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23-09-17万应权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税收思想发展

[摘 要]自税收产生和发展以来,无论目的和途径如何,减轻税收负担的探索和实践一直在延续,轻税思想及轻税政策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应用,并且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及税收理论的发展完善,轻税思想也逐渐开始形成理论,甚至有望未来成为体系的理论。梳理从古至今中西方轻税思想的发展演变对于轻税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西方和中国从古至今轻税思想的内容,对西方轻税思想的梳理分别将重商主义学派、重农学派、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等主要思想及理论进行概括,并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晚清时期对中国古代轻税思想进行了梳理概括。

[关键词]西方轻税思想;中国轻税思想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由地理位置、环境、文化等原因导致各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着巨大差异,导致各国形成赋税的时间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公元前3100年前后,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建立起来,同时也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税收制度。《圣经》中《创世纪》第47章第24节中的“谷物成熟后,将其中的五分之一交给法老”[1]。古罗马在“王政”时代后期产生了税收,主要有土地税、人头税、贡赋和关税。中国最早在夏开始了税收活动,《史记》中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形式,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般形式中分化独立出来的。税收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由贡献”阶段、“请求援助”阶段、“专制课征”阶段和“立宪协赞”阶段,税收活动也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最高发展阶段。在专制课征阶段,税收活动方式、范围已然成熟,虽然已经存在富国裕民的思想,主张以轻税政策而藏富于民,但是税收关系还处于“从上取下”的关系中。在立宪协赞阶段,由于征纳双方对税收关系以及税收用途和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入,税收不仅是满足财政的需要,还变成了调整经济运行的手段,轻税政策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政府引导市场资源配置,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梳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轻税思想和中国古代财税政策中的轻税思想,对当代轻税理论发展以及轻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作用。

一、西方轻税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重商主义轻税思想

托马斯·孟认为,国际贸易是增加国家社会财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进口的商品征重税,对出口的商品征轻税甚至不征税,以此来获得贸易差,达到国家财富积累的目的。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轻税甚至不征税将使得该企业在同行业中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更具有优势,使得企业有更强的纳税能力,不仅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还能增加税收总量。

詹姆斯·斯图亚特总结的三项税收原则分别是法定原则、最低限度原则和消费比例原则,其中最低限度原则要求政府不能毫无限制地征税,要在其不超过人民生活费的基础上征税,无限制地征税不仅损害税源还损害了民生和资本。尤斯蒂提出征税应当遵循六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要求政府征税应该以人民实际负担税负的能力为限度,不能过度征税,影响资本的形成,危害人民基本的生活。斯图亚特和尤斯蒂提出的原则中都体现了轻税会保护税源、民生和资本,从长期来看也保障了税收的稳定收入[2]。

(二)重农学派轻税思想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农业中生产出的农产品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农业的发展和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财富的必要基础,所以主张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以此激励农业快速发展,增加社会总财富。

佛朗斯瓦·魁奈认为,要使国家富强,税收就不应当过重,尤其对农场主或者农业资本家以及农业劳动者应该征轻税甚至免税,对商人的税负也不宜过重,要使税收的增长建立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

(三)古典学派轻税思想

威廉·配第认为,人民不愿意纳税的原因有很多,首要原因是“国家勒索过多,超出了人民的负担能力”,因此,配第提出税收合理原则,他认为,政府对全体人民征税的税负不应过高过重,否则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会减少,导致不能推动国内商业发展的需要,甚至会抑制国家的工商业稳定发展,减少整体社会财富。同时,过重的赋税,造成人民痛苦,迫使纳税人用拖延和推诿的办法逃避赋税。

亚当·斯密认为,最好的税收政策应该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既不向社会征税,也不给予社会补贴,即使要征税,也不应该打破私人经济资源配置的均衡。因此,他提出的四项原则“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小征税费用”是为了约束政府的征税行为,同时也是政府在满足基本财政需求的基础上,使税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税收原则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任何征税行为都会阻碍资本积累,而税负最轻的税收政策才是最优的,他反对政府以任何形式对经济进行干预,包括政府以征税方式对经济的调控。

