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形势政策课教学方法和设计原则
2023-09-17李静体
[摘 要]当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等诸多问题,利用提炼关键词、将本地文化融入教学、讲好中国故事等方式方法可以活跃课堂、达到共情共育的思政教学目的。这些教学方法体现了“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设计原则
一、高校形势政策课现状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1]。尽管如此,目前高校在展开形势政策课方面仍面临很多现实困难。比如,由于学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多以专题的形式,容易造成单纯的罗列、通报、告知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形式单一的教学,无法与学生互动交流,难以实现共情共育、震撼学生心灵的思政课。有学者针对安徽省内13所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现状进行现实考察,不少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与活力,对该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仅为9.38%,学生对丰富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期待较高[2]。
二、形势政策课教学方法新探索
鉴于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教授该课程时尝试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氛围、引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上达到了一定效果。下面结合2023年春季高校形势政策课的内容来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找关键词
形势政策课的主要内容是就国内和国际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但是现实课堂中发现,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恰恰是对本节内容的不了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提炼关键词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甚至是拓展这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很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以2023年春季形势政策课的第一讲为例,该讲的标题是“立志复兴伟业踔厉奋发前行”,关键词就可以定为标题中的“复兴”和“踔厉奋发”。笔者在讲授本节课时就发现不少同学不会读“踔”,更不知“踔厉奋发”的汉语意思。因此,可以先从踔厉奋发的汉语意思给大家解释,即是“意气风发,振奋精神”之意。那么,联系上一个关键词“复兴”,就可以在本节导入部分按照中国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落—渴望再一次的兴盛。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给学生进行讲解,可以给学生设置疑问:“复兴之路是不是需要发扬振奋精神?”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标题的意思,同时也可以顺带鼓励学生不负韶华,发扬踔厉奋发的精神,好好度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再比如,第二讲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想讲透知识,让学生理解本讲内容,可以把其关键词提炼为“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是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语,学生从小到大应该是对这个词语很熟悉了,但是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中却发现,鲜有人能很好地解释这个词语。通过课中教师的讲解,现代化即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很多同学表示恍然大悟,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既然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那么现代化最开始发生在哪里?学生回答是西方,接着教师就可以把我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现代化的道路,走“西方式的现代化”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中国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样的讲授逻辑使学生能更好理解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曾经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西方世界对我们外交的封锁,西方对我们走中国式的道路是一种仇视的态度,不断鼓吹“中国崩溃”,但是历经70多年的奋斗,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一路高歌猛进,这让西方政客大跌眼镜,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模式”。通过这些讲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地方文化融入教学
将本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很多地方高校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到形势政策课来说,这门课重点在于介绍国内外的一些热点内容或者对最新的理论内容,而往往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无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事件或者理论本身追本溯源的能力,因此,对于为何产生这样的事件原因不清楚。学生普遍缺乏对整体历史脉络的梳理,因此对一些热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难以正确判断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教师尝试在教学中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中,则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以第二讲为例,教师可以将天津地方文化引入教学,将“百年中国看天津”融入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曾经探索了很多年,也走了很多弯路。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曾经以西方为导师,认认真真地向西方学习,试图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洋务运动开始,天津开始出现中国第一所军事学堂、第一支海洋舰队,等等,天津本地在近代中国出现了近100多个全国第一,无一不是走“西方式”现代化的证明。可惜的是,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最终并没有扭转近代中国的命运。因此,将天津本地文化融入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借此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实地参观以获得更为直接的感官体验。实地参观的优势在于情景再现,学生置身其中,这种沉浸式教学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教育。比如,参观天津博物馆、五大道、天津金融博物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当然,也可以参观周邓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等名人故居。总之,把本地文化融入高校形势政策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走“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是结合国情,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3]在高校思政课的多年探索中,教师通过将中国故事融入形势政策课堂中,可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来看,讲故事也是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理论讲授之中穿插故事,可以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从教学视角来看,教师可以通过讲中国故事,梳理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精忠报国这些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厚植愛国主义情怀。例如,中日甲午之战后,亡国灭种成为当时中国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振兴中华”成为众多仁人志士喊出的最强音。其中两位便是严复和张伯苓,只不过二人的选择有很大不同。严复当时是北洋水师学堂的教师,甲午战败令其深受刺激。怀着悲愤的心情,严复写出了《天演论》,振聋发聩地发出了他的呐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以持续的进化论的改变,才能彻底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张伯苓本是一名血气方刚的海军军官,甲午海战失败后深感既然军事不能救国,他转而选择教育救国。他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学校。在他爱国热情之下培养起来的南开学子边刻苦攻读,边参加爱国实践:或排练爱国话剧,或走上街头演讲,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锋。这些故事的讲授就会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身处苦难之中如何自强不息,奋发
图强。
再比如,周恩来是20世纪的伟人,他与伟大女性邓颖超的不凡结合和完美婚姻,一直成为世人传颂的佳话。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绝大部分人不了解的是青年周恩来曾经是个不婚主义者。其实不仅周恩来,当时很多革命初期的志士都曾经有过不婚的想法,比如,青年毛泽东、蔡和森、邓颖超也曾回忆:“我们觉悟社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更谈不到结婚了。”[4]我们通过研究相关史料会发现,尽管当时的年轻人不婚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革命斗争的需要。这些有志青年在那样一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早已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当中。对于周恩来来说,他从小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青年毛泽东在上学期间给自己起名“子任”,寓意当以天下为己任,读书时期更是抄录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表明自己的志向。通过给学生讲这些中国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在中国救亡图存、破旧立新这样一个艰辛的过程中,伟人是如何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三、教学方法遵循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八个统一”的原则[5]。从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来看,通过教师对国内国外重大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高度认同,入耳、入脑还要入心。那么,运用笔者上述教学方法就呈现了几个原则。
例如,“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一方面,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深入研究教材、吃准吃透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师的主导性还体现在对课堂节奏、课堂政治方向的掌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衡量高职形势政策课有没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还是要通过教授对象——学生来体现。以第二讲“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为例,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讲,通过微信平台提前给学生发布“西方式的道路探索过程”等相关任务,组织学生提前搜集资料或者实地参与,整理资料、筛选加工并在课上展示。学生在这些准备环节当中,就会加深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这些环节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并点评),生生互动(学生小组创作)。
同时,这种教学设计也体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而隐性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就形势政策课而言,教师更偏向政策理论讲授,难免会容易把内容讲空讲虚,即便是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故事给学生讲授,学生也会觉得这样的故事距离他们有点远。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来论证,这些本地资源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批判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人文关怀的精神、爱国主义的情怀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同频共振,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第三,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性”体现了形势政策课始终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性”则要求教师敢于质疑各种观点和思潮,敢于剖析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是在近代却陷入了历史的沼泽地。为了寻找出路,很多仁人志士历经苦难,艰苦探索,终于穿越了苦难,并在苦难中创造了辉煌。如今,我国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打着“重评历史”的幌子,去质疑英雄、抹黑英雄、恶搞英雄,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否定英雄,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因此,更应该通过给学生讲好英雄故事,讲好我们的民族历史来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结束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政策课的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史、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高校承担该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是一种考验,同时,为了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唯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社科[2018]1号,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7_334391.html
[2]宗晓蕾,汤龙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考察与提升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12):26-29.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N].2021年6月2日.
[4]邓颖超.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J].行政人事管理,1998(03):32-33.
[5]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2019年4月10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221254940405525&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李静体(1980— )女,汉族,河北任丘人,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天津高职老年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CJE210240)部分成果。