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2023-09-17蒋雪丽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五育高校

[摘 要]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高校劳动育人和创新创业课程不论是在目标上还是在内容上来说都是相辅相成的。将这二者进行深入融合,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劳动育人和創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还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文章将着眼于“五育”融合目标导向,开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就业观念,使其能够愈发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五育;高校;劳动育人;创业课程;建设策略

立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承载着新的诉求与使命。它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支撑“五育并举”视域下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建。而所谓“五育并举”就是指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通过重视并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正确把握育人方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兼具创新与能量的新时代人才,才能够使学生在此阶段取得全面的成长与进步。

一、新时代“五育”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的现状

新时代“五育”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课程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

一[1]。但是,由于近些年来部分高校缺乏对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课程在进行深入融合时问题频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首先,就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将“智力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线任务,并没有设置相对正规且完善劳动课程,也没有搭建起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平台,故而严重弱化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形式与内容也过于刻板单一,没能紧随时代潮流增设一些新型板块,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其次,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未能清晰地把握劳动育人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劳动教育视为体力教育,并没有将劳动与育人相结合,这不仅弱化了劳动育人的作用与功能,也很容易为学生的学习徒增压力与负担;最后,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学校层面及二级院系的意识弱化,以致学生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上,大多都呈现出了不爱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并且无法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最终使得自身的功利思想过于严重,无法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劳动中体现出来。

二、高校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

(一)符合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既与时代发展的精神相吻合,也能够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广大高校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创业精神是高校自身改革与优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新呼吁[2]。并且,在新时代“五育”视域下,高校持续推进劳动育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也能够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敬业奉献、砥砺前行、勇于奋斗的精神品质,使得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各行各业中,都能够始终怀抱着“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

(二)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作为教育目标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而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也包含着正面向上的奋斗精神、敬业精神、挑战精神。然而,纵观我国高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所欠缺。将高校劳动育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也是在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加快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高校阶段在劳动教育的正确引领下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关知识,才能够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劳动意识,才能够在“五育”视域下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冒险、敬业、创新的企业家精神[3]。

(三)实现高校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现如今,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将高校劳动育人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解决他们的从业问题,促进高校学生的高质量创业就业。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劳动教育来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这些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辅助教学下,弥补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使他们可以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最终让他们能够在就业中发挥出“倍增效应”,从整体上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负担。

三、高校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劳创融合”的教育力量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只有组建起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化”师资团队,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新时代“五育”视域下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为“劳创结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4]。

比如,在高校教师的队伍组建上,首先,校方应当选择一些专业性与理论性兼备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让他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在对人才的筛选上,校方要确保对方具有坚定的理念信仰,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等,同时也要有仁爱之心,如爱学生、爱工作等,如此才能够真正建设起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团队。其次,在对高校教师的实践实训上,校方应当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学科有机结合,通过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共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是邀请行业专家到本校进行知识宣讲等,不断强化本校教师的思想认知。最后,在教师队伍的评价上,校方也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完善考核与淘汰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教师推进劳创融合的自觉性。

(二)挖掘时代精神内涵,丰富“劳创融合”的教育内容

作为人类为维持生存所必须参与的一项活动,不论是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毫无疑问的是,任何時候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不是将劳动教育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立或割裂开来,而是真正将劳动育人的功能加以重视,抓住劳动教育的根本,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若是想要建设更为完善与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精神内涵,不断丰润起“劳创融合”的教育内容,帮助高校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本质与核心内容[5]。

比如,在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中,教师首先要融合以勤俭节约为基础的劳动精神,方可保证学生在日后的成长与工作中从思想上懂得珍惜自己与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真正认识到每一份劳动财富都是来之不易的。其次,教师也要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融入以勤奋为核心的劳动精神。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躺平式”大学生,他们不论是在学习中或是在工作中,经常性地呈现出倦怠、消极等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在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中,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担负起振兴祖国的伟大重任。最后,教师也要在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中,融合以创新为灵魂的劳动教育精神,如此,他们在学习与工作中才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旨在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只有在授课内容上“下功夫”,才能为学生日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基础,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深化“劳创融合”的教育效果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汇聚多方位的劳动教育资源,如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等。因此,若想要将“劳创融合”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就需要多方共建实践孵化体系,通过形成行之有效的多方联动机制,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双创实践,绝不是简单的“蜻蜓点水”,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能够在其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具备浓厚的劳动情怀与创新创业能力[6]。

比如,对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应当根据当地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激励政策与机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试点企业重点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增强与当地高校的工作融合,为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对高校来说,可以积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形式,如“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实习试验基地”等,让学生能够从劳动观念、劳动意志、劳动情感以及劳动行为上都能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着力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条件,教师可以打破固化的实践教学尝试,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为学生不断拓展与延伸实践学习空间。通过以勤工俭学、实践实训、比赛评价为抓手,不断夯实高校学生的行业技能培养。当然,教师也可以定期参与组织内容的人才调研等相关会议,为学生拓展出一个更为稳定的实践基地。在学生的实训阶段,学校可以积极鼓励企业“先期介入”,简言之,就是在学生的实践阶段,企业可以在其中最大化地进行参与和指导,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氛围良好的实践环境,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最后,围绕劳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起高校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区级举办的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竞赛活动,像是中国青年互联网所开设的“创青春”创业大赛,让学生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良性竞争中更好地展现自我,收获成长。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劳创融合”的稳健推进

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学业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以“创新创业”这门课程为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仍然较为缺乏,因此,为了能够全面监督与检验大学生在新时期“五育”视域下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教师要建立多元教学评价机制,以保障劳创融合稳健推进[7]。

比如,在评价机制上,为避免出现人才评价“一刀切”问题,教师可以不断创新评价形式,采用个人自评法、用人单位初评、考核教师的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校成果进行综合评判。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在劳创结合的课程体系下,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只有真正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才能达成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更为清晰地发现自己在实践与学习中的不足,对标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取长补短,持续进步。当然,在考核指标上,教师也要尽可能地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缓解因评价标准过于笼统而无法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国家进一步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将劳动育人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不但可以让高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逐渐熟练各种劳动步骤,掌握劳动技能,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期下的劳创融合,究其本质,就是把劳动教育贯彻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全过程之中,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并且努力跳脱出围墙的藩篱,如此才能够不断增强二者融合的实效性,培养起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赵爽,吴宵宵,余华.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2(20):91-92.

[2]谢礼炮.高职院校劳动育人重在培养六种精神: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29):284-285.

[3]代砚春,孙美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1-3.

[4]张学礼,李晓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及育人成效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3):69-74.

[5]顾飘,徐明宇.论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构共生[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6):80-82.

[6]付淑敏,孙元.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5):138-143.

[7]廖烨檬.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02-103.

作者简介:蒋雪丽(1973— ),女,满族,山东莱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管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五育高校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