛”,以争夺在最终的身体和行为性状中的自我表现,他们的利益竞赛和策略性聚合造就了看似风平浪静的“整体”或“自我”;而大至人类种系,我们也尚未完成“我们”,未必是如此这般的“我们”,“在‘我们’之中有着最具威胁性的他者——繁殖体(propagules),我们不过暂时是它们的显型(phenotype)”3Timothy Campbell and Adam Sitze(ed.), Biopolitics: A Reader,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290.。正因如此,性和生育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中,都充斥着选择和博弈,干预和涌荡,待定与偶然。所以延续的“自然”机理并不能裁决寄生的低贱,寄生所引入的,恰恰是试探、竞赛、威胁、共生、策略性进退和崭新情境的创造。

王晋康在“新人类”系列中揣思寄生,并非偶然。寄生现象在他的小说中时有现身,发表于1999年的短篇小说《解读生命》更是直接以寄生为主题。在《解读生命》中,小说家王先生和儿子听闻了一个中国军人和坠落地球的腕足类外星人接触,并因后者身体中长出的寄生怪物而终于大开杀戒的故事。这个叙说中有些难解的疑团,引得父子二人各展其才,将故事再行编织,增补出个中曲折。儿子先交出了他的版本:外星人夫妇本是理性友好的文明探索者,在向地球进发途中不幸被太空病毒感染,这种病毒是阿尔巴契文明的繁衍工具,能强夺宿主基因、孕育出寄生胎儿并从体内吃掉宿主,寄生体还能进行意识控制,因此造成了腕足类外星人对地球人的敌意。王先生却不喜欢儿子对寄生生物的设定,提出了一个修订版:外星人夫妇在太空中患上了性别退化症,将变成失去性欲、干瘪委顿的中性人,但这种疾病却也是奖励,它其实启动了他们在环境恶劣时的无性繁殖方式,使夫妇俩各自怀上几个胎儿,而这些胎儿或“小吃客”恰恰也是寄生性的,它们以亲代血肉为“圣餐”,在父母的献祭之上展开新生,地球人却把这种温情的寄生误解为病毒式的狞恶寄生。为了让故事结局不那么黑暗,王先生甚至愿意让这些通过“啃老”而长大的外星子嗣逃出生天,想象他们或许会在蔚蓝星球建立一种全新的“X文明”1王晋康:《解读生命》,《科幻世界》1999年第1期,第6~17、17页。。多种涵义的寄生在此层叠,父子对生命之“解读”的不同在于,儿子只是把寄生看作一种外源性的侵夺势力,而父亲却把寄生与性、生殖和文明创建拧合起来,不仅肯定寄生作为能量调节的“生命史策略”2王晋康:《解读生命》,《科幻世界》1999年第1期,第6~17、17页。在物种生存进化中的内在意义,而且将性的疾病翻转为对寄生性新文明的期许。王先生的这一思路可谓隐蔽地延续或寄生于“新人类”四部曲中。

怎样超出对于寄生的消极定性?如何理解它在人类关系中的层叠?法国理论家米歇尔·塞雷斯(Michel Serres)曾在《寄生》一书中给出过极富创见的回答。塞雷斯在科学、宗教、经济等在内的一切人类体制和关系中看到寄生——一种自阴影里索取、损耗而不杀的相处,一种宾主交互,一种干扰或噪音(法语中的parasite具此义)。寄生远比掠食者和猎物的对位更根本和广远,它构成人类关系的原子形式,层叠串联,并集中体现主体间性:“我们寄生于彼此,且存活于寄生者中。这或多或少是说,寄生者构成了我们的环境。”3Michel Serres, The Parasite, trans, Lawrence R.Scheh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10.他进一步推想,世间没有任何系统不存在寄生物,如同没有不绕行和迷乱的知识,没有不包含噪音的交流,像笛卡儿那般追求全然清晰无误的“我思”,无异于为了不听见老鼠的窸窣而拆房重造,注定白费力气。与其如此,不如重写一套不基于和谐而是或许基于七和弦的系统,一个反理性的,纳入差异、波动、偏斜和晦暗的寄生宇宙。甚至是差异化育了事物,是噪音促使了诞生。1Michel Serres, The Parasite, trans, Lawrence R.Scheh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12-13,14.至少,应承认这个定理:“噪音带来一个新系统,一个比简单链条更复杂的秩序。第一眼看去,寄生是阻断,但转眼再看,它又在加强。”2Michel Serres, The Parasite, trans, Lawrence R.Scheh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12-13,14.

