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下的卓越法治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2023-09-17阿米娜·斯依提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长效机制

[摘 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当前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为此,研究提出了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下的卓越法治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该模型主要由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律情感和法治实践四个方面构成。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方法和措施。通过该模型的构建,可以培养出具备全面卓越的法治人才,满足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长效机制;卓越法治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制定,要求社会拥有很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提高法治人才的胜任素质是当今社会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何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法治人才的胜任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概念

“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是一种通过不同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机制,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接触到真实工作情境,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1]。该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高校与行业、企业协作共建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并鼓励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提升;其次,开展专业实践教育、培训课程等活动;最后,学校还可定期组织企业派遣教师到校授课或带领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为学生提供转岗或就业机会。可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采用了多种方式构建了一个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十分有益的创新性培养模型。

二、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全面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由坚定信仰、严谨的素质教育、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创新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五大要素构成,是“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将培养内容融入“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中,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的具有德才兼备的全面优秀人才[2]。但目前法治教学存在明显不足,例如,高校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有待改进,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支持不够明确,以及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心态调整等方面存在问题。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

目前,高校法治课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训,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例如,一些高校法学专业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审时度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此外,实习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需求,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此外,一些学生对法律服务领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认知,参与度较低。这种脱节现象会导致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受阻,使得学生的法治素养无法得到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不足。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现在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注重理论教育和案例研究,但因为缺乏灵活性,往往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一方面,目前法学教育注重的主要是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的积累,对于司法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较少,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法律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变化的领域,传统的法学课程难以提供最新的信息和解决当下问题的有效方法,致使学生所学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容易出现“学无所用”的尴尬情况[4]。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精细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既注重法律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也需要营造开放和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律思维方式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加强案例式教学、创新性设计课程或者增加实践环节的设置。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数字化、在线化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法学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机构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与实战机会

传统的法治教育更多地注重知识传授,而较少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经验和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众多。

首先,是社会需求和法律制度、立法程序等内容的不匹配所致,因此造成学生对司法的观点及意见过于单一和片面化,经常出现在司法实践中关注法条内容而忽视社会舆论等情况。

其次,现行法治教育中把理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学生无法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难以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样容易使得教育内容单一,难以提供多种约束条件下情境的体验机会,不具备和演示解决方案的条件。

最后,“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和资源投入,过高的成本投入和技术要求造成“联合培养长效机制”难以真正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学生也很难获得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综上所述,法制教育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可能涉及理论更新滞后、原有教学方法局限性、缺少支持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需要采取新形式和措施来促进教学互动和拓宽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空间和机会。

四、基于“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为了解决当前法治人才培养不足、难以向社会输送卓越法治人才的困境,高校应当结合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相应的素质培养模型。

卓越法治人才的素质培养可分为法律知识、法律技能、法律情感和法治实践四个方面。法律知识方面,法治人才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主要的法律學科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学生需要通过系统性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规则以及实践应用等知识。

法律技能方面,法治人才需要具备实践技能,如案件调研、法律文书写作、司法解释等,这些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逐步获得和

提高。

法律情感方面,法治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法治情感、道德素质,并在日常实践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恪尽职守,作为一个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公民遵守法律,推动法治事业的发展。

法治实践方面,法治实践是指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充分地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是一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锤炼出来。

五、基于“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措施

基于模型以及“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求,针对性地制订更有效的课程方案、教学方法和实践机会,进一步挖掘法治学生深层次的胜任力,并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法治人才,研究提出了以下培养方法和措施。

(一)多样化课程设置

通过教学形式创新,高校可以有效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引入互動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方法,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缺乏趣味性的法律知识学习过程[5]。

在互动教学方面,采用模拟法庭、多媒体视频、网络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模拟法庭以案件为背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中互相辩论、质疑和判断,鼓励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和沟通协作者,提高法律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辩论技巧。多媒体视频和网络讲解也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和传递丰富内容,形成在线法律社群,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在游戏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将各种情境融入游戏场景中,打造法律案例游戏、制作谜题或解密小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法律规则和知识,并促进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提高应变能力和判断力。例如,通过班级制作科普视频,分享各种法律知识点,中间加入谜语成分的短片,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过程中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以促进教育效果与质量的提升。综上所述,无论是互动教学法还是游戏教学法,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因此,教师要结合“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的实施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构建法治社会的要求。

(二)实践驱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途径,高校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可以策划各种法律援助、公益诉讼等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真实案例、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情、制订防范策略,以及辨别和应对不正当行为。这些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共责任感和社会理解力,促进学生的法治思维深度发展。

在职业规划方面,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比如,开设职业生涯服务课程、职业发展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网络基金会、律师事务所、法院等相关实践机构的实习,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法律技能,获得实践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高校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将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规划指导作为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提高公共责任感和社会理解力,提升法律技能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培养法治情感

法治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来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加强对法治价值观和法治情感的培养和塑造,可以提高学生在法治问题上负责任和担当的意识和情感[6]。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将法治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形成鲜明的法治氛围。比如,在校园中定期举办法制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创设法律援助和咨询机构等信息窗口,加强对学生的普法启发,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法律素养。

其次,为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建设、维护法律权益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情怀。比如,组织模拟法庭,开展公益诉讼等法律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法律程序和公正审判是如何行使职责和实践成果的。

最后,还可以将各类司法案例创编成舞台剧,通过说、唱、演等多种形式的表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信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专业自信心和创造力,为司法工作的开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法治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加强对学生法治价值观和法治情感的培养和塑造,引导他们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来担当和参与法治建设。同时,还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更为系统全面的法治教育路径。

(四)联合培养长效机制

推进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积极参与和协同推进。高校应结合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旨在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和技能,并增强其对法律情感的理解,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打造法治人才培养平台,在校内外协同推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进程。首先,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提供定向留学服务,针对海外市场培养法治人才,完善法律培训模式。其次,学校可以积极联合当地政府和企业来组织法律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法律现实问题,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提高其法律胜任素质。最后,学校还应该创新法学教育,结合社会需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开设新领域和方向的课程,优化法学专业培养计划,提高法律教育的质量。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实践中也需要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使得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精准和有效,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推进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只有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协同参与,才能进一步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法治人才的培养和培育,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和社会发展。

结束语

本文研究并提出了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下的卓越法治人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在多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法和措施。通过该模型的构建,可以全面提高法治人才的胜任素质,满足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为建设法治中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蓉.法治推进“统筹”观视域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动态,2022(11):108-112.

[2]宋智敏,龙奕.新文科视域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四维创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6):74-78.

[3]胡敏.完善黑龙江自贸区公共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1):138-144.

[4]张炯,杨陶.地方高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以南疆某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2):66-69.

[5]岳树梅,顾潇.新时代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行政,2023(1):67-70.

[6]王文培.新时代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3(02):187-189.

作者简介:阿米娜·斯依提(1983— ),女,维吾尔族,喀什人,喀什大学法政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喀什大学校内课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视野下构建“联合人培养长效机制”——以喀什大学为例(KJEY2104)。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