让·巴蒂斯特·萨伊认为,一个产品是生产另一个产品的原始资料,征税会减少整个社会用于生产的产品,必然会降低社会生产力。任何想提高生产力的努力都需要借助资本的帮助,而征税则是从人民手中拿走资本产品,同时征税还吞并了部分社会创造出的价值,而社会整体财富不会有任何增加。所以,赋税一般都有害于再生产[3]。

(四)新古典学派轻税思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指出,政府对商品征税,会损失市场效率,因此征税要尽可能地减少缴纳税款以外的其他损失。这从理论上解释了税收会影响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税收超额负担理论为轻税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亚当士认为,利润、利息、租金等属于不劳而获的收入,应该对这样较为稳定的产业收入课征重税,相反,对于像劳动收入这样不稳定而且是辛劳所得的收入应当征轻税,因为对辛劳所得征重税会使劳动者面临失业困境。

塞力格曼分别从税收属于一般税还是特别税、课税物品是否有价格弹性、税负轻重、税率形式以及课税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等方面分析了对税收转嫁的影响,解释了在税收转嫁的前提下,征税方式以及税负轻重选择对税负流动方向的作用机制。

(五)福利经济学派轻税思想

庇古认为,对一般所得征税,即储蓄或消费支出均征税,从长期来看不仅对储蓄来源产生环节征税,而且在储蓄产出环节征税,同时,储蓄是投资主要来源,而保持一定的投资率会增进社会需求,所以,对储蓄征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经济福利,因而对储蓄或投资应当免予课税。

(六)凯恩斯学派轻税思想

凯恩斯的税收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原理之上,是着眼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税收问题,主张将税收作为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的主要手段。阿尔文·汉森完全赞成凯恩斯运用包括财政、税收手段在内的政策工具,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当经济不景气出现通货紧缩时,运用财政政策调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负担,弥补私人投资不足,以刺激经济复苏。当经济过度繁荣出现通货膨胀时,应当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抑制通货膨胀。

汉森认为,税收减免也是防止衰退和萧条的重要税收措施,在这个问题上,汉森和凯恩斯有着不同的观点。在凯恩斯看来,增加直接税可以提高消费倾向。汉森则认为,减税可以增加私人税后所得,直接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提高消费倾向。

琼·罗宾逊指出,税收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如引起不满和逃避税收。要筹措的收入总额越大,上述情况就越糟糕。有些赋税还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副作用,譬如对企业利润和高额收入的课税,使得帮助纳税人尽量减轻纳税义务的会计师和法律顾问们的整个行业都兴隆起来了。

(七)供给学派轻税思想

罗伯特·蒙德尔是供给学派中最早提出减税主张的人。他认为,减少货币供应量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也要减少税收,以增加工人收入,使资本家不必担心增加工资,而继续多雇佣工人,增加就业机会,减缓经济危机。

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揭示了税率、经济增长以及税收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税率在一定限度以内,提高税率能增加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会抑制经济的增长,使税基减少,税收收入减少,反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税收收入增加。

乔治·吉尔德认为,世界上的财富是“人民的精神和独创性”,而不是“有形的资源”,只要适当地刺激和足够的资金供给,企业发展就会加快,使整个经济增长,而减税就正是这种适当的刺激。同时指出,高税率尤其是较高的边际税率,必将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还会扭曲就业结构、降低劳动生产率,甚至导致储蓄和投资不足,造成经济停滞不前。

二、中国轻税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先秦时期轻税思想

夏商周时期,轻税和社会保障思想出现,一慈幼,二是养老,三是赈穷,四是恤贫,五是宽疾,则减半。国家对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给予粮食赈济,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地方政府赡养,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中央政府赡养,对无产的百姓政府贷给一定粮食,对有残疾的百姓,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徭役,对富人的赋役也要公平合理征收。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出“富国裕民”的思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孔子认为,以仁、义为基础,主张敛从其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轻税,“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二)秦汉时期轻税思想