初看阻断,再看加强,这也是王晋康笔下的后乌托邦给人的感受——阻断的是人,加强巩固的也是人,一种人的新系统和新秩序。即使悬搁理论的“外援”,王晋康的“四部曲”也从历史情势的角度,内在地解构着寄生的自然政治。男性寄生于女性,同性恋寄生于异性生殖的“事实”,很快就被《癌人》中的人造子宫或《类人》中的婴儿流水线所冲击篡改,类人跟常人间打破禁忌的爱欲和按捺不住的婚姻、生育愿景,更将生殖和生造二者拉入杂合之境。围绕着性和生殖,多的是策略取舍,而非总以先在鄙薄寄生。《海人》则紧承《解读生命》,带来一个更积极有力的提示:在某些时刻,寄生可能是生存延续的唯一方略,是文明传承的必经险途,是作为异体的后乌托邦的生成之径,是蓝色的普罗米修斯之火。“后乌托邦”通常是指乌托邦死后的乌托邦,即历经危机后告别了既往(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等)社会组织想象方式和救赎热望的乌托邦,也或许是全球村“后语境”下吸取教训、不甘沉沦的后现代乌托邦。3李小江:《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7~560页。而我所言及的“后乌托邦”还有着更直截明晰的指涉:它是后人类的家园,是“人之死”后残存却未尝不是更好的乌托邦,是人的乌托邦——即以人为固定圆心去环绕组织的共同体想象——彻底熄灭后重燃的火焰,是人的寄生激发产生的新关系系统。

从270年冷冻中复醒的拉姆斯带着“旧人类”的顽固心态和“人类复兴”的执念,见证并逐渐承认了他曾经的伴侣、来自中国的生物学家覃良笛创造的海豚人和它们的后乌托邦。重新踏上土地的拉姆斯不止一次注意到一群“血红色的寄居蟹”,它们背着大贝壳,“蹒跚前行,样子十分可笑”。4王晋康:《海人》,第56页。可笑与否,寄居蟹都透出人类的命运:他们不也是在寄生中背负其生存延续的重任,蹒跚前行,寻找一种别样的栖居?他们在这种寻找中变成异体,变成栖居于后乌托邦的动物化后人类。王晋康饶有深意地绘制出了后乌托邦的社会组织形态,内中最核心的一条是,海豚人“不追求成为自然界的最强者”,并“接受外在力量的制约”。1王晋康:《海人》,第207、210、146页。他们不选择调用信息库中原本具有的战争工具和技术能力来克服诸如虎鲸、鲨鱼类的上端捕食者及各种疾病,他们拥有智慧和权力但又保持了此二者施展的界限,从而能避免绝对权力导致的绝对腐败。拉姆斯不得不感慨,海豚人接受了他们完全有力量去抛却的制约,因此脱开了国家、战争、性别禁忌、生命管理技术等,“再想想人类,恰恰是在这方面走上了一条歧路,无论是族群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疾病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们一直孜孜求取绝对的主宰权”2王晋康:《海人》,第207、210、146页。。尽管都始于智力寄生,但海豚人跟《类人》中的赛博人其实代表了不同的方向。如果说司马林达切断自然脐带、化入人工生命的宏图源出于汉娜·阿伦特所谓现代科学/哲学世界观中人逃离肉身、大地乃至地球的势能3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第1~4页。,海豚人则是返回肉身和立足星球的,只不过他们的根基是浩瀚海洋而非海德格尔热衷赞叹的大地。而海豚人的后乌托邦比起一个赛博世界,则可说是栖于更微妙的自然与非自然的间性,更庄严的对界限的持守(当然也有灵活和允准例外的一面),以及更普遍而透彻的对寄生原则和寄生环境的心照。

后乌托邦是全面寄生性和异体化的,甚至不妨说是酷儿化的——既然我们从性政治切入这个寄生命题,既然酷儿意味着古怪、奇异、陌生和对自然的重造。表面上后乌托邦的某些运作也许近似人类社会,但这毋宁说是凯瑟琳·海勒曾谈到的“拟形”(skeuomorph),一种失效但仍被仿造以帮助新旧过渡的设计特征,一如数字化计时器上无用的指针。4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第22~23页。海豚人中也有奥林匹克竞赛,但却只称扬每次的优胜者,不保留绝对记录。5王晋康:《海人》,第207、210、146页。他们的体育本就是对信息库存中体育概念的仿造模拟,在此过程中,奥林匹克变成了一种“做旧”,一个产生熟悉感的趣味设定,体育的实质已发生转变,已服从于后人类的新组织形式。后乌托邦是人类朝向后世未来、为了寄生和超越(不是胜利)而做出的发明。但它还有着一段古远的前史,一段“前乌托邦”或起源乌托邦的序曲:早在智人出现以前,神(外星人)就曾光临地球、寻找其智慧的寄主,他厌弃争夺撕咬的猿猴而钟爱快活的海豚,可海豚拒绝了神的礼物及礼物中暗含的枷锁,任信息/思维储存器“窝格罗”沉入深海。1王晋康:《海人》,第246~250页。海豚拒绝了外星智慧的寄生、保持了与“窝格罗”的界限,却未能拒绝人类的侵染,所幸后一种寄生也完成了其积极的转化和蔓延。海豚没有语言的分隔破碎,它们不建造通往神的巴别塔,因而也没有作为惩罚的界限;它们敞开胸怀接纳异类,但又是警觉而大智若愚的界限保持者。

结 语

王晋康在新世纪之初书写“新人类”,使后人类主义话语在中国文学中刻下足迹,亦让后人类异体作为“明天的人”进入历史的展望。后人类的世纪出场预告着新兴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为人类身体、主体和共同体带来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甚至将使新世纪因异体化的后人类而获得定义。王晋康着力描画后人类在“新人”和“非人”之间的界限纠缠和被卷入的界限竞夺,捕捉到了后人类境况下最根本和激烈的振荡,更提醒已身在局中的我们,要为一种批判的后人类理论构想和主体形象、为这一新世纪的健康体格而开展积极的竞夺。王晋康笔下的后人类源自科学普罗米修斯的缔造,那些新造物主的豪情满怀和主体膨胀,既关涉资本主义刺激的权力幻想,又蕴含现代中国变革欲望和乌托邦激情的剩余,并渗透着全球化时代国族奋起的意志。也正因这种激情,王晋康得以保有人类终结之上的守望,赋予寄生以后乌托邦的潜能。从性政治到异—共通体,寄生解构自然性神话和起源性崇拜,以交染逻辑创造与母体、与他者、与环境的协约和共谋,攫住生存机遇并促就新系统机制和组织模式的诞生。它也是界限纠缠的另一种表达,因为寄生就是对宾主边界的侵蚀、挑动、重塑和相对保持。当陈楸帆这样的“80后”作者讲述着后人类时代的主体坍缩、消极动物化和荒野逃杀,“40后”的王晋康却更能超出单纯的捕食者—猎物关系,探看寄生的异体性方案和后乌托邦远景。

猜你喜欢

异体界限人类
界限
间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破次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
异体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