秦汉时期赋役种类渐多,但主要以田赋、徭役、人头税和商税为主,因为重农抑商的思想,田赋实行较轻的税率,而商税实行较重的税率,人头税较重和徭役较重。

贡禹主张节省宫中之费,如减宫女,以归之家,省乘舆器物,减官田以给贫民、减奴婢为庶人,令代关东戍等。减轻人头税负担,反对儿童口赋三岁起征,主张七岁起征。主张轻徭役,减轻百姓负担,主要是减少离宫和长乐宫的卫士。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轻税思想

傅玄认为,征收赋税要相对稳定。即“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役赋有常,上无横求,则事事有储,而兼并之隙塞,则民必安矣”。反之,“役赋无常,横求相仍,老弱穷迫,不堪其命,若是者民危”。

(四)隋唐时期轻税思想

隋文帝杨坚时期,苏威主张轻赋役,提出要提高成丁年龄,罢酒专卖和盐专卖,并逐步取消各类商税而鼓励工商业发展。

唐朝时期,刘晏主张减轻农民和商人的税收负担,减少对农民的劳役征发。陆贽主张废除两税以外的一切杂敛,反对赋税征钱和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五)两宋时期轻税思想

王安石认为,只有聚财,才能用财,只有发展了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在此前提下才能聚财,就是征收赋税。而税收增加了,才能保证支出。他的“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思想,在农田水利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叶适主张减赋养民,财来自民,国家对民竭尽而征税,征的税越多,对国家越不利。要减赋使百姓富裕,士农工商各得其所,才能增加收入,富国强兵。

(六)元明清时期轻税思想

耶律楚材主张保护税源,存恤百姓,涵养税源,减轻赋税,反对杀掠,反对重征。

朱元璋主张“阜民之财,息民之力”,治理财赋要以“养民为务,毋为聚敛,以伤国本”的思想。他主张减轻民负以养民,反对聚敛,免伤国本。他认为:“轻徭薄赋示之以宽,旨在顺民心,横征暴敛示之以急,必失民心。”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是不征赋役,而是要有制、有节、有管、有教,运用适中。

邱浚主张使富者安其富,贫者不至于贫。富者不能让其贫,因为富者可以资助贫者,如提供就业机会等,而要使富者不至于贫,就要节用。贫者不要过于贫,并且要让其富起来,就要增加生产。他还主张轻税政策,认为正是聚敛使财政收入减少了,而轻税不仅不会减少财政收入反而会增加财政收入。因为聚敛的结果是使人民流亡,致使土地荒芜,而实行轻税,民不逃散,自然会富起来,民富之后才能增加财政收入[4]。

魏源认为,减税是涵养税源的手段之一,适当减税,不仅不会减少税收,反而可以增加税收。百姓富足国课自增,而重税会使百姓逃亡,国课就会减少。

结束语

纵观中西方赋税思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关注民众作为纳税人个体的主动性,肯定和强调民众经济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重视对税制进行人性化的改革。

但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福利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在发展完善经济学理论和税收理论同时,将轻税思想融入理论当中,把减税成为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像之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税收活动开展相关的征收手段。供给学派更是将减税思想独立发展成理论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

而中国古代轻税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更多的是以具体的税收征收活动为主,这是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导致的,并且资本主义从宋至晚清都处于萌芽,没有发展成规模经济。

总之,中西方赋税思想都是建立在各自发展时期中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形势、文化环境等不同因素,二者存在诸多异同点。通过对中西方赋税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下的轻税政策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推动我国税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孙芳屹.西方经济学减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7(24):70-71.

[2]李秋霞.西方经济学中的减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经贸实践,2016(15):67-68.

[3]曲薇.西方经济学中的减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D].长春:吉林大學,2004.

[4]敖汀,刘秀君,邓微.古今轻税思想探析[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5-7.

作者简介:万应权(1996— ),男,汉族,甘肃白银人,新疆财经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税务专硕。

猜你喜欢

税